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深圳的深中通道、连通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今年将建成通车,江门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黄茅海跨海通道。张浩洋 粤交集宣供图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022.25亿元,总量排全省第7,成功争先进位,增速居全省前列,江门成功跃上4000亿元台阶。
这标志着:去年初市委提出的“四个千亿”发展目标——GDP突破4000亿元、新会成为首个千亿GDP强区、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全面胜利完成。
回望攀登路,江门如何奋勇拼搏,开创新局面?
立足新起点,又当如何继往开来,实现新跨越?
答案呼之欲出——
A 突破4000亿元大关 江门靠什么
2023年的江门,迎来建市40周年,恰是风华正茂。
2023年的江门,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正值当打之年。
回望来时路,江门建市之初GDP仅28.59亿元,乘改革开放春风,1990年百亿冲线,2007年迈入千亿门槛,2013年进阶2000亿元,2018年跻身3000亿元。从一千亿到两千亿,用了6年时间;从两千亿到三千亿,用了5年;从三千亿到四千亿,也用了5年。
然而要看到,GDP基数在扩大,每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也在扩大,意味着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新的千亿跃升,增速就要保持在相对较快的水平,着实来之不易。
特别是,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影响的复杂形势,江门2022年GDP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取得建市以来最好排位。2023年,向上向好态势巩固增强,一季度增长4.2%、二季度增长5.7%、三季度增长5.9%、四季度增长6.6%,GDP增速节节攀升,尽显发展韧性与活力。
任凭风浪起,开好“顶风船”。
突破4000亿元大关,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今日之江门,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焕然一新,现代化建设崭新气象喷薄而出,自强不息的侨都精神在回归中升华。
读懂江门,从侨博馆开始:数百年来,一代代五邑先侨漂洋过海、闯荡世界,为所在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爱国爱乡、情系桑梓,在我们国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侨华人所体现的拼搏精神,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号召我们: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使命担当,感恩自强奋进。就是要求大家:在百舸争流的时代洪流中,坚决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杜绝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的心理,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
因此,我们看到,自强不息的今日江门,敢想敢干敢拼——
把握全球经济大势,以RCEP生效实施、中欧新一轮合作为契机,江门率先举办RCEP启航合作发展系列活动、首届中欧绿色创新发展大会,建设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全国唯一的中国与欧盟中小企业合作区,对外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合作更加繁荣。
把握区域开放合作,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江门提前布局“大桥经济”,主动深化与港澳、深圳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指导,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把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合作国家级平台。
敢为人先,才能发展领先;敢闯新路,才能开创新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江门靠的正是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是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团结努力、奋斗拼搏。
B 站稳新千亿台阶 江门拼什么
工业始终是江门经济安身立命之本。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江门已是广东仅次于广州、佛山的新兴工业城市。亚洲最大糖厂甘化厂、全球最大的拉舍尔毛毯生产企业鹤山美雅、生产国内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江门金羚等,铸造了百年工业之城的血脉肌理。
“十四五”期间,江门成为广东省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城市,拥有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产业集聚区。这是省委、省政府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应势而动、乘势而上,“工业振兴”正当其时。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部署,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发展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若干领域领跑全省,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从历史中走来,荣光不减;在竞争中蜕变,再奏凯歌。
2023年,江门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6∶46.1∶45.3。其中,二次产业——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0.2%,对GDP增长拉动率为3.3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1.8%,支柱作用明显。
综合重点产业链具体表现:摩托车、家电、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链条式、集群式发展,筑牢工业规模化发展基本盘;船舶与海工装备、硅能源、新型储能等新兴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工业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如今的江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接续切换,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特别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只有把准趋势、前瞻布局,选好突破点、抢占制高点,才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领跑。
两年多来,江门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开辟出硅能源、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盾构机、传感器、低空经济、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源、深海装备等未来产业,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两年多来,江门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中创新航、隆基硅能源等超百亿项目落户。2023年,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成为全省第六座工业投资超千亿地市。这都是认可的表现、信心的证明。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站上新的千亿台阶,江门将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一次又一次工业新发展新突破中,拼出一场又一场新胜利。
C 迈向万亿级城市 江门凭什么
跃上4000亿元,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江门市委明确的目标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从4000亿元到万亿元,江门雄心何来?
放眼全国,“万亿城市俱乐部”今年再扩容,江苏常州名列我国第25座“万亿之城”。常州是苏南万亿新秀、江门是珠西崛起新星,两座城市虽相隔千里,却能在互映中启迪思考、激励信心。
以十年为轴观察:2013年的常州GDP为3969.75亿元,离4000亿元门槛尚缺“临门一脚”。笼罩在苏州、无锡两大“巨无霸”邻居的高光之下,当时的常州在长三角城市群并非顶尖的存在。
从常州看江门:常州与江门都是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的“硬核城市”,二次产业占比均超过45%。十年前,常州抢滩新能源,实现万亿城市“加速跑”。如今,江门布局新赛道,所处形势风口、所拥机遇优势甚至更优于常州。
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GDP翻番,甚至迈入万亿城市行列,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从4000亿元到万亿元,江门自信何在?
“天时”已至——
连通深圳的深中通道、连通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今年将建成通车,江门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腹地、产业基础、交通物流、侨务资源、生产生活成本等比较优势叠加释放,珠江东岸的优质资源要素加速向江门汇聚,成为跨市战略组合布局理想城市。
“地利”已成——
江门是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可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然而,在一段时间里,面积占了全市七成的台开恩,经济总量却仅占三成,空间发展潜力尚未有效释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就此,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立系统的平衡发展政策体系,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2023年,“百千万工程”在全市铺开,要求各县(市、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在不同赛道上争先创优、比学赶超。
两年多来,7个县(市、区)打破狭隘地域局限,坚持“一盘棋”理念,走上了差异化竞争的区域协同发展道路。比如,新会新能源板块异军突起,成为全市首个千亿强区;恩平发力智能装备、低空经济,县域经济形成新增长极……“七马齐心、同向发力”勃发新气象,县域经济激发新活力。
“人和”已聚——
看今日之江门,我们前进的步伐走得很见神采、彰显底气。面对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全市上下铆足敢为人先的“闯劲”、只争朝夕的“干劲”、勇争一流的“拼劲”,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开放的胸怀,干出了新作为、闯出了新天地。
面对百年变局的机遇与挑战,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紧密携手,广大侨胞踊跃投身大湾区、建设新侨都,积极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成为侨都赋能的重要建设者、支持者、见证者,成为江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优势、重要力量。
看未来之江门,我们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加扎实、更有力量。抢抓新阶段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全市各县(市、区)树立雄心壮志,团结一致、眼光向外,强化产业联动、协同创新、联合招商,头雁引领、全域争先的“千亿”经济强县冲刺梯队逐步成型。
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全市上下勇立潮头、勇争一流,更好凝聚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广东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主战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
(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