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违规充电听证会上,江海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与听证员、行政机关代表一起观看电动车安全隐患短片。
台山市检察院的检察官实地走访了解辖区“三无”船、渔民自用船生产作业情况,搜集公益诉讼线索。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意呼声”转化为检察机关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动能”,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
2024年3月,江门市检察院印发《关于在部分基层院试点探索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选定江海区检察院和台山市检察院作为试点单位,探索以“双向转化”推动监督合力、治理效能双提升。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两地检察机关通过机制创新、数据赋能、协同共治,有效解决了农村电动自行车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安全监管等社会治理难题,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图 张浩洋
机制创新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
机制先行,协同发力。《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标、时间和步骤,以及相关要求,为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机制的创新,实现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检察监督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社会治理难题的解决。”江门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机制构建过程中,江门市检察院注重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机关的沟通协作,共同推动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落地实施。江海区检察院和台山市检察院作为试点单位,积极与同级人大、政协机关开展交流会谈,共商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转化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的有效途径。
江海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与区人大、区政协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动态,从中发掘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同时,我们也主动向区人大、区政协报告检察建议的办理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监督。”
例如,江海区检察院在收到人大代表关于“停车难”的建议后,迅速启动案件化办理流程,通过调取数据、实地走访、公开听证等工作,将民意诉求转化为检察监督的具体行动。
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照岳表示:“通过双向转化机制,既能把代表委员的‘良言’变为检察履职的‘良策’,又能将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代表委员履职的‘新议题’,真正实现了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高效运行 破解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安全生产管理难题
台山市涉渔乡镇自用船舶管理曾是海洋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曾经,由于监管不到位,部分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存在非法捕捞、非法载客、擅自拆移船载定位终端以及海上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台山市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这一问题后,提出了《关于加强沿海海域渔船管理的建议》,建议规范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巡查整治力度,从源头消除自用船安全隐患。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一建议,通过代表小组视察、组织代表与部门单位“面对面”等形式,强化对代表建议的督办,并将该线索移送检察机关。
台山市检察院接到线索后,迅速行动,主动走访人大代表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全面了解涉渔乡镇自用船舶管理的难点及痛点。在此基础上,检察院自主构建了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安全生产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排查出相关线索49条,并办理了10件相关案件。
“我们通过大数据监督模型,能够精准地发现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台山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为我们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深入剖析个案的基础上,台山市检察院制发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加强涉渔乡镇自用船舶的监督管理,完善台账管理,加强船载终端设备的监管,并指导镇(街)政府落实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
收到检察建议后,台山市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整改措施,印发了《加强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安全监管的通知》,督促指导各镇(街)做好纳管涉渔乡镇自用船舶规范管理,加强海上联合巡查,全面排查整治涉渔乡镇自用船舶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经过整改,台山市涉渔乡镇自用船舶的安全生产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属地人民政府以警告或出示黄牌的方式整治违规生产自用船69艘,直接注销收回船牌3个,并通过入村入户、广播等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普法宣传36次,进一步增强了渔民海上安全生产的意识。
成效明显 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江海区,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转化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随着农村电动自行车的激增,江海区部分农村、社区出现了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还极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针对这一问题,江海区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增加礼乐街道文苑社区公共停车场(位)的建议》和《关于解决南山村“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建议科学规划及新建公共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设施,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
江海区检察院在获悉上述建议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主动与区人大、区政协沟通构建机制,将代表建议纳入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范畴。检察院通过大数据赋能检察监督,从消防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调取相关数据,并联系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走访辖区多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停放点,核实了多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安全隐患。
“我们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能够精准地定位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地点和情况。”江海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为我们制发检察建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在此基础上,江海区检察院依法向负有监管职能的行政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管及充电、停放设施建设。同时,检察院还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等参与公开听证和“回头看”现场检查,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经过整改,江海区前期发现的80余处存在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出租房、公寓的消防安全隐患已全部消除。同时,区相关部门联合街道办事处在全区新增了60多处开放式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点和100多处临时停放点,有效缓解了农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紧张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江海区检察院及时将关于整治农村电动自行车停车难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办理情况向区人大反馈,并联合区人大、政协出台了《江门市江海区关于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双向衔接转化的适用范围、转化流程和工作分工,从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外海面”是江门百年非遗技艺,却因商标纠纷、产业分散濒临没落。江海区检察院从政协提案中捕捉到这一文化保护议题,围绕“外海面”这一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公益专项行动。江海区检察院通过实地走访“外海面”非遗传承人、老字号企业、作坊手艺人等,围绕知识产权保护、食品安全、品牌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整个江海区以“加工外海面”字样的大小作坊或加工厂约有两三百家,但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外海面”(干面制品)食品生产企业仅有9家,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的家庭作坊48家,调查还发现“外海面”加工生产存在企业、作坊各自为政,面制品缺乏统一生产标准,食品的加工便捷性不佳,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条件等问题,部分小作坊还存在生产卫生条件较差、制作工艺流程随意等食品安全问题,且这些问题也影响着“外海面”品牌的发展和推广。
去年7月,江海区检察院组织召开推动“外海面”非遗传承保护公开听证会,江门市黎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伍志达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听证会,他表示:“狂飙热带火了江门,来江门的游客都会吃上一碗猪脚面。我们经营外海面多年,不希望因为一些投机取巧的商贩砸了这块牌子。希望政府加大对外海面的保护力度,规范市场。让这碗面走得更远。”
区文旅局、区市场监管局、外海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代表也参加了听证会,并围绕“外海面”非遗传承保护现状及面临困境、如何进一步提升江海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等问题,畅谈“外海面”非遗传播融合发展新观点、新思路。
通过公开听证会,与会人员就“外海面”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达成共识,江海区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外海街道经济联合总社统一商标授权,筹建产业协会,打造“非遗项目工作室”。
从电动自行车棚的烟火气,到海上渔船的平安灯,再到非遗工坊的传承路,江门检察机关用检察建议,将“民之所盼”转化为“法之所向”。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的“双向奔赴”,不仅是监督合力的创新实践,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在这片侨乡热土上,法治与民主的交响曲正奏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