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王睿
“智能制造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希望能够为建设制造强国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这就是我办学的初衷。”回忆起投身教育事业的往事,市历届政协委员联谊会副会长、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董事长戴初贤坚定地说道。
作为“广东民办教育4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戴初贤过去10多年来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开办一系列特色专业与“校中厂”式高新科技企业。如今,他所创办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已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毕业生3万多名,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0%以上,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为广东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江门力量”。
戴初贤曾连续担任三届市政协委员,在政协平台上积极参政议政,为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不少“金点子”。在江门纵深推进“人才倍增”工程的背景下,戴初贤也正用实际行动,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新贡献。
厚植职教人才培养沃土
上世纪70年代,戴初贤先后在小学、中学从事教育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全国上下兴起了下海经商浪潮,戴初贤也投身于这场“大浪”之中。
“1984年我开始创业,创办过消防器材厂,后来还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当时高薪聘请30多名专家、工程师进行科研,生产出全国首台磁卡、IC终端机,打破了该项技术的国外垄断。”戴初贤回忆起往事仍感到自豪,也就在那时,他深刻理解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那时各行各业高速发展,出现了现有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缺乏高技术技能人才。”当时投身制造业的戴初贤对此深有体会,而此前曾从事过教师的他,对教育事业有着特别的感情,一颗为祖国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的种子就此埋下。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并逐渐完善了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使民办职业教育真正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戴初贤也在那时开始重新投入教育事业。2009年,戴初贤创办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学校成立以来,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先后与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智工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广东新偲投资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合作,建成学校参与控股的“校中厂”,让大批学生能在实战中磨炼技能。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校已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投资发展了40多家企业进驻大学。2020年,该校成功获批成为“广东省大学科技园”,是江门市首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广东唯一一家在民办专科类高校中建立的大学科技园。同年,该校荣获“广东民办教育40周年突出贡献机构”奖,戴初贤荣获“广东民办教育4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奖。2023年,据中国大学排行榜官网(CNUR)显示,该校排名全国民办高职第7,广东省民办高职第3。
从一名教师到企业家,再到投身教育事业,戴初贤用自己的热忱,厚植职教人才培养沃土,推动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各种先进实验室
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戴初贤也有着心系发展大局的心。“政协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为我们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发声创造了条件。”戴初贤是一名资深的“政协人”,2006年至2018年,他连续三届担任市政协委员,见证并参与着江门的发展。
因为长期从事企业经营和高等民办教育事业,戴初贤非常关注人才话题,早在2012年,他就提出江门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并在担任市政协委员期间撰写、提交了诸多相关文章和提案,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江门人才工作发展。
10多年的市政协委员经历,让戴初贤对江门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情感,如今,他依旧心系地方发展大局,与江门发展“同频共振”。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发。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号召,戴初贤主动了解江门各大企业防疫物资的生产情况和难题,发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校中厂”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全自动平面耳带式口罩生产线”,实现了从卷料原材料到口罩成品整个过程的全自动化生产,能够达到单机设备日产7万只以上口罩的产能,助力江门抗疫。
近年来,在江门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人才倍增”等“六大工程”的背景下,戴初贤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投入重金建设各种先进的实验室,不断提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并在新会区睦洲镇建成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南校区,为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我们要在校园里搞科研、搞转化,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为江门乃至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谈到未来,戴初贤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