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环境,江门顶住压力、攻坚克难,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这是江门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深度剖析江门的跨越式成长,背后到底有何支撑?今后又将如何万众一心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实现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文/陈敏锐 皇智尧
迎难而上 向上向好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实现争先进位,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排全省前列;固定资产投资高位下保持正增长,工业投资首超千亿元;消费市场平稳运行,住宿餐饮业加快恢复;进出口下半年持续加速回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
2023年江门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出炉,我们欣喜地发现:江门经济“逆势而上”,划出了一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上扬曲线。
迎难而上 共同发力
江门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一连串向好数据,勾勒出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江门经济在年终时点的清晰全貌,彰显出经济蓬勃发展的力量。
数据向好、经济回暖的背后,是江门经济迎难而上的脚步,彰显江门经济具有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站在当前的时点回望,复苏的力量,无比珍贵。
“十四五”以来,我市GDP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据初步测算,2021—2023年年均增速约5.7%,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与省内体量相近的兄弟市相比,我市增速也处于领先地位。
特别是去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市委“1+6+3”工作安排,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稳健增长、回升向好。
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去年大环境还是不同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形势如此严峻,但我市经济发展依然坚定前行,爬坡过坎,逆势而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佳绩,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背景下取得的;这一佳绩,是我市在应对“三期叠加”考验中取得的;这一佳绩,是在国内、省内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各兄弟市你追我赶、铆足干劲加快前行的竞争中取得的,来之不易。
调整结构 强化创新
迈出行稳向好的“江门节奏”
从数据到企业,从总量到结构,从现在的“形”到未来的“势”,都能深刻感受到江门经济复苏的脉搏。
更可贵的是,新动能的崛起,让发展的基础更坚实。江门经济处处跃动着“进”和“新”的力量——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5.19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增速排全省第3。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610.61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2%。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39.7%,居15条重点产业链增速之首;硅能源产业链增速达32.4%;生物医药产业链增长5.2%。
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在省高质量发展评价中排名第一档,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成为大湾区唯一的省重点支持建设主平台,获资本金扶持和用地指标奖励全省第1。
招商引资收获颇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时时把招商引资放在心上,全市各招商队伍外出抢项目、谈落地。去年全年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430个,计划投资额超2100亿元、增长14.8%,其中制造业投资1621亿元、占比约8成。
“新树扎深根”,且蓬勃发展。中创新航实现一年内产品下线,去年4月投产至年底产值超12亿元,再现江门速度,隆基绿能主体厂房完工。
优质企业梯队不断壮大。39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名单,大幅增加17家;博盈特焊成功上市,海目星、维达入选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杰、盈通、优巨、汉宇等4家企业入选省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完成大部分关键核心设备安装,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高企数量净增超100家、存量超2800家。
去年,江门靠“无形之手”释放发展能量,靠“有形之手”调节,迈出了行稳、向好的“江门节奏”。
乘势而上 干在实处
跑好“十四五”后半程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江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从发展大环境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宏观政策加力将释放强大政策效应。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五个统筹推进”的明确部署,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信心决心。
从我们自身来看,“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度已经过半,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我市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预期进度,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新的一年,我们要以更好的姿态跑好“十四五”后半程。
面对去年的不凡表现,我们既要把握大势、坚定信心,也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必须做好继续打硬仗、闯难关的准备,更要坚信江门“企稳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还将延续。
我们要准确把握下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善于把握和用好发展机遇。在宏观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部署以及国家实施一系列有力度的政策措施的效力将逐步释放;“大桥经济”“黄金内湾”等历史机遇,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氢能源、深海装备、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迅猛增长,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红利。谁能抢先一步、先期调整到位,谁就能赢得先机、赢得发展主动。
更重要的是,我市优化提升“1+6+3”工作部署,形成了明晰、务实、有效的发展格局,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当前的江门,正处于“青春期、成长期”,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空间拉高标杆加快发展。
老工业城 亮“新”战法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实现“四个千亿”发展目标的江门,“起势”二字再合适不过。
全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新会成为首个千亿GDP强区、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工业投资超千亿元……这是江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曾在半年前展露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雄心的江门,已然起势。
从江门经济“全年成绩单”来看,拉动经济的关键数据,也是江门起势的关键,便是工业。从贡献率和拉动率看,江门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0.2%,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3.31,均为三次产业最高。
工业是江门经济安身立命之本,从20世纪江门造纸厂、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造船厂等为代表的企业,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摩托车、造纸、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再到近年来崛起的新能源电池、硅能源、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江门制造”完成了一次次跨越。
特别是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202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2023年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第6个工业投资破千亿元的地市,工业发展稳步向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短短几年时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了一步又一步的跨越,江门这座老工业城,亮出了怎样的“新”战法?
这第一招,便是让传统优势产业“新”起来。
俗话说:“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技术。”传统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占有率高,一直是江门重要的“产业脊梁”。时至今日,支撑江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依然是金属制品、食品、家电、造纸等传统产业。
然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传统产业如果答不好转型升级这道题,被时代抛弃将是必然,“世界车间”英国伯明翰、“汽车之城”美国底特律等世界上不少工业先发地区的前车之鉴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此,江门近年来瞄准具有领先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加大培育力度,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大集群,通过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
以拥有维达纸业、亚太森博、中顺纸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造纸产业为例,近年来江门一方面依托广东省三大造纸基地之一的银洲湖纸业基地大力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全国首款碳中和复印纸便在此诞生;另一方面,江门把该产业列为市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之一,加快推动产业集群整体转型升级进程,产业转型案例入选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通过绿色转型,让江门造纸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而这也是江门传统产业“新”起来巩固提升竞争力的一个缩影。一组数据也可佐证:2023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9.4%,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1.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7个百分点。
除了从“存量”上做文章,江门的第二招,便是用洞悉时势的眼界、前瞻布局的眼力,培育一批“从无到有”的新质生产力,让新兴产业“强”起来,挖掘未来经济的增量。
被视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早在18年前便前瞻布局,“从零开始”将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的“未来第一产业”,通过近20年的精耕细作,2022年该产业规模达到2188亿元,成为苏州重点发展的“一号产业”。
苏州这一生动案例,揭示了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便明确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江门置身于国家、省发展大局中,从依托高新区(江海区)打造安全应急产业“五维一体”发展格局,推动其成功跻身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到入局新能源赛道,仅一年多时间便成功推动国内行业巨头中创新航在江门布局大湾区基地集群首个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中创新航发展势头最迅猛、产能产线最高效的生产基地;再到以绿色创新为抓手开辟中欧合作新赛道,引进全球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在江门布局其在华南地区第一个制造基地、区域中心级项目……江门开辟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这些产业“从无到有”,再到现如今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江门发展的新增动力,为向上跨层积攒了力量。
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2023年,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610.61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2%。新兴产业“脱胎”,支柱产业“换骨”,江门这座老工业城亮出“新”战法,向着万亿工业强市、万亿GDP城市加速迈进。
七星争辉 再攀高峰
4000亿元后,江门的下一个高峰在哪里?
去年8月16日,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有人不禁会问:十年,加速迈入“万亿之城”,江门为何有此“大口气”?
把时间指针拨回到2011年,地图看向江苏南通,彼时,南通经济总量刚刚突破4000亿元大关,同年,连接上海与江苏的过江通道崇启大桥正式启用,缩短了南通与上海的时空距离,往后近十年时间,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南通抓住机遇,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台阶,到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正式迈入“万亿之城”。
江门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实现争先进位,今年,连接珠江两岸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大桥经济”时代到来, 建设加速……相似的一幕,让人们对珠江西岸特别是江门的未来充满畅想,加速迈入“万亿之城”的雄心,更展现出市委、市政府敢闯、敢拼的前瞻视野和坚定魄力。
江门陆地面积占大湾区六分之一,超过港澳深珠莞中6城面积总和,且开发强度仅11.6%,特别是3240平方公里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强度不到6%。作为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可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
广阔的土地给江门发展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但各地区位条件有差异,也容易带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制约城市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在江门7个县(市、区)中,经济总量刚刚突破千亿元的新会区和离千亿元仅一步之遥的蓬江区,2个区经济总量加起来就已经占据江门经济“半壁江山”,其余县(市、区)仍有大量发展潜力未释放。
看向用近十年时间迈入“万亿之城”的南通,现在所辖7个县(市、区)GDP均超1300亿元,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百强区)。“七虎竞南通”的现象,让南通经济发展动力澎湃、后劲十足。
同样是家里有七兄弟的江门,未来迈向万亿这座高峰,就必须有“七星争辉”的格局。
早在2021年年底,江门就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近年来,江门大力推进东西部对口合作,在全省首创市域内县域间结对合作机制,硕果不断:蓬江、江海、恩平协作共建江门市水都产业园,精准引进国内外著名食品饮料企业;新会、台山在先进城市联合举办不同层次的招商推介会,共享深圳驻点招商资源;鹤山、开平建设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
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广东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高质量推进,全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江门样板、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新起点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门7个县(市、区)选准“赛道”、争先进位,形成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奋进态势:蓬江区全面打造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江海区全力冲刺全国高新区50强;新会区在全国百强区中争先进位;台山市构筑广东对接服务港澳、参与RCEP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争创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开平市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鹤山市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县、当好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恩平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现如今,江门强化县为主体,积极培育千亿经济强县,7个县(市、区)锚定千亿GDP目标,倒排工期、提质进位,全市已形成头雁引领、全域争先的千亿经济强县冲刺梯队:新会区成为首个千亿GDP强区,蓬江区2024年冲刺千亿GDP;台山市2028年挺进千亿GDP行列;开平市、鹤山市2030年冲刺千亿GDP……
县域强,产业必须强;县域要发展,产业必先行。“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门加快建设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抢抓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成为全省五个之一、大湾区唯一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的政策优势,7个县(市、区)坚定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之路,蓬江健康食品、新会新能源电池、江海安全应急、台山汽车零部件、开平水暖卫浴、鹤山硅能源、恩平智能装备等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加速发展。
追风赶月莫停留,直与天地争春回,七星争辉竞江门,万亿之梦可期待。如今,经济总量站上4000亿元关口的江门,未来发展的规模效应将更加明显,在“大桥经济”下,在“百千万工程”的加持下,充满潜力的江门,万亿绝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倒计时。
引才聚才 人尽其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接班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去年,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95万人,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增长20%,博士人才总量首破1000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更加紧密。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创造出的价值也是最大的,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江门将迎来一片全新的广阔天地。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江门需要形成创新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企业转型升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推动。
我们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内核,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我们需要企业家精神,需要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追求创新研发、勇于承担风险,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以独创性的产品和服务创造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需要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促进企业千锤百炼、提高质量;需要企业家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拥有迎接合作、拥抱机遇、领跑国际市场、为振兴中华不断作出新贡献的意识,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
我们更需要企业家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应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怀有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情感,力求创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我们需要勇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需要干部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敢于闯关夺隘、攻城拔寨。需要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面对高质量发展任务,广大干部更应立足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大干部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解决好吸引、聚集、留住人才的问题。要做好设计,建立健全引才聚才的政策体系,不断强化人才政策吸引力,统筹开展好、组织好、服务好各行业、各产业形态的人才,推行政策咨询、待遇落实、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
我们要推动人才集聚,特别是对于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把人才引入江门各产业聚集区,实行分类、分级、分阶段、分批提供福利待遇公平优惠制。
人才的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留住人才,就要为其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展示平台,真正将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这是让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光和热的关键。
我们相信,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夯实基础,有了最重要的“人”的加持,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这一光荣与梦想,将是时势助推之下,不久的将来必会达成的务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