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点赞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智慧解民忧 法治促文明
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解文明城市治理难题
蓬江区城管110指挥中心。蓬江区城管局供图
“以前看到有违法现象,只能反馈给县一级部门处理,看得见却管不着。”去年,江门市县级行政执法职权正式下放镇街,外海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徐周在智慧执法平台的指引下,规范高效完成执法,“执法更及时,市民更守规矩、讲文明。”
改革开放40多年,江门保持着昂扬向上发展的态势,城市化的推进令各类资源要素在城区高速流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格局中,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运转的需求,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迫在眉睫,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江门将精神文明建设化虚为实,把文明创建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率与精度,以道德涵养法治精神,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城市治理“千条线”,文明创建“一根针”。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江门正密密织起市域社会治理的一张网,加快城市治理体系、治理手段、治理方式、治理理念的创新变革,带动城市文明与治理水平实现“双提升”。
智能化
数字赋能,城市更聪明
深夜23时36分,蓬江区城管110指挥中心接到市民投诉,称永盛二街流动烧烤摊档严重扰民,声音嘈杂气味呛人。通过后方平台,值班人员迅速锁定位置,立即调度白沙中队夜管组出动执法。
雨天积水、路灯损坏、垃圾分类、公园除草……作为城市“大管家”,江门城管部门每天要操心不少事情。江门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赖惠镇说:“在人手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高效地维系城市运转,用好物联网和大数据是大势所趋。”
2019年,江门“智慧城管”正式上线。系统对接市、县两级50多个部门单位和行业企业300余万条基础部件数据及关联数据,联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反馈渠道,并通过智能抓拍占道经营、违规充装煤气等违法行为,为城管部门快速决策处理提供有效支撑。截至目前,“智慧城管”系统平台已办理各类事部件问题148710件,其中紧急事项半小时到达现场处置1.3万余件,收到市民表扬1000多次。
借力“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覆盖江门方方面面的神经末梢逐步向“云”延伸,构建起城市治理数字化的大脑。以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被打破,通过海量数据运算,城市大脑精准预测、智能决策、高效办结,重新定义城市治理的速度、精度和深度,为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分秒必争——“违法分子会在节假日或夜间施工,抢建违法建筑,加大拆违成本和阻力。”蓬江区自然资源局执法监督股负责人李锦华介绍,2020年,蓬江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智慧国土天眼”系统,对土地资源实时监管。“系统发出疑似违法用地的预警信息后,巡查人员会在24小时内实地核查,大大压缩了发现问题的时间。”
对症下药——“江门智慧河长”平台上线,接入巡河记录、指挥调度、水质月报等应用。河长可通过平台快速查看各类业务数据,巡河上报问题也会精准分发到各级河长办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守护生态文明。
全域覆盖——“邑餐食安”App汇聚市场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状况、价格公示、“1110”制度(一日一清洁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活禽零存栏)落实情况等监管数据超过7万条,实现农贸市场监管全覆盖。
法治化
依规守法,城市更有序
华灯初上,新会枢纽新城商圈车水马龙,在双向八车道的十字路口,一块电子屏格外亮眼。去年,新会公安在此试行人脸识别抓拍系统,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实时抓拍、曝光。
城市文明,根植于法治,滋养于道德。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江门发挥法治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作用,使法治成为守护城市文明秩序的内在力量,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科学立法,用法律守护文明。
2月8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全票审议通过《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从爱护公共卫生、文明上网,到垃圾分类、使用公筷、共享单车停放,《条例》对多种文明行为提出了倡议和要求。
将文明行为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更多公序良俗已经成为江门市民的共识。市地方立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当每一名市民把法治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文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文明城市才会离我们更近。”
公正司法,托起法与情的天平。
早前,一位六旬老人为躲避小狗意外摔倒致9级伤残,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犬主因未尽看管义务,需赔付20万余元。
回访案件时,承办法官张海疆了解到,小狗是犬主收养的流浪狗,刚治好了它的伤又惹上官非,犬主感到无奈又无力。张海疆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老人,经调解,老人将赔偿金额减至8万元,双方握手言和。
文明执法,擦亮法治政府招牌。
近日,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胡庆联来到一家不锈钢店进行行政检查。打开手机“粤政易”App,他根据系统提示,一步不漏完成了执法。“但凡有一项没有完成,系统都不能进入下一步。”
一年前,江门在全省率先启动“两平台”省市一体化部署实施工作。在平台上,执法全流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效解决行政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等突出问题。
江门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芶晓彤说:“法治不需要找熟人,也不需要找老同学,每个人都能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感受到法治带来的获得感。”
社会化
群策群力,城市更温暖
在新会区会城街道城西社区,有一支由10多名退休老人组成的夕阳红义工队,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已过古稀之年的潘珠旺是义工队的队长,她说:“能够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一份力,我很开心,也很自豪。”
去年,江门市98个社区成立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督导队,广大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热心居民群众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为文明城市“挑刺”,及时反馈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门牢牢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德治、自治体系,在文明城市的治理路上找准了方向,也注入了不竭的澎湃动力。
“江门创建文明城市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听取公众意见,使决策和机制更加科学。”江门市地方立法研究院院长、法学博士、教授王继远说。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中,市民当好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人翁,认同感和参与感显著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触手可及。
一场场社区论坛,让文明问题“摆上桌面”,邻里共商。
在“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系列论坛上,有市民尖锐提问:“我支持垃圾分类,但不愿意把垃圾投放点建在我家门口,怎么办?”
“要变‘邻避’为‘邻利’。”广东省垃圾分类培训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环保所所长原效凯有备而来:“垃圾投放点可以在保证清洁的基础上,增加乘凉休憩等配套便民设施,变厌恶型投放点为亲邻型投放点。”
类似的社区论坛正在江门各地上演,主题涵盖垃圾分类、餐饮浪费、文明养犬等多个文明议题,为社区乃至全市治理出谋划策。
一次次志愿活动,让全民共建文明城市,扮靓家园。
蓬江区双报到党员、学校师生等800多人化身“粉刷匠”,对42个社区437个楼道进行粉刷美化。曾经陈旧发黑的墙壁换上“新装”过年,居民黄婆婆说:“上下楼梯更精神了。”
一条条市民建议,让文明之路随时校准,责愈切爱愈深。
为提升群众支持率和满意度,江门市结合新春送祝福,开展“文明进社区”“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上门听取市民对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见。居民畅所欲言,为文明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群众还可以随手拍下不文明现象,通过电话、信函、邮箱等平台等进行反馈。”江门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舆论监督常态化、渠道多样化,将使文明城市的治理内涵与时俱进,时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作者:李霭莹 转载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