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的江海区下沙公园。 周华东 摄
□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
迎着灿烂的夏天,近日捷报传来:江门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复查考核,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去年11月,我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市上下闻令而动,胼手胝足,让文明的种子迸发出巨大的力量;100多个日夜戮力深耕,一场文明“蝶变”悄然发生,我市拥有了今非昔比的文明气质!
回顾3个月多月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令人感动、令人暖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携手并肩汇聚了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形成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斗精神”“上下同心,精诚合作,同频共振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任劳任怨的奋斗精神”“创新求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江门文明创建的精神,推动了江门的文明创建发生了深刻的思想之变、巨大的力量之变、精彩的城市之变、合理的体制之变,催生了弥足珍贵的创建经验,为未来发展留下了宝贵启示。
强思想
以行动自觉强化责任担当
思想认识是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导。文明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今日之结果,最根本的就是凝聚起侨乡人民的思想共识,牢固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去年12月22日,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要求,要干在一线,支援一线,拼在一线,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市委常委会连续3次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文明办对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思想转变引领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市领导每周下基层督导至少1次;领导干部包点网格指导文明城市创建;组织“文明城市大家谈”活动约230场;40万名志愿者走上街头、走村入户……全市上下真正形成了“领导干部以上率下,部门整体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
高标准的文明城市创建,既需要思想重视,也需要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骨干成员,先后到东莞、中山、肇庆等地市学习。“走出去”的同时也“请进来”,去年12月,举办近年来全市规模最大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业务培训会,培训对象直达村(居),参加人数600多人。此外,还编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指标“口袋书”2.3万册,让创建要求一目了然。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城市的筋与骨,培育了城市的灵与魂,更紧密了城市的血与肉联系。
3个多月的品质提升行动,使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江门的文明创建,不仅仅局限于江门本身,还直接影响了华侨华人眼里的中国形象。创建文明城市是共建共享、共创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只有接续努力开展文明创建,才能不断实现侨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治理
“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创建惠民,让城市更有温度。文明创建,不是扰民工程,而是一项民心工程、幸福工程,我市不断丰富文明城市的色彩与内涵,带来的是城市品质的持续提升。
在蓬江区江边里,市民陈卫儿所住的老楼已有30多年历史,今年初楼房外墙焕然一新,成为新晋“网红”。“外墙变靓,楼道粉刷,堵塞的下水道和坑洼地面也都解决了!”陈卫儿竖起了大拇指。
这只是城市“面子”更显美观的缩影。据了解,我市开展城市“美化”行动,城区30多栋老旧楼房涂上了文明的色彩;新建、改造城市“口袋公园”、转角公园共178处;市区220多处建筑围挡更换一新。此外,一批兼具“颜值”和“内涵”的公厕完成改造,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调查显示,98%的受访群众满意品质提升效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真正成为了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实。我市开展背街小巷“补短”行动,修补路面坑洼1.35万处,清理卫生死角1.7万处,目前,市区路面基本做到硬化、平整、标线清晰。整治楼宇自来水表后水管乱驳接问题3122处,更换破旧消防箱5.2万个、破旧信箱3.5万个,整治“三线”问题66万处,赢得市民交口称赞。推进老旧小区提质升级,首批55个小区启动改造,美丽楼道行动对8700多条旧楼道进行粉刷、维修,城市“里子”焕然一新。
啃下精细化治理“硬骨头”,我市一批城市“顽疾”得到解决——针对停车难、停车乱问题,采取优化总量、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方式,新增停车位25.2万个,从源头缓解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停车难”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包岗包段执勤执法的方式,严管城市主次干道;对全市82个主要交通路口实行全天候文明劝导,路面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针对农贸市场档次不高问题,我市推动城区大型农贸市场全部升级改造,其中38个市场接近“商超化”标准。同时开展“牛皮癣”整治专项行动,清理“牛皮癣”28.3万处,城市“脸面”更加干净。
文明城市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市民的一言一行影响城市形象。我市强化宣传引导,发放文明倡议书70万张、文明餐桌宣传海报10.2万张,张贴《市民文明公约》35万份;集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1800多场,参与人数达到30万人次,让市民在身体力行中提升文明素养。
聚合力
文明创建奏响“大合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楼台,起于累土。文明创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仅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自觉追求,更应该是广大市民的内在要求。
“江门人应该以主人翁的热情和担当,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城市,让我们的城市家园变得更有色彩、有温度、有品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说。
一首歌唱响一座城。
“文明在哪里?我来告诉你。文明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一首《文明在哪里》入脑入心,成为江门人熟悉的旋律。
去年12月底,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策划、集思广益推出了“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仅一个多月时间,170多个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加入接力传唱中来。不同的单位,用不同的画面和场景,生动诠释着各行各业的文明新风和文明故事,吸引了中央、省级多家媒体报道。
一朵花温暖一座城。
去年12月3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策划,市邮政管理局和市快递行业协会协办的“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品质生活”——快递小哥文明传“递”行动启动以来,13家快递公司和外卖行业的3000多名快递小哥,加入到践行文明出行、传递文明之花活动之中来。
小哥们带头遵守交规、戴好头盔、文明上路,为广大骑行者做文明的表率。值得一提的是,线上同步开展的“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文明传“递”行动,累计传递“玫瑰”逾329万朵。
一群人擦亮一座城。
今年1月27日,江门市民朋友圈被一条10多秒的短视频刷屏。“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品质生活……新年到了,在这里,希望大家万事如意,牛年行大运。恭喜恭喜!”祖籍江门的香港明星刘德华通过短视频,为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call,并献上新年祝福。
爱国爱乡是江门籍香港明星的传统美德。接到需要助力家乡文明创建的讯息后,刘德华、谭咏麟、黄百鸣、钟镇涛、唐季礼、赖水清、陈启泰、陈欣健、李美珊、黄锦燊、区永权,纷纷录制视频,为江门文明创建加油鼓劲,提高了文明城市的关注度、参与度。
回首文明创建之路,全市上下和乡亲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文明创建奏响了“大合唱”。
促长效
“当前改”和“长久治”相结合
全国文明城市是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文明创建,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如何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持常态长效?我市坚持将“当前改”和“长久治”结合起来——
增编制,强队伍。市文明办增设了“一科室一中心”,增加人员编制7个,在编人员达到12人,居广东前列。
抓奖惩,夯实责任。我市修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考核制度,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整改提升工作纳入各级各单位年度考核,与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绩效考核挂钩;修改完善《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红黑榜”实施方案》,给实绩“亮分”,向低效“亮剑”,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建制度,促长效。我市建立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整治5人小组长效管理机制,破解城区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管理难题;探索形成的社区文明城市创建积分奖励制度、文明创建事项纳入基层“全科网格”管理模式,进一步筑牢了文明创建的根基;制定了《江门市关于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工作的工作方案》等15项常态化创建工作制度,做到问题出在哪里,制度就完善到哪里。
只有把文明创建的“大道理”渗透到市民群众的“小行为”中,一个城市的文明基因才会历久弥坚。
今年5月1日,我市首部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地方性法规——《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弥补了我市在文明行为立法方面的空白。市民陈金凤说:“文明,让江门更美好。有了法律法规的助力,期待城市文明迈向更高水平!”
全国文明城市,一个江门人矢志追求的“侨乡梦”,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个永无止境的提升过程。未来,如何把属于新时代的文明精神面貌,传播得更高更远?江门在行动:
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文明之魂”;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质量,塑造“文明之形”;着力巩固基层文明创建成果,夯实“文明之基”;着力传承繁荣传统文化,厚植“文明之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你追我赶、“不进则退、慢进出局”的局势,我市将进一步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坚持创建为民,坚持全域创建,坚持常态长效,加快补齐短板,发扬创建精神,汇聚发展澎湃动能,把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引向深入,致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续写新时代的城市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