在省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蓬江产业园获评“优秀”等次。
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下胜利闭幕。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 建设和“双通道”历史机遇。
此时此刻,气可鼓不可泄,劲可提不可松;但与此同时,蹄疾还须步稳。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和新起点,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对当前形势和发展底数了然于胸,才能在全会指明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一步步把步子走稳、走实。
有鉴于此,本报自今日起,陆续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振奋精神再出发》栏目,推出一组针对各县(市、区)和部分重点领域的观察性文章,旨在以记者的视角审视各地和重点领域近年来的发展基底,对不足之处加以正视,对独到之处加以提炼,大兴清醒赶考的务实之风、求真之气,助力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撰文/曹乃付 张茂盛 邓少军
蓬江是江门的主城区,长期以来一直以江门“长子”姿态示人。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冲在最前面,总是最先看到前面的风景,但也要遭受劈波斩浪的第一波冲击。在当下产业形态急剧转型、宏观经济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身位越前、体量越大,越是难以回旋、腾挪。受普遍的财政紧缩、消费保守和欧美贸易保护政策影响,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遭遇阻力,曾经的发展逻辑亟待找到新的替代;蓬江作为江门“动车组”多年的车头,自然是首当其冲。与此同时,蓬江自身的一些“隐疾”,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其发展节奏。
双重困境之下,蓬江必须缓一缓、静一静,调整好气息,蓄积足够的动能,重新助跑、跃出。
先锋总是孤独的。前两年,东莞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时牺牲了发展速度;再之前,珠海选择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理念时,也牺牲了经济规模;新中国成立以来,埋头发展独立自主的完整工业体系,自强不息的几代人尝尽了受制于人的苦楚。今朝回看,方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希望当下的蓬江区,受得了冷眼,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淬炼,沉稳跨过蓄势待发的“蹲苗”期。淬炼的蓬江,必有潜龙再起的一天!
目前,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催生的“大桥经济”方兴未艾。但放眼珠西,这一轮对东岸机遇的争抢,不说僧多粥少,起码也是百舸争流;如果定位不准、目标模糊、方法不当,无差别地随流、盲动,最终可能会事倍功半,错失机遇。在珠江西岸城市群内部,江门对东岸的时空便利度只能算次优级,蓬江亦是如此;市域内,蓬江区的载体容量,并不能对其他县(市、区)形成明显优势。
对此,蓬江区有着足够的清醒,并因地制宜选择了一条比较务实的突围路径。
首先是快速推进蓬江版的“工改”,储备必要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后,蓬江区作为中心城区先行先试,鼓励村镇设置园区,开发了大量工业用地;时至今日,其中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当下产业需求,因而成为低效用地。为了盘活这部分载体资源,蓬江区虚心学习新会区和中山市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在深入研究中山、顺德模式的基础上,蓬江区推出了25个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2024—2025),其中先行启动项目13个,总改造用地面积179公顷;后备项目12个,总改造用地面积156公顷。正如该区政府主要领导所言,蓬江区低效工业园已经到了非升级改造不可的时候,必须全力推进。
以荷塘为例:2020年以来,该镇以康溪村级工业园为试点,经与投资方万洋集团沟通,创新性提出“代建+返租”旧改模式,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村民旧改意愿强烈,实现了企业和村民双赢。目前,一期和二期26公顷园区已完成升级改造,新建厂房61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36家,投产88家,其中达产后上规企业117家;三期项目面积为8.67公顷,更是探索出“工业提容自改+商品厂房销售+补齐用地年限”开发模式,为私人持有的国有工业用地找到重生之路。
策马扬鞭自奋蹄。放眼蓬江六镇(街),“工改”奋战犹酣,拥有最大建成区面积的中心城区,正通过低效园区的“质换”与“重生”,有效规避用地供给相对短板;以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新招产业,也将为蓬江蓄足“大桥时代”发展后劲。
其次是精心营造产业的“生态”,赋予载体更强的粘性。
蓬江的“工改”,解决的是产业空间“有”的问题;在投资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工业的振兴还要切实解决产业空间“优”的问题。
“优”的第一招,是把现有的各类平台打通,以道路的连接,实现产业融通。蓬江区提出,加快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蓬江片区、滨江新区、科技创新、文商旅融合发展“四个产业平台”建设,首要的是全力推进华丰路、天沙河大道、南北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园区路网互联互通水平。
“优”的第二招,是提升服务配套能力,以软环境的改善,加快园区转型。比如,加快推进蓬江产业园邻里中心、莲塘商业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蓬江产业会客厅等。今年1—6月,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蓬江片区基础配套项目完成投资约10亿元;在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蓬江产业园在珠三角18个省产业园中排第五,获评“优秀”等次。
“优”的第三招,是招大引强育新质,以“大桥经济”思维,引导项目提质。目前,蓬江区的市场主体已突破12.8万家。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质的提升无异于“零用地增资扩产”,意义重大。在这方面,蓬江区本底不错: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摩托车及零部件),被商务部评为12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国家基地之一;摩托车及零配件产业成功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拟认定名单;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榜。显然,该区当下也在刻意强化这种发展方向:今年以来,该区“揭榜挂帅”立项项目累计7项,获扶持金额710万元,占全市比例最多;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新增签发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30个、计划投资总额达4.68亿元;尤其是在对接深圳产业方面,围绕其“3+2”主导产业链,积极拜访驻点地区优质企业,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
第三是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焕发由内而外的城市气质。
“百千万工程”涉及县、镇、村三级方方面面,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抓手。蓬江区提出,一体推进强县促镇兴村,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县的层面,该区加快了文旅融合发展步伐。比如,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积极践行“江门3.3精彩之旅”,推广“两天一夜”游;打造“蓬江优品”区域品牌,杜阮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启明里入选省首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镇的层面,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在壮大镇域经济方面,棠下镇、杜阮镇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荷塘镇入选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在建设美丽圩镇方面,棠下镇、杜阮镇完成乡镇规划设计,提质改造17条主干道;杜阮镇完成“七个一”建设,正在打造美丽圩镇省级样板;棠下镇列入以小城市标准建设的中心镇名单,加速城镇形态全面向城市形态转变。
村的层面,创建5个新型集体经济示范村,拥有75个超百万元的集体经济组织,38个超千万元的集体经济组织。棠下镇五洞村、杜阮镇上巷村入选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上巷村还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区建成9.3公里美丽农村路,完成26.92公里农村碧道建设。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全新的产业生态涵养之下,在精细化的城乡建设加持之下,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新城——蓬江,蓝图正在渐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