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
陈娅
林扶波
戴智刚
吕嘉琪
潘蕊
黄家河
刘振允
朱浩贤
安加慰
刘飞鸿
陈云雪
黄锐楼
马业胜
雷红云
推动共性产业园建设打造我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促进港澳居民在江门参加社会保险落实“港澳融合”工程、推动民营企业在海洋强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在昨日(1月31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发言大会上,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市政协香港和澳门联络组代表,部分市政协委员共15人分别作大会发言,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工程建设等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建诤言、献良策、出妙招,干货满满。
文/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图/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张茂盛 蔡昭璐 朱磊磊 张华炽
民革江门市委会代表 刘建新:
建设共性产业园
为产业发展腾空间
目前,江门正谋划建设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不妨考虑将共性产业园思路引入到江门主平台建设中,探索“核心区—缓冲区—拓展区—辐射区”四区空间布局,为同一产业或同一地区企业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圈,从而形成降本增效、共性共享的轻资产操作运营模式,为产业发展腾空间。
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国企投资、企业参与”开发模式,打造“租金低、标准高、配套全、运营优”5.0模式的共性产业园。针对我市现存的产业园问题,一方面加大民营产业园区乱象整治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参考其他地区改造模式,加快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
今年内,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将通车,建议深入推进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会同深圳研究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推动两市加快签署框架协议,共同打造高质量园区载体。
民盟江门市委会代表 陈娅:
完善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
江门现有672家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但服务站点覆盖面和质量仍存在一些短板,服务内容的针对性、精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建议加快编制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监管落实。
服务模式方面,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政策扶持力度,如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制度、制定相关“工时银行”和“工时置换”等激励措施,还可以探索开展“物业+养老”养老服务新模式,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提升服务品质方面,建议从人才队伍和智能技术应用着手,引导和鼓励中等院校、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出台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倾斜政策,鼓励更多学生就读。同时,着力研发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智能化产品,以产业带动养老服务品质提升。
民建江门市委会代表 林扶波:
用五邑美食
赋能文旅发展
美食,是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江门近年着力打造“五邑美食”名片,但目前五邑美食对旅游消费的带动效应还没有充分释放。建议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推动餐饮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连锁化、特色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鼓励老字号餐饮门店申报各级老字号品牌,推动门店进入景区和商圈,用五邑美食赋能文旅发展。
擦亮美食名片,还得讲好故事。建议发动美食专家、文艺人士和新媒体创作者,对传统特色美食的制作技艺、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民间传说、名人故事等开展征集、调查、研究和整理工作,讲好美食故事,增强五邑美食品牌效应。
“美食+旅游”要融合发展。建议开发美食旅游精品线路,将美食文化展示、非遗文化体验、生态农业体验等融入其中,并引导美食手信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以文创设计力量推动产品升级,增强其附加值和吸引力。
民进江门市委会代表 戴智刚:
加快发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把碎片化土地打造成适宜规模化作业的良田,从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展。同时,发挥龙头农业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优势,探索“生产托管+技术推广”“生产托管+金融/保险”“菜单式托管”“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招大引强龙头组织,以现代农业、智慧农机产业园为依托,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服务、品牌打造的作用。大力推广小型农机,以适应我市丘陵和碎片化土地的耕作。
建议加强农民继续培训教育力度,并鼓励引进涉农专业大学生扎根农村。此外,还应建立信息平台,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经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农工党江门市委会代表 吕嘉琪:
探索校企双方
共建教师队伍
江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
调研发现,江门基层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培养的中医药技能人才留在江门服务的不多,江门医药类高技能人才存在供需矛盾。建议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完善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对接融合需求,为江门生物医药等大健康行业输送更多适用型、实用型中医药高技能人才。
为了让人才留下来,建议探索校企双方共建教师队伍,实现互聘共享,推动高职院校师资短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途径、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缺乏培养锻炼平台、专业建设缺乏企业有效参与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建立健全科学的职业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宣传和落实相关高技能人才政策;完善技能人才招工、用工及待遇提升制度。
致公党江门市委会代表 潘蕊:
打造三天两夜休闲游的江门小众游品牌
2023年以来,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到《狂飙》取景地江门打卡。江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想方设法把“流量”变为“留量”。建议打造三天两夜休闲游的江门小众游品牌,可以考虑以特色民宿为据点,将周边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实现全市景区资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客源互通。
要找准与其他城市差异化发展的路子,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民俗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转化。
配套服务支撑方面,完善城区、A级旅游景区的高端住宿设施,着力解决景区停车难、用餐难问题。积极指导符合条件的民宿办理登记备案,完善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全域旅游接待水平。同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优化信息咨询服务,促进旅游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
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代表 黄家河:
布局多种形式
创新平台
近年来,江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层次、全链条发展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
为巩固成果,建议加快推进应用研究等高水平实验室、研究院建设,完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政策,鼓励我市新兴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开展成果对接活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可建设以链主企业牵头,高校和科技创新平台、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企业等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布局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创新平台,致力突破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如何实现产业人才倍增?一方面,应建立培育江门本土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和创新平台为依托的人才引育体系,链接全球资源,加大与院士团队对接合作力度,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助力江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工商联代表 刘振允:
海洋牧场建设需要国企、民企共同赋能发展
海洋牧场建设是江门海洋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产业市场体量大、链条长、节点多,需要国企、民企共同赋能发展。建议民营企业积极寻求新的产业赛道和经济增长点,发挥决策高效、经营灵活、补位意识强的优势,与国企形成合作互补态势。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应该引导民营企业充分了解海洋牧场产业的基础、优势和前景。分层分类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科学引导企业选对路径找准切口,推动“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保障。同时,加强资源要素供给,保障用地用海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广高科技保鲜技术应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质融资和保险服务等,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市工商联将对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澳门贸促局和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帮助企业及时获取所需的政策、信息、资源和技术。
市政协香港联络组代表 朱浩贤:
支持江企借力香港
进行产业国际化配置
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河套、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这对江门在新阶段纵深推进 建设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议江门紧紧抓住“大桥经济”机遇,寻找江门与香港产业最大合作公约数,推动大型产业链项目在江门大广海湾落地,并探索与香港“大湾区投资基金”成立产业基金,共同投资港邑绿色产业园等平台,用好河套合作区在跨境金融创新政策,更好支持香港资金投向江门制造业或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转化方面,可通过在河套和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江门“反向飞地”,寻求技术和产业的互惠共赢。江门可以为香港高校科研技术转化提供应用场景,还能用揭榜挂帅、创新大赛等平台,推动香港高校科研力量解决本土企业技术难题。
此外,发挥香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超级联系人”作用,携手以“总部+基地”“销售+制造”等模式,支持江门企业“走出去”,借力香港进行产业国际化配置。
市政协澳门联络组代表 安加慰:
设立江门QFLP基金推动高质量发展
《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正式提出江门纳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城市。同时,江门还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QFLP形式投资境内股权,提供清晰、明确的路径和操作指引,有效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但目前江门部分市场尚存在空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议引进成熟QFLP基金组织,与江门国资共同设立江门QFLP基金,投入江门优质企业单位或专精特新企业专利研发领域先行探索,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累积经验;也可通过“金种子”行动、江门和澳门信用评级结果互认、招商引资谈判等途径建立优质企业项目库清单,助力江门QFLP基金项目落地。
澳门正重点发展开放金融体系,江门可借其优势推动QFLP投资项目在其债券交易所发行债券并上市,采用“股权+债券”方式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加大江门企业吸收资金力度,助力企业驶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轨道。
市政协常委 刘飞鸿:
打造3个高品质商圈
并引导其错位发展
提升江门中心城区高品质商圈的规划建设,对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强对新商业综合体选址和定位的科学规划,优化对旧商业综合体的配套服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商业设施建设,打造“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长堤历史风貌街区商圈”“滨江新区商圈”3个高品质商圈并引导其错位发展。
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商圈的配套管理。硬件方面,建议加强商圈道路互联互通、人性化管理街道两侧隔离栏,增加停车位数量等。氛围提升方面,建议丰富咖啡、美食、旅游等节庆活动。适应当下消费者的习惯,适度允许集市、夜市、摊位等商家延长经营时间,并包容独特文化潮流,如潮流喷绘、时尚广告画等。
此外,建议活化非遗打造江门“侨都印象”品牌,重塑侨都文旅故事,用现代流行文化讲好江门老故事,提升“老字号”“老品牌”的现代商业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 陈云雪:
全市性规划布局
智慧社区建设
2024年将是我省、我市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一年。当前江门智慧社区建设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建议对智慧社区建设进行全市性规划布局,列入“百千万工程”重要内容,强化数字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增加监控摄像头等智慧社区前端感知设备和人工智能辅助治理手段。探索推动应急、综治、住建、城管、交通、燃气、供水、就业、医卫等有关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和利用,形成全方位的城市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和服务平台。
各县(市、区)可先进行试点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创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治理新模式,打造我市基层治理的标杆和样板。
人才培训方面,可主动组织相关社区到试点社区参观学习,提高社区干部和相关人员对社区数字平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市政协委员 黄锐楼:
建立港澳居民社保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市优化“湾区社保服务通”工程,全国首创建立江门市人社香港(澳门)服务点,有效推动湾区人才要素交流融合。接下来,建议学习先进地市经验,持续提升社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港澳居民社保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到港资、澳资企业集中的园区和港澳社团精准发动,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吸引港澳青年来我市创业就业,持续扩大参保覆盖。
建议争取省将我市纳入第二批香港“跨境办”服务网点,借助省级服务平台持续优化“江门事跨境办,湾区事方便办”社保特色服务,并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社保卡“即办即取”服务网点建设,支持港澳参保居民办理快速制卡业务、优化社保跨境“视频办”服务,推动县(市、区)将更多高频社保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跨境通“视频办”服务专区。
市政协委员 马业胜:
规范管理好
摩托车、电动自行车
随着代步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具备轻便灵活、经济实惠、操作简便等功能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也存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安全意识淡薄、相关行业发展管理不完全到位等问题。建议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等领域相关管理规范,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维修、登记、通行、配套设施建设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比如,可明确要求实名制购买,并出台相关的强制性教育培训制度,同时配套出台规范查处、注销、号牌报废等流程,形成闭环管理。同时,推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监管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此外,我们还应着力提升安全保障,加强新建道路的科学设计,同步设置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的专用车道;对原有道路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同时针对快递行业等群体开展多方位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群众安全出行意识。
市政协委员 雷红云:
建立普惠托育
合理分担机制
近年来,我市普惠托育服务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建议整合现有托幼资源,合理确定托位、学位比例,支持公办园开设2—3岁托班、民办园开设1—3岁托班、乡镇中心幼儿园成为社区托育中心。同时,科学测算托育成本,建立普惠托育合理分担机制,减轻家长的育儿负担。
社会资源也应该参与进来,建议完善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服务体系,为家庭提供托育信息服务,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普惠托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推动托育专业规范发展,还应打造“托幼一体化”产教融合基地,促进普惠托育提质。管理上,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托育机构的规范管理,简化手续,提高托育机构备案率。教育部门、卫健部门也应加强指导监管,促进托育机构向安全健康、科学规范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