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江门城市“颜值”不断提升。从空中鸟瞰,城央绿廊串联成珠,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象跃入眼帘。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聂继业 江宣
《南方日报》主报日前发表文章《江门:文明气质在城市流淌》,专题介绍江门文明创建经验。去年,我市还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代表,在中央文明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作创建经验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作为一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江门自2011年获得该殊荣后,一直砥砺前行,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和质量,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骨骼强!”眼看江门实施一大批重点城建项目,为新城崛起赋能,为区域发展添彩,在江门生活20多年的陈天桦说:“一座品质高、内涵深、功能全的城市跃入眼底。”
“血脉畅!”这是大学生李杰兵的深切感受:在防疫工作中,无数志愿者用努力、牺牲与付出,用自己的担当与责任,保证了江门交通血脉的畅通。
“气质美!”人行道前的车辆总会停车礼让,电梯间里邻居互相问候……从家乡河南来到江门工作生活,这座城市始终让市委网信办网络舆情信息中心主任范孟娟感到宾至如归、如沐春风。
“活力足!”这是海鸿电气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梁庆宁对江门最深的印象,“江门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和培养,让我们扛起了开拓创新、实业报国的大旗”。
这样一个生命有机体,离不开江门在新时期文明城市创建中,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专业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六种思维工作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文明创建实现从“案例”到“范例”的蝶变!
精神之美
用精神力量凝聚文明合力
高举思想旗帜,铸牢文明创建之灵魂。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十个坚持’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两个确立’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在开平“碉楼下的党课”,农村基层党员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分享学习感悟。
这一派基层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正是理论宣讲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中央宣传部公布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开平市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的“碉楼下的党课”项目入围活动示范项目名单,成为江门首个获得中宣部认可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项目。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期间,江门打造“榕树下的课堂”“碉楼下的讲堂”“红色公交”“水上课堂”“音乐课堂”“楼道宣讲队”“强哥讲党史”“党史主题公园”等群众身边的红色流动课堂,进一步打通了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覆盖群众超100万人次。
在江门,市机关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别名“党史小屋”)建在了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让党史知识学入脑、学入心。这个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打造的开放式、自助式、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阵地,自去年11月底启用后,就成为机关大院职工们在工作之余的打卡地。
“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既具有红色传承底色,又具有形式‘潮’、功能多、环境雅的特点,同时还展现了鲜明的江门侨乡历史文化特色。”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余泽娜点赞道。
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经实现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共1450个文明实践阵地,其中包括实践点50多个,通过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道德模范的精神力量传播得更久远。
去年12月30日,“大美南粤·做新时代文明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节目《榜样之力》篇章中,讲述了4名模范和1个群体的先进感人故事,其中就有2位模范来自江门,分别是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杨万基,以及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董淑猛。
目前,江门已评选8届道德模范共100名,其中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获评广东省道德模范;评选“江门好人”330人,其中18人获评“中国好人”、51人获评“广东好人”。2021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中,江门就有7个典型在列。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入选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单位。
如今,江门大街小巷好事天天发生,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好人”闪耀的道德光芒,成为这座城市温暖的感动,精神力量凝聚起文明合力。
城市之美
用文明厚度彰显城市形象
“江门青山隐隐、绿水迢迢,阳光海岸碧波千里,西江潭江浩浩荡荡,天露圭峰秀甲岭南,‘小鸟天堂’独木成林、万鹭齐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充满诗意的大美江门。
这样一座“底子”深厚的城市,要满足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首先要办好民生实事。江门每年推出“十件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市投入民生实事的财政资金平均每年增长10%。
在蓬江区江边里,市民陈卫儿所住的老楼已有30多年历史,去年初楼房外墙焕然一新。“外墙变靓,楼道粉刷,堵塞的下水道和坑洼地面也都解决了!”陈卫儿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提升城市“颜值”,江门一方面美化“面子”,旧楼改造后变身艺术品,“口袋公园”让居民在家门口见绿;另一方面夯实“里子”,交通秩序整治、农贸市场升级等难点工作全面启动。
城市品质提升,难在啃“硬骨头”。
狠抓市民“吐槽”最多的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江门采取优化总量、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方式,2020年新增停车位25.3万个,去年又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11个停车场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提供超1.4万个停车位,被市民誉为“节假日里最贴心的举措”。
为了让老百姓将“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2021年全市完成223个农贸市场改造,仅3个月时间,完成38个农贸市场“商超化”标准改造,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管理机制,有效化解了市场及周边管理“九龙治水”顽疾,得到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
生态兴则文明兴。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水融城、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魅力江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
去年12月,江门迎来一系列重要活动,江门双碳实验室正式启动成立,一批双碳科研平台、产业化项目落地,广东绿色低碳发展圆桌会议、“2021中国侨都(江门)首届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引发媒体持续报道,吸引人民网、央视网接力传播,收获近700万海内外网民关注,讲好了江门的“生态文明故事”,以侨都之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美。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
去年以来,江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行动成效显著,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超30%,建成农家书屋1159个,大型舞剧《侨批·家国》和沉浸式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等文艺精品“侨味”浓郁。
江门还举行“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系列活动,将每月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统一活动日,将选书权交给市民,把“您选书,我买单”升级为全市读者普惠的常态化项目。项目启动6个月来已为市民购阅图书7700多册,书籍价格32万多元,全面推动“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文明城市建设。
如今,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味浓、功能融合的宜业宜居江门正崛起于珠江西岸,用文明厚度彰显城市形象,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内涵之美
用干群力量绘就发展图景
如今的江门,正用干群力量绘就发展图景,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门到行业,从干部到群众,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文明创建满城春的景象成为中国侨都的一道亮丽风景。
志愿服务是中国侨都江门的一张“金名片”。江门全市目前有注册志愿者近64万人、7194支志愿服务队伍、173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开展活动的志愿服务队伍数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全省最高,志愿服务综合指数在省内位列前茅。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引领下,全市志愿服务力量在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方方面面打造了“江门范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市共有1743支志愿者队伍、15万多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服务时长达224万小时。
随着这座志愿之城、爱心之城、文明之城散发光芒,一支支志愿服务专业队伍孕育而生。
走进江门市侨都应急救援中心,冲锋舟、专业拖车、水上救援机器人……各种专业应急救援设备映入眼帘。“每周都有专业队员为志愿队员进行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知识培训,并开展体能训练,不断提升队员的应急能力。”侨都应急救援中心队长陈松介绍。
在江门,像侨都应急救援中心这样的志愿服务专业队伍共有12支,正围绕社区治理、应急救援、疫情防控、法律援助、公共服务等方面贡献“专业”力量。
让人欣喜的是,江门正找准自身优势特色、抓住关键持续发力、创新运用创建载体、充分发挥群众力量,让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一首歌唱响一座城——
“文明在哪里?我来告诉你。文明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去年以来,江门组织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近10万人参与传唱《文明在哪里》歌曲,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一朵花温暖一座城——
全市3000多名快递“小哥”带头遵守交规、戴好头盔、文明上路,线上线下传递文明之花300多万次,让快递“小哥”这个城市管理的难点变成了文明创建的亮点。
文明创建永无止境。我市坚持广泛弘扬文明风尚,多项常态化措施持续开展,比如“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文明倡议行动;又如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
击鼓催征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当下,江门坚持以“建设市民满意城市”为目标,保持创建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进一步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