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先后召开,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侨乡大地吹响。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集中资源壮大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科技引领”工程列在“六大工程”之首,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五年奋斗目标之一。几年来,我市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建成,从“0”到“1”的源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贴身服务”,将各项科技政策精准送达企业,倾听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困惑;众多企业坚守创新初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增强竞争力……
当下,江门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的DNA,让创新在侨乡大地蔚然成风。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
在新会区宽阔的今洲路旁,一片规划严整、生机盎然的试验田引人注目,一颗颗色泽鲜艳、汁水饱满的火龙果犹如一个个红灯笼挂在茎干上。这里正是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江门双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明牵头建设的“二氧化碳生物利用示范基地”。
2021年12月,我市抢占“双碳”战略先机,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合作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开辟“双碳”领域新赛道。2023年12月,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 首家“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纳入粤港合作省级重点科研平台。
广东作为我国外贸第一大省,亟需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碳计量、碳市场交易等相关技术和规则的研究。依托江门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双碳”应用场景,江门双碳实验室将填补空白成为粤港在“双碳”领域新的重大创新平台,开辟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的新领域、新赛道。
徐明介绍,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以构建面向应用、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为目标,强化人才交流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落地转化、科技资源共享等领域合作,探索粤港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生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下,“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完成大部分关键核心设备安装,全国首个中微子主题科普基地动工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揭牌;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用;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正式运营……随着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科技引领”作为“六大工程”之首的牵引效应愈发凸显,从“0”到“1”的源头创新带来的成果不断显现。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2022年,我市首次试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以科技管理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集中资源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我们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的主体作用,2022年至2023年共征集到57项技术需求,其中56项由企业提出,发榜项目均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与此同时,我们聚焦我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和15条重点产业链,加强企业调研走访,着力发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我们企业而言,‘揭榜挂帅’是政府为我们企业搭好的‘舞台’,企业要做的,就是唱好戏。”首批参与“揭榜挂帅”企业、江门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生说。
那么,在搭建“舞台”的过程中,江门又有哪些举措?“我们设立引进重大科技创新资源专项资金,用悬赏资助揭榜机构的方式代替单纯资助企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200万元资金支持。2022年,财政在‘揭榜挂帅’项目上投入资金117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科研资金9750万元。”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市科技管理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集中资源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成效已逐步显现。例如,欧佩德伺服电机节能系统有限公司的“基于‘靴式压榨’技术的先进节能造纸装备研究”项目,装备核心零部件正在实验中,并已完成设备三维模型的搭建,与有关造纸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全自动重负载RGV调度烘烤线”项目,已进行立项并跟进后续项目进展情况,有望提高锂电池制造质量与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新年伊始,两部门联合印发《江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高达60%以上的奖励;对把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给江门注册企业,且在江门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奖励比例提高至70%以上。
随着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解决,必将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江门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