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公路”为当地群众带来美好生活。
入选广东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上榜2021年“四好农村路”全国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蓬江区、新会区、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台山市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我市成为全省创建省级示范县比例最高的地级市……近年来,江门“四好农村路”屡创佳绩,相继成为全国、全省示范,绘就“美丽经济带”。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超10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及养护工作,扎实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2018年底实现全市1056个行政村“村村通班车”目标,2019年底实现全市2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2020年实现全市农村公路路网砂土路清零,100人(或2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达100%……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齐头并进,在构建通达、美丽、便捷、经济、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联动地域发展的新势能,赋予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串景成线,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拓宽农民就业创业致富的通道。
在侨乡大地上,不断延伸的“四好农村路”承载着民生的温度,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激活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文/图 毕松杰 韦藤彬 张卫锋 江交宣
“红色+公路” 连接党心与民心
“打造四好农村路 连接党心与民心”——这是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的一块牌子,上面所写的正是“红色+四好农村路”结对帮扶工作站的存在意义。结合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重点工作任务,蓬江区政府和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红色+”为引领,攻坚克难,积极作为,高规格打造“红色+四好农村路”党建品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工作优势。
“城里亲戚”不仅来村里展开调研,还围绕修路的问题展开规划、设计等交流讨论,通过设立工作站,融入党员教育、养护管理、技术指导等,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和开展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双方结对共推‘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村民对党建的认识不断加深。道路修好了,硬件好了,经济建设也会慢慢变好,这就是党对农村群众的关怀。”良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志光说。
近年来,江门高规格打造“红色+四好农村路”党建品牌,以“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血管”“经络”,彰显为人民服务的“大情怀”,凝聚党心和民心。
一方面,精心设置党建促“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红色指数”,围绕“四好农村路”示范工程的标准和要求,定人、定责、定岗,摸清工程关键节点和难点,编制工作计划表和考核指标,加强廉政监督,做到“指数上墙,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沿线的资源,创新党员教育学习机制。
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先后与各地共建“红色+四好农村路”“三心铸路桥”“渔光温情路”“侨乡幸福渡”“最美侨路”等党建品牌项目,通过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形成“党建推动、示范带动、上下联动、群众互动”的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引领向纵深发展,全面打造生态路、景观路、致富路、发展路、振兴路,强势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见微而知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相继出台《江门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江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市、县两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江门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江门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管好、护好农村公路,逐步构建长效发展格局,编制《江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18—2022)》,以改善辖区农村交通条件、构建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体系为目标,科学统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产业+公路” 打通乡村振兴“双向道”
暖阳下,各色花朵竞相开放,犹如色彩丰富的“调色盘”,形成五彩斑斓的花海世界,孩童在其中嬉戏打闹,虫鸣鸟叫立体环绕……开平市大沙镇联新村如童话般的“彩虹”花海不断刷屏各大网络平台,吸引众多市民“打卡”,仿佛解开了流量“密码”。
“以前,村里小路崎岖泥泞,很多游客不乐意来。现在道路修好后,房前屋后干净清爽,道路宽敞整洁,许多游客趁着周末来我们村赏景游玩,感受农村的美好。”大沙镇联新村村民梁洪灿表示,该村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还得多亏农村公路“搭把手”。
要想富,先修路,建设美丽乡村,就要从修建“美丽公路”开始。“美丽公路”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美丽生活,充分释放农村“美丽经济”潜力和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正向输出。
江海区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串联荷香生态园(广东省最大的连片荷花主题公园)、都市万亩生态园、乡村绿廊、礼东主灌河生态防护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与自热最佳结合林”)等热门旅游景点,打造城市后花园,让市民不出城区即可享受山水田园风光;鹤山市则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串联带动“广东十大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共和镇来苏村、“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宅梧镇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省级湿地公园”古劳水乡等旅游线路,有效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除了激活乡村旅游,农村公路还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农产品进城以及农资下乡打开了流通渠道,打通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让农村群众获得的实惠不断“加码”。
恩平市良西镇谷西村村民何栋凡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还从事农产品收购,有近10年的从业经验。“以前做这行不容易,主要是路不好,收购农产品时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道路颠簸还会对收来的农产品产生一定损耗。成品不好,自然难卖好价钱。”何栋凡表示,现在路修好了,行车平稳,农产品损耗不大,质量有了保证,“现在每跑一趟都能赚到钱”。
“路,一头连着群众生活,一头连着当地产业发展。通过‘四好农村路’的辐射带动,乡村业态走向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产业+公路”深入推进,拓宽的不仅是农村公路,更是发展的思路。“四好农村路”激活了美丽经济“毛细血管”,也成了江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
“科技+公路” 提升农村公路数据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江门市农村公路有7331公里,道路通达情况如何?需要如何养护?哪些路段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无疑是一件大事,也并非易事。
面对庞大的农村公路路网,如果仅靠传统人工巡查、报送的手段来监测,显然已经“落伍”。2020年6月,江门“敢为人先”,在全省率先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农村公路数据核查。
遥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是将类似于照相机的传感器布设于卫星或航空飞机上,可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目标的高分影像。而将遥感技术融入农村公路数据核查,根本出发点是把“天眼”变“慧眼”,让农村路网“有图有真相”。
“基于高分遥感卫星影像客观、宏观、获取信息快速、周期性强、经济性好的特点开展农村公路数据核查工作,可让农村公路纤毫毕现,掌握每个段路的路线轨迹、路面宽度、硬化情况等属性信息。”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韦藤彬表示,过去,农村公路核查就是开车往村子跑,派人进行实地抽查,或通过GPS设备采集部分路段信息进行核验,费时又费力,而且人为干扰因素大,主要依靠主观判断,难以形成精准的核查报告。“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对于全市而言可能只是万分之几,但对于涉及其中的百姓来说却是百分之一百。”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农村公路进行大规模普查,其精度足够满足需求,而且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减少核查成本。以前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工作量,现在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韦藤彬说。
通过遥感技术,还能重点识别存在路面老化、路面破碎的农村公路路段,核查路面是否存在严重破损、病害等情况,快速定位“油返砂”“畅返不畅”路段,对农村公路路面状况进行初步待养护路段评估筛选,确定存在严重路况损坏与病害的重点区域或路段。
遥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江门市农村公路系统地图查看、数据查询、数据查看、数据编辑、数据导出等功能,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各个环节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基础,全面提升江门市农村公路数据管理和信息化的水平。
除了应用遥感技术,新会区双水镇还打造了全省首个镇域农村公路科技治超系统,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运输行为,极大提高了“四好农村路”的管养效能及道路通行的安全系数,“科技范”十足。
“文化+公路” 串联侨乡文化特色和人文符号
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广袤的乡村大地是与侨胞相连的根基,“四好农村路”则串联起侨乡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符号,形成鲜明的标志。
其中,开平市全力打造的开平市邑美侨路(最美侨路)项目,规划全长约108公里。“2020年以来,我们合计投资约6300万元,对圣北线、交四线、交锅线进行升级改造,并沿线配套建设6个结合碉楼元素的公路驿站,打造邑美侨路塘口示范路。”开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邑美侨路塘口示范路结合开平市世遗廊道、碧道游线的建设,串联自力村碉楼群、立园、碉庄、红色教育基地谢创故居等,让乡村、华侨文化、红色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成为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精品旅游线路、历史文化游径,丰富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等华侨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推动乡村振兴。去年10月,中国公路学会公布“第二届全国美丽乡村路”评选结果,“邑美侨路塘口示范路”项目榜上有名,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道路。
打造有文化的农村公路,才能真正留住乡愁。作为2021年度广东省“十大最美农村路”,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县道X831线牛皮仔至良西那湾段打破旧思路,按照“农村公路+旅游+生态”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两旁选种了四季风景林,沿线设置2个绿化公园、3个侨乡特色综合性驿站以及风格独特的公交站亭和观景台。该路段连接33个生态自然村落,让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串联起多个温泉和花海旅游景区,方便游人的出行和游玩。
行驶在路面既宽敞又平整的县道X831线牛皮仔至良西那湾段上,美丽的田野风光和乡村农舍随处可见。其中,还有红色灌木拼出的“四好农村路”字样以及农耕文化涂鸦壁画等。沿线的“宫粉紫荆花林绿地”,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以宫粉紫荆为主要绿植,配套休闲道路、停车场等,俨然成为一个乡间田野中的美丽公园。
★相关链接
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
从政府部门的规划先行,到交通行业的无私参建、地方企业的主动加入,再到周边村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维护,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江门上下的自觉行动和共同意识,也让农村公路建设从行业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成为扎根全社会的一种工作格局和行动信念,着力把农村公路沿线打造成产业布局的大平台、休闲旅游的大走廊、美丽乡村的大窗口,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出资超2800万元,参与建设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交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建设‘四好农村路’更是惠及老百姓的大事。”施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带来了成熟的团队,力求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
值得一提的是,沿途的佳源帝都温泉山庄也参与到“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当中——投资超2000万元,修建长约2.3公里的沥青道路,与景区入口串联起来,打造一条亮丽的分叉线。“恩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是进入佳源帝都温泉山庄的必经之路,建成通车后,会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看中这里的价值和潜力。”佳源帝都温泉山庄项目总经理助理周文表示,以往道路颠簸泥泞,糟糕的交通条件严重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如今新建的公路不仅舒适、乘车用时缩短,还能欣赏沿途美景,成为“卖点”。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在开平市沙塘镇Y804蓢台线“畅返不畅”整治工程修建过程中,有多年修路经验的东和村村民梁耀庭主动提出加入施工队伍。“在外打拼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帮别的地方修路,这次难得有机会为家乡建设出力,我当然要加入进来,把路修好,让村民出行更加舒适、安心。”梁耀庭说。
在梁耀庭等人的努力下,一条平坦、宽敞的农村公路跃于眼前,畅通了附近7000余名村民的出行之路。“烂泥路”变成水泥路,村民们纷纷点赞,并主动参与道路的养护。“道路修好了,我们出点力也是应该的。道路变整洁了,我们出行也更加舒心。”位于Y804蓢台线周边的富北村村长劳永均说。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