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省首批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坚持“小切口”出台10部地方性法规,为深化文明城市、改善江河水质、守护历史文脉、壮大特色农业等筑牢法治保障;建设代表联络站588个,实现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全覆盖,建立15个“江门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共票决民生实事1631项,探索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老大难、小急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开展党建“五大重点行动”,推动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聚焦市委中心工作,抓住重点,精准切入,依法履职,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部署、市委工作安排落地落实,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双统筹”,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江门实践”,展示新时代侨都人大风采。
文/图 毕松杰 杨小燕 区志宏
坚持全面依法治市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今年1月1日起,《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为我市扬尘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和指引。这是江门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出台的第十部地方性法规。
时间追溯到2015年5月28日,那是江门市人大立法发展的历史性一刻: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决定,江门市成为广东省首批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6年多来,我市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人大主导作用,围绕“山、水、文、城、侨”,深入推进“小切口”立法。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建立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切”入基层,民主立法,是江门立法工作的最大特点。
在《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订过程中,我市依托分布在全市各地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让市民在该条例征集意见阶段积极发声。条例实施后,又率先开展条例实施的专项监督。昔日“高大上”的立法工作如今走进寻常百姓家,增强了群众法治意识,也让群众更加重视通过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不仅是《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制订,我市立法项目从立项到草案起草、审议、调研、论证、听证、立法后评估等各个环节,都一律通过报刊、网络、实地调研、座谈走访、听证论证、民意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
在制订《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赴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调研座谈40余次,征求370多名市人大代表意见,与100多个新会柑种植户进行座谈,收集意见逾200条;为做好《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审议工作,各基层立法联系点联动代表联络站,在榕树下、小广场、池塘边开展议事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市民反映集中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作为规制对象……
听民声、聚民心、汇民智的地方立法,折射出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气象。
《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江门市市区山体保护条例》立足守护江门绿水青山,实施以来潭江流域水质大幅改善。因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江门市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4000万元。
《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的实施,守住了历史文脉和侨乡记忆,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我市陈皮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45亿元,成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农民致富。
《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门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以来,我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5月,《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有关文明养犬等相关规定落地,为我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写下了生动注脚。“大家都参与了这次民主立法的全过程,了解了立法工作,会自觉拥护法规的实施。”江海区江南街道江翠社区居民刘先媛表示。
今年以来,我市主动向省人大常委会申请争取,参与省人大常委会全国首创的为“菜”立法,以“1+N”模式推进省市协同立法,加强“粤菜师傅”工程的法治保障。我市提出以侨乡广府菜的高度开展工作,得到省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目前,《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草案)》已通过初审。
坚持代表主体地位
支持代表履职作为
今年9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以“城乡生活垃圾管理”为主题,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市长吴晓晖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代表面对面座谈,就相关问题现场作出回应和解释,并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共同商讨促进我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升人居生活环境质量。
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是一项法定的代表履职活动,这项活动在我市至今已延续29年,并将约见对象扩展到部门负责人、镇长,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我市人大工作的一张特色名片,同时也有力提高了代表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好代表履职工作,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十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一方面加强五级人大代表联系,健全“双联系”机制,率先推动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代表向选民述职,推进直选代表向选民述职全覆盖;另一方面紧扣代表建议内容和办理“两个高质量”,加强对代表建议撰写的培训,开展代表“金点子”和优秀代表建议办理案例评选活动。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代表专业小组作用,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围绕“大型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城市快速路网规划建设”等工作开展联动视察。拓宽代表知政参政渠道,召开年中政情通报会,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通过人大载体和平台,开展法律法规意见征集、民生实事监督等活动。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一扇“民意窗”、一座“连心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大家要珍惜自己的代表身份,积极为群众建言发声。”台山市四九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人大代表小讲堂上,全国人大代表吴玉莲向当地人大代表宣讲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履职经历,与大家分享如何做一名“好代表”。
吴玉莲表示,近年来,我市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特别是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卓有成效,已经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人大代表可以每周邀请村民来联络站互动交流,了解群众需求,聆听基层声音,也可以向他们传递国家、政府的政策和声音,让大家民主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在“建”“管”“用”上持续下功夫,以沟通为本,搭建起传递民意“连心桥”,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代表联络站599个,平均每10名代表建有一个代表联络站,实现了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全覆盖。
2019年以来,蓬江区人大常委会依托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开展“民生无小事,代表来议事”主题实践活动,邀请辖区各级人大代表,选民群众和社区、街道、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现场议事。
“有了代表帮忙,电梯加装工程很顺利地完成了。”家住蓬江区长发里2号楼的居民艾丽表示。据了解,艾丽所在社区开展了“破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的代表议事活动后,代表们认真履职、积极跟进,不仅推动政府部门简化报建电梯的流程,还协调解决了电梯安装过程中管线施工等诸多问题,帮助住户申请资金补贴,得到居民的一致认可。“加装电梯大大方便了小区住户尤其是长者,大家都赞不绝口。”艾丽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江门人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努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9年以来,我市将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与监督工作有机结合,率先在全省开展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每年票决产生各级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实现从“政府拍板”到“代表票决”,从“一厢情愿”到“你情我愿”的转变。
近年来,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因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而名声大噪,可一座破旧不堪的五丰桥却成为当地发展的“拦路虎”。“五丰桥修建年代久远,近年来下沉、破裂等问题愈发严重,被认定为危桥。加上路面狭窄,游客一多就容易形成拥堵,严重影响游玩体验。”对此,五丰村党支部书记郑盈喜表示担忧。
2021年,五丰村危桥改造被列入“十大民生实事”。由此,五丰桥变“老窄危”为“新宽安”。如今走进五丰村,一座平坦宽敞的五丰桥映入眼帘,一路走去,可直抵村内地标广场、归侨博物馆、商业街等景点。“桥修好了,既宽敞又大气,面子挣足了,大伙也走得踏实,来玩的游客也更多了。人气旺起来,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做点小生意了,生活也更好了。”五丰村村民陈谦伟说。
2019年以来,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共票决民生实事1631项,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并形成了“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底问结果、翌年回头看”的“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实现监督由“阶段性”到“全过程”,让“民声”决定“民生”。
然而,每年能够纳入三级政府民生实事的项目有限。2021年起,江门人大探索实施民生“微实事”,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补充完善代表票决制,给实事“扩容”,除“盲区”消“痛点”,更深入、更细致地把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办好。台山市下川岛下川中学宿舍楼顶,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管道均匀地“晒”着太阳,热水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供应至各个宿舍。“以前想洗热水澡,就得提着桶跑到一楼排队接热水,很不方便。”下川中学办公室主任方英杰表示,安装了热水系统后,学校师生在宿舍就能用上热水,幸福感大幅提升。
下川中学加装热水供应系统,正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批民生“微实事”之一。“民生‘微实事’的实施对于百姓来说是一场‘及时雨’。”蓬江区白沙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黄晓红认为,比如加装路灯、疏通管道这些小事,完成后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甚至要大于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项目引入,因为变化就发生在群众身边。
同时,江门人大积极开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中小学校布局发展、“双减”政策落实、高中教育提质和职业教育发展等情况调研,督促我市完成学前教育“5080”工作任务,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并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制度。组织开展“三医联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改革等情况调研,推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连续多年监督“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等工程推进情况,推动稳岗就业。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监督,推动政府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养老设施和康养服务不断完善。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厕所革命”“空心化村庄发展”等专题调研,助力城乡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
相关链接
架起基层群众
与最高立法机关的“桥梁”
“江门立法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学习”“联系群众这块做得真不错”“场地非常高大上”……去年9月,来自全国人大、广东省人大及全省21个地级市人大相关负责同志齐聚江门,共同见证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活动中心暨法治广场建成启用,并实地参观、座谈交流,江门立法工作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也获得“同行”的一致点赞。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加强支持和指导,推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落实市委“四个典范”工作要求,高标准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为收集最广泛、最真实的民意,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创新立法意见征集模式,率先在社区组织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我们中有社区退休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律师等。平日,我们走访社区、深入厂企,把一个个‘接地气’的立法建议收集起来。”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麦棠说,自从担任这个角色,他几乎见证了每一次立法意见征询,“对老百姓来说,立法不再是一件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成立包括街道办、区直部门、村委会、商会等在内的59个立法联系单位;建立由105名学者组成的立法联系咨询专家库;与全省20家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沟通联系渠道……为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扩大民意收集的范围,将联系“点”扩大成“面”,形成了立足江海、覆盖全市、向全省辐射的联系网络,真正成为基层群众与最高立法机关的“桥梁”。
走进葡萄种植园、水产养殖企业、新会陈皮采摘园等,收集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的意见建议;开展视频“云对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直接同江海区基层群众讨论立法项目;充分利用社区公告栏、网站、微信、在线视频等发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立法意见建议……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了解民意、反映民声、集中民智,把群众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地反馈给国家立法机关。
从2020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到如今完成48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上报770条意见建议,其中91条被采纳。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了基层群众与最高立法机关的“桥梁”,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南粤大地上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