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江门立即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次推进会,提出全市上下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仰观大局、迎难而上、力争上游,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
时间转眼来到6月,近半年来,我市“赶考”进度如何?成效怎样?为了及时复盘、检视上半年工作情况,助力实现我市全年工作目标,本报今起推出“‘六大工程’年中特写”系列报道,为读者呈现“六大工程”的阶段性进展,敬请关注。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科技引领”工程列在“六大工程”之首,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五年奋斗目标之一,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进入50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升。
当下,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高昂斗志、冲天干劲,大力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平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提升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加速发展
实现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新突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走进江门双碳实验室,一片规划严整、生机盎然的试验田尤为引人注目。这正是由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江门双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明作为牵头人开展实验的“二氧化碳大规模生物利用示范基地”。
这一实验开展的背景,正是国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推动二氧化碳作为农业生产资源,变废为宝,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成立一年多来,江门双碳实验室已成功引进一批“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50多名博士博士后青年骨干科研人员已进驻该实验室工作,成为江门高水平人才聚集地之一。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日前,备受关注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又有新进展。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探测器的建设已经完成过半,预计今年底基本完工,明年将开始灌装液体工作并运行取数,有望在全球率先测得关键数据。
5月22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来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指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所取得的进展,是难以想象的,是前所未见的。6月3日,泰国公主诗琳通一行到访江门,实地考察完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后,她有感而发,说“中微子那么小,但可以看见很大的世界”,并现场欣然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题写“以小见大”四个汉字,表达了她对实验项目的赞赏与期待。
产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我市与省科学院合作共建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门产研院”),围绕江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产业导入、人才引进培养和产业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如今,江门产研院正逐渐成为地方产业创新的“强引擎”。
要素集聚
向国家创新型城市大步迈进
走进位于高新区(江海区)的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巨新材”),“硬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优巨新材选定特种材料这个领域,做好基础科研攻关,致力于把材料用好、用顺、用高端,国内首创聚芳醚砜系列产品原材料控制、设备改造和工业化合成工艺,解决了中国聚芳醚砜全系列产品产业化“卡脖子”技术,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今年2月,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公布,江门高新区全国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53位,创最好排名,给全市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去年9月20日,我市举行重大科技计划“揭榜挂帅”、“赛马”项目需求线上发布会,首批16个具有先进性和行业共性的项目,其中包括“双碳”、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五个产业的技术难题,正式面向全国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进行公开张榜。紧接着,立项名单正式出炉,12个项目揭榜成功,并获得市科技局资金支持。
载体的升级,平台的完善,让创新要素加速在侨乡集聚,江门正向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大步迈进。
科创沃土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是创业兴业蔚然成风的发展,是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
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地方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可谓“十年磨一剑”。10年间,该赛事不断突破自我、求新求变,为侨乡大地科技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筛选出一批批科技创新的种子,打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一颗颗高企种子在侨乡热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数据显示,我市2021年高企存量达2194家。“十三五”期间,高企存量年平均增速全省第一,近5年年均增长率达43.78%,在全省排名第二。2022年,全市高企突破2600家,总数位居全省第六。这份成绩的取得,正是我市大力推进高企培育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好印证。
放眼 ,江门在创新创业领域鲜明的比较优势,可从一个个“新江门人”口中找到答案。
2015年,江门携“全国首批小微双创示范城市”头衔,到深圳“双创周”作招商推介。当时,一个人在台下听得格外认真,他就是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机器人”)董事长、创始人周志强。他说:“江门蔚然成风的双创环境让我心潮澎湃。”当年12月,已在深圳创业的周志强毅然决定“移师”江门,将企业落户在江海区。
如今,南大机器人由最初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到40多人,已发展成为集工业机器人研发、锂电池生产设备制造、非标自动化设计生产、机器人教育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应用及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驱动,人才优先。为激励和扶持大众创新创业,我市近年来出台了“科创十条”,制定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启动资助办法等,出台科技型企业“邑科贷”政策,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并印发实施“科技金融发展三年方案”。
近年来,市科技局出台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管理办法,修订了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发展办法,全力推进孵化载体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6月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我市粤湾云谷企业孵化器名列其中,继网商时代(江门)孵化器后,我市孵化载体“国家队”成员再添一员。
随着“科技引领”工程的深入实施,江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出新格局,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今天的江门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御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