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启动试运营的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建设坚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骑楼建筑风貌,极具侨乡风情。
今年9月,暨南大学2023年新生训练营港澳台侨学生江门研学活动启动,2600多名港澳台侨新生分批到我市参观学习。图为新生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前留影。
我市举办2023年侨都拉美文化节,搭建展示江门侨文化特色的载体平台。
2023华侨华人 大会在我市举行,全世界通过江门窗口见证侨乡优秀文化魅力、大湾区发展活力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
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新会分中心为侨资企业讲解“税+侨”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江门,全国著名侨乡,在《 发展规划纲要》中被赋予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使命,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江门创新提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着力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致力在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
今年4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江门调研时强调,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更好延续侨乡文脉,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侨为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更好赋能江门高质量发展。
新征程新任务新要求,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推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优化提升“侨都赋能”工程,深入挖掘侨务资源优势,坚持以侨为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广泛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侨都江门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团结华侨华人的凝聚力、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及自身发展动能等不断增强,作为展示之窗、开放之窗的形象变得越发鲜明。
策划/统筹 谢敏 曹乃付
撰文/张茂盛 黎禹君
供图/周华东 郭永乐
赵可义 黎禹君 市税务局
A 文化引侨 筑牢侨界“根魂梦”
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精神,我市通过文化交流载体建设、侨务活动举办、涉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等举措,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侨都故事,侨都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功能更加凸显。
我市持续优化提升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等载体功能,打造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的文化展示平台。其中,按照全国领先标准打造运营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展示宏大华侨历史,自今年初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70万人次,唤醒广大华侨华人记忆,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年以来,我市还不断擦亮侨务工作品牌:4月,我市联合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文化;5月,2020年以来全省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球性高端涉侨活动——2023华侨华人 大会在我市举行,全世界通过江门窗口见证侨乡优秀文化魅力、大湾区发展活力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12月,“少年中国说”2023狮王邀请赛以龙狮为媒,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根魂梦”的文化纽带。
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当地保存着众多华侨历史遗存,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赤坎华侨古镇、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等,它们承载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开放兼容的精神内涵,也是广东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本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我市带着深厚感情用精细功夫做好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提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时代魅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年初启动试运营的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最大限度保留骑楼建筑风貌,极具侨乡风情,入选省首批10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正逐步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 文旅新地标;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等重大活动在此举办,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
推出《中国侨都》中英文双语版本,整体带动83家侨刊乡讯优化提质,每年向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30多万本,让旅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
B 经济聚侨 激活发展“动力源”
侨资源是江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优势。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经济聚侨,不断提升经贸合作功能,持续改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搭建惠侨引侨优质平台,让“侨牌”真正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王牌”。
积极响应华侨华人新生代新需求,我市大力搭建高水平合作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建设,提质升级珠西创谷、青创智谷等创新创业平台,持续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台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其中,充分发挥江门“侨梦苑”投资服务中心作用,我市在香港设立江门“侨梦苑”双创孵化基地联络站,链接香港恒生大学、香港五邑总会等资源。依托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构建以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为核心的“一园多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入驻港澳项目130个,辐射带动7500多名港澳青年就业创业。
深入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我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和改革经验,为便利华侨华人在全省投资兴业作出示范: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办、省级“人才优粤卡”、灵活引才机制等4项省级支持事项率先落地;实现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业务一窗受理、证件一次办结”,办证时限从14天缩短至7个工作日;建立了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为侨商提供便利化、精细化的一站式税收服务,进一步推进华侨华人投资全流程便利化。
此外,我市还抢抓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RCEP自贸协定新机遇,加快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工作,与中国贸促会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合作框架协议》,举办首届中欧绿色创新发展大会、2023侨都拉美文化节、“台商一起来 融入大湾区”江门行等活动,向世界宣介江门投资新面貌,助力侨都经贸合作功能提升。
C 服务为侨 提升环境“软实力”
“是祖国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侨胞陈瑛(化名)说。陈瑛的孩子出生在委内瑞拉,从小在江门恩平读书。由于患上严重的疾病,陈瑛的孩子生命垂危,必须进行重大手术,但要进行手术,需要完成中国身份认定手续,而这通常需要数个月时间。
心急如焚的陈瑛向有关部门求助。时间就是生命,有关部门兵分两路,一边委托委内瑞拉华助中心前往大使馆补办材料,另一边协调公安部门,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最终,仅用4天就完成孩子的身份认定。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健全为侨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加强“法+侨”“检+侨”“司+侨”联动,提高专业化、便利化、国际化法律服务水平,提升维护华侨华人权益功能。
为向港澳台同胞和侨胞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国际仲裁和公证服务,我市首创“深圳+江门”新型区域仲裁合作模式,建成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成立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三大争议解决平台,办理案件总计180宗,涉及案件标的总额约48亿元人民币。江门市五邑公证处、台山市公证处被确定为远程海外视频公证试点机构,与我国196个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远程视频公证业务试点工作,2023年以来办理涉外公证4.8万件,公证文书使用遍布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
在立法上先行先试,我市通过“小切口”推动涉侨立法,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持续向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传递侨声,2023年以来,参与7部国家法律的意见征集,侨资企业所提意见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侨资源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及全国首部专题为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为华侨华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D 聚智汇侨 共建人才“新高地”
聚智汇侨,共建人才“新高地”,赋能江门高质量发展,是侨乡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我市加快侨才引进、智库联盟建设步伐,汇聚28个国家和地区46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与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澳门博士智库签署人才合作协议,深化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等合作,制定出台智库联盟章程、工作机制,已对接20多名国(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影响力的知名侨领、大型企业创始人等,推荐他们作为首批侨务智库入库专家。
不断提升侨务智库功能,为国家侨务工作汇集侨情侨讯、制定政策、咨询建言提供智力支撑,则是侨都江门怀之于心的“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我市精心设计侨都特色精品课程,承办中央统战部(国侨办)京外首个全国侨务干部培训班、首个与地方合办的中青年侨领研习班,承办4期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以及10多个省内外涉侨异地培训班;组织近70批次超6600多名港澳台和华裔青少年前来研习,全国侨务工作培训重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此外,在全省率先完成侨情统计的基础上,我市今年以台山为试点开展侨文化资源调查和探索资源数据化工作,形成九大类共计1756项资源信息,为全省下一步全面铺开侨文化资源普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出了有益探索,为国家侨务咨询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