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扎根深山的一株中草药,到精细诊疗后的一张药方,再到桌上的一碗汤剂,江门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六月的侨乡大地,生机勃勃,激荡着阔步向前的磅礴力量,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希望。我市正积极融入我省中医药“三大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的基础和优势,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1、新机制 力推中医药强市战略
颁布中医药法,在法律层面表达国家意志,保障中医药发展;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安排;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
近年来,中医药行业进入大发展黄金时期。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顺,已驶入发展快车道。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多措并举保障中医药强市建设有序推进,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江门实践”作答。
在创新机制方面,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设立中医药强市专项资金,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
在政策引领方面,出台《江门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江门市弘扬中医药文化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强化政策的系统集成,凝聚部门的智慧合力,为加强我市中医药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强化管理方面,以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评价为抓手,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2022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排名上升59位;台山市、鹤山市中医院牵头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效突出,获省六部门联合通报表扬;2022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结对帮扶基层医院19家,组织300余名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医院会诊、查房、手术等,举办义诊活动20次,服务群众超8000人次。
2023年3月,广东省中医药工作大会提出,以落实“三大任务”(统筹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 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加快推进广东省中医药转入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轨道。
自此,江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方向,中医药产业发展有了新目标,中医药文化发展走上新征程。
2、强事业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家住恩平的牛哥患肩背痛20多年,一直求医未果,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经朋友介绍来到恩平市平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就医。经医生诊断,其颈椎变直、胸椎小关节紊乱、严重错位。
该中医馆中医黎达楚运用了余氏针法、推拿正骨手法、家传五平针法,配合艾灸疗法,精心治疗,让牛哥错位的小关节得到了修正。“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我20多年的痼疾。”为表感谢,牛哥还给该中医馆送上一面锦旗。
黎达楚表示,该中医馆的发展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治疗服务。2022年该中医馆中医诊疗量达11万人次,其中非药物诊疗量约7500人次。
如今,江门的中医馆“遍地开花”。2022年全市中医馆门诊量同比上升20%,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达34%,高于省级医改考核目标要求。恩平市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市),鹤山市也在创建国家级示范县(市)的道路上疾步飞驰。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当前,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趋于完善。”市卫生健康局中医科负责人表示,我市已建成市、县有中医院,乡镇有中医门诊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真正打通了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开设中医馆,提前实现国家十部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2025年目标要求,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由于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工作突出,我市还在全省中医药工作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一方面“向下”强基层,一方面“向上”建高地。
我市正大力推动中医龙头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力争建成大湾区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医院。目前,该院获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为全国地级市中医院唯一一家;肛肠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脑病科、感染病科入选广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门市中医科学院、神经介入建设中心纷纷落户,填补了全市相关医疗领域空白。
我市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不断扩容。我市现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单位1个,国家、省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4个,国家、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省中医药文化基地4个。从“国家队”到“省级队”,高水平中医药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一。江门,是中医药发展的一块宝地。9500多平方公里的五邑大地,人杰地灵,底蕴深厚,涌现了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近代广东四大名医之一陈伯坛,继承与创新中医理论学说的首届国医大师、江门籍名医邓铁涛。另外,我市还拥有11名省级、65名市级名中医。当前,我市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人才定向培养项目;开展师承项目,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
近年来,我市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3、兴产业 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
走进新会陈皮村,一股醇厚的陈皮香味扑面而来,随处可见陈皮美食和特产。这里,不只是一个陈皮产品销售地,还是陈皮文化旅游目的地,当前陈皮村建立“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旅游+互联网”的三产融合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创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示范基地。
同时,江门还加强新会陈皮的研究,成立了“江门市新会陈皮研究院”,致力于新会陈皮及其他岭南特色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中药健康食品及中医药治疗新技术的研发。
经历900多年沉淀的新会陈皮,正在焕发新生机。
如今,新会陈皮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药、食、茶、健、文旅和金融六大类100多款产品。新会陈皮在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成绩亮眼——2022年,新会柑种植面积达9266.66公顷,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190亿元,比2021年增长31%;新会陈皮入选2021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百强榜,并首次位居“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第一位;2022年新会陈皮产业带动新会区7万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约2.2万元。
新会陈皮产业链不断延伸,正是我市中医药产业创新融合的生动写照。
江门正积极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我市积极挖掘中医药文旅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养产业。以恩平山泉湾温泉城为例,该景区将围绕温泉康养核心积极开展与中医药文化结合的旅游实践,加深中医药文化与温泉康养的融合,提高游客对温泉康养的认识,让温泉康养成为中医药养生的一种途径。探索中医药文化元素结合温泉康养的经营模式和传播主题。
另一方面,江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加快推动建设开平翠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台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瞄准中医药发展前沿,实施中医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并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联络五邑”海外服务工作站、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引才引智的桥梁纽带作用,招引更多中医药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落户江门。
如今,江门中医药产业壮大发展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源源不断地为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注入动力与活力。
4、扬文化 擦亮江门中医药 文化品牌
“这是陈皮,平时我们通常用来煲汤,还能用来泡茶,它是岭南地道药材。这些则是名贵中药海马、天麻……”近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宣讲队伍走进江海陈伯坛实验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听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个个瞪大眼睛、伸长脖子,想要把这些药材看得更清楚,学得更透彻。江海陈伯坛实验学校副校长彭乃云表示,自办学以来,该校秉承名老中医陈伯坛老先生“诚信、仁爱、谦逊”的理念,打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对本土中医药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推动名中医、中医名家、中医药进校园,致力于打造中医药“五个一”进校园。
在棠下初级中学中医药文化角“百草园”,这里设有中医药体验互动区种植中草药,并创建中医药文化和党史学习宣传阵地。学生们在这里就能进一步学习中药的特征和功效,中医药文化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传承国粹润童心。如今,中医药文化正一步步在江门市儿童青少年心中扎根、萌芽,不断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爱上传统中医药文化。
在江门,不只是在校园,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江门人的生产生活中。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为弘扬文化底蕴,我市成立江门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小组,统筹推进我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编撰出版《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此外,我市还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健康江门·科普大讲堂”活动,通过组织大型义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展览展示、中医药体育活动表演、中医药健康服务体验、健康咨询等方式,向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机关和企业推广中医药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产品,深受群众欢迎。
在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同时,江门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江门中医药文化也成为江门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2017年、2018年,我市连续两年承办“国侨办中医关怀团”项目,为苏里南、委内瑞拉、秘鲁、美国、墨西哥、多米尼加等多国侨胞送上健康服务与关怀,受到国务院侨务办的高度肯定和当地侨胞的热烈欢迎。千百年来,中医药已经深深融入江门人的生活里,而今,江门人的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迈开了更大的步子,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2022年,我市以“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华侨华人首届中医药论坛,吸引了11个华侨华人中医药团体参加,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超35.8万人,并以华侨华人中医药人才国际交流培训高地为项目依托,成功入选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
一个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在我市形成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擦亮江门中医药文化品牌,也持续提高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江门中医药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正焕发勃勃生机。
数读江门中医药发展
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中医资源稳步增长,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达976个,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院5家、中西医结合医院2家。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5073张,同比2020年增长5.56%。2022年,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人次1240.79万人次,出院服务人次14.7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45%、5.71%。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165人,中药师(士)221人,同比分别增长3.43%、5.43%。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