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强化“链长制”工作机制,持续稳链延链补链强链控链,加快建设千亿产值园区。图为江海区连片的工业园区。邱昱 摄
□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通讯员 张海明 梁永超
聚焦县域经济发展,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海区追“高”逐“新”,明确县域“突围”的“江海路径”,突出“高”和“新”的特色,争先进位、久久为功,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江海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以“再造一个新江海”的闯劲干劲拼劲,以实干实绩谱写江海深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争先进位
冲刺国家高新区50强
翻阅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科技创新画卷,数据振奋人心——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核心区目前聚集了672家高企,总量在全市排名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5.71%,在全市排名第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2倍;拥有5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孵化载体,建成双创载体面积超80万平方米,“国字号”载体数量排全市首位。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持续争先进位。今年2月,江门高新区在全国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53位,创历史最好排名。
突出“高”和“新”的发展定位,江海区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方案》,发布十大行动,全力推动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展现其全力冲刺国家高新区50强的决心,为江海区高质量发展固基。
在创新驱动方面,江海区全面做实“1+6”国家级平台,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计划,强化科创平台支撑,集中资源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一批市级以上创新载体,构建“北京、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模式。其中,由“两中心一基地”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款“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已在全市推广应用。
在人才强区方面,江海区提出要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实施新一轮人才下乡行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从工业向农业、从城区向乡村流动。今年4月,江海区出台《关于支持江海区企业引育实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围绕人才生活、购房、突出贡献、子女入学等方面进行奖补帮扶。目前,首批申领的实用型人才奖补已进入资料公示阶段。
在内外融合方面,江海区提出抓好“侨梦苑”、省级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等重点任务,紧密对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打好“侨牌”。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释放县域创新发展潜力。江海区用足用好用活“国字号”“粤字号”法治资源,深化整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等资源,奋力打造立法、司法、仲裁等丰富元素的“法务集聚区”,努力打造华侨华人国际仲裁法律服务首选地,全力打造涉侨商事纠纷化解优选地。
坚持制造业当家
做强县域特色经济
在全省推进“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的大背景下,江海区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在占全市约1/90的土地上,培育聚集了全市超1/6的规上工业企业、超1/5的专精特新企业、超1/4的国家高企,追“高”逐“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安全应急、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六大产业,江海区创出特色、创出优势,打造“1+3+2”战略性产业集群。辖区内汇聚了55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100家,巴斯夫、三菱重工、西铁城、德昌电机、优美科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领导企业扎根江海发展。江海全区456家规上工业企业今年1—5月累计产值超260亿元,“1+3+2”战略性产业产值均呈上升趋势。
围绕“1+3+2”战略性产业,江海区强化“链长制”工作机制,持续稳链延链补链强链控链,加快建设千亿产值园区,优先挑选专精特新、细分领域龙头等成长性强的企业进行招商,串联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同时,江海区还加强对区内链主企业的培育壮大,发挥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以商引商。
今年1—5月,江海区共引进超亿元以上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额达151亿元,排名全市第二;制造业计划投资额占引进项目计划投资额近90%,制造业投资额占比排名全市第一;已引进项目中,超10亿元项目5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江海区通过市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审核的拟拿地项目12个。过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958.8万元/亩、平均创税率达50万元/亩、平均容积率达3.4,均为全市最高。
在特色发展中找出路、想办法、破难题,江海区形成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其中,安全应急产业是江海区产业发展的“绝活”,目前,“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已经逐步完善。今年共有3家安全应急头部企业与江海区达成投资意向,分别是投资额50亿元的迪马湾区应急装备产业基地、投资额30亿元的优合大湾区全球高端食品加工基地以及投资额30亿元的泽塔新能源储能项目。
发挥“镇”能量
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江海区全面落实省“1+N+X”政策体系,根据街道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学把握各街道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粮则粮,引导外海、礼乐、江南街道走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以差异化发展共绘高质量发展江海图景。
江海区突出“城”的优势,发挥街道功能,展现“村”的特点:
——充分发挥外海街道制造业发展主阵地作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工业承载能力,增强产业辐射带动力,将“外海制造”打造为全市镇级经济发展标杆。
——大力促进礼乐街道“农业+工业”双擎驱动,开发更多精品农业和文旅品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加快土地整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项目布局,打造全市三产融合发展的“礼乐样板”。
——全力构建江南街道“总部+商贸”经济发展格局,深化实施“强二进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高人口聚集能力,促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走差异化发展路线,江海区各街道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今年上半年,江海区各街道都取得突破:外海街道引进了5亿以上项目——长生科技园项目;街道一级安全应急产业园区的首期项目——中东村工业园项目破土动工。礼乐街道盘活威东村村级自留用地,每年的集体收入增幅达50%以上;打响龙舟文化“礼乐品牌”,乡村旅游、非遗文化、礼乐美食多点“开花”,让游客从“一次关注”变成“长期关注”。江南街道成功引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落地;白水带集市、彩虹村、油湾公园等“网红”迅速“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