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哪里?我来告诉你。文明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牛年春节刚过,随着熟悉的旋律四处飘扬,《文明在哪里》在江门再次响起,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唱出“中国第一侨都”迈向文明城市永不停步的共同心声、合力共建的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发展追求。
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是城市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在持续多年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江门于2020年11月底启动创建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补短板、强弱项、治顽疾、建机制、惠民生,努力让文明之风持续浸润民众心灵、文明之花开遍五邑大地,加快迈向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理想之城,走出一条建设文明城市的“江门之路”。
一
这是一次理念认识的更新和洗礼。
思想引领行动,江门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
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要求,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广东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真正学懂、弄通、悟透、做实,把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放在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首要位置。
纵观江门的持续实践,文明城市创建已经成为全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载体。
从以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构建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和透明公开的政务环境、以活化五邑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内在之美到以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核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组织保障,这一系列的行动和举措,已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所有工作贯穿其中,推动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真正成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
目标决定方向,江门把创建文明城市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路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江门历经多年发展,成果丰硕,但与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城市面貌陈旧、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社区环境较差等短板仍然突出。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江门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升级农贸市场、抓好市容环境提升、增进公园绿化美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既补上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短板,更让民众有了更宜居的环境、更便利的服务、更多元的教育,努力做到创文为民不为“名”、创文惠民又悦民。
文明促进治理,江门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的主要阵地。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文明城市创建也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要进一步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城市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做到常态化管理,不断改善江门城市面貌,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江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晓晖说。
在创建工作的提质增效中,江门探索了文明城市建设的市民共商机制、参与机制、督导机制,探索了城市的智能化、科技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探索了城市治理和文明实践养成的法治路径,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城市依法管理依规治理,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积累了经验。
二
这是一场“面子”“里子”的提升和变革。
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强化担当、狠抓落实,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在五邑大地已然发生。
崇德向善更入人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江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汇聚建设珠江西岸新的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精神力量:开展“最美江门人”选树学活动,用模范的力量推进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将互联网基因注入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用志愿服务引领文明风尚;加快推动《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立法和实施,用法治手段规范道德建设,促进文明素质的实践养成。
文化厚重更强内涵。
江门坚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既注重历史传承、塑造城市的独特风貌,也注重增强公共文化供给,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和文化内涵: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候车大厅活用碉楼元素、彰显地域特色,江门“城市原点”启明里改造修旧如旧、保持华侨历史底蕴,龙溪湖阅读中心“书虫”常聚、引领书香四溢,中国(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侨乡名人历史和非遗民俗等频频走进校园,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城市文明。
和谐宜居更进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城市,因人类寻求美好生活而诞生。”文明城市创建,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在城市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市容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三线”整治到农贸市场升级、公园绿化美化,这一系列行动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如今,行走在五邑城区,城市道路更加平整、基础设施加快更新、老旧小区面貌更新、农贸市场更加干净、市容市貌更加整洁、社区治理更加有序,文明城市建设“虚功实做”,生活品质的提升更可触摸、更加可感。
三
这是一条文明之路的传续和奋斗。
文明城市建设是一场“接力跑”“耐力跑”,没有终点,唯有向前。着眼长远未来,着眼长效常态,新的征程正在铺展。
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融入区域中心工作。
纵观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其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内容,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江门将进一步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创建工作与当前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与常态长效机制完美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增强创建质量。
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全周期”。
文明城市建设,苦功夫应在“平时”而不在“评时”。江门将探索“创文优先”,把文明建设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周期”,让独特的华侨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内在之魂,让文明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要把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抓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治理手段、治理方式、治理理念的创新,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决策、反映治理问题、监督治理工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格局,凝聚文明建设的澎湃动力。
进一步坚守以人为本,融入人民日常生活。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所向。要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营造更好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真正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实事,积小胜为大胜,让发展成果为人民更多共享,文明城市建设就会得到更广泛的拥护和支持,真正实现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价值追求。
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让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交融,让城市与人和谐共处、共荣发展,江门的文明之路,永不止步。
(作者:沈文金 转载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