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
梁卫文
林扶波
周志强
吕嘉琪
谭金花
何伟东
谢俊波
谭文超
黎瑞芳
谢富瑞
张义栋
郑文辉
吴丹
王江涛
助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强化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农业链主龙头作用树立江门乡村振兴新标杆……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发言大会上,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市政协香港和澳门联络组代表,市政协委员共15人分别作大会发言,围绕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热点、重点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奋进力量,共谱发展新篇章。
文/凌雪敏 图/郭永乐
民革江门市委会代表刘建新:
完善产业链创新机制
近年来,江门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全面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江门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加快部署和提升创新链,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议聚焦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创新机制,形成研发、孵化、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完整的创新支撑体系,提供产业发展沃土。深入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联合共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检测等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并继续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创新链与资金链有机结合。加快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我市科技大市场。
要重点引进产业链急需的各类创新人才,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并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表彰奖励等方面与本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民盟江门市委会代表梁卫文: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供给
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帮扶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建议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贴息和税收优惠,依法依规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出延期缴纳税款、阶段性缓缴或适当返还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增强企业生产发展能力。
融资方面,应鼓励金融机构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授信额度和期限。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抵扣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部分成本。运用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抵质押等融资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
通过激励机制,推动高校、研究所、科研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研发基础设施。把购买服务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建立技术资源库,打通技术成果交流壁垒。加大进口替代项目的扶持范围,对卡脖子项目,应给予重大专项技术支持。
民建江门市委会代表林扶波: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近年来,我市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我市要千方百计盘活实体产业,因地制宜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营造适合众多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
建议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落实市级财政资金奖励办法;对培育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同时,为优质企业提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化。
要加强产业链龙头企业本地化配套的规划引导和服务,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充分参与重点产业链和重大项目的机会,在链主企业带动下“融链固链”“卡位入链”,真正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带动我市产业整体提升。
民进江门市委会代表周志强:
谋划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
当前,广东省正大力支持江门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双碳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江门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议要及早谋划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
要着力提升本地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立足现有新能源电池材料和汽车配件产业基础,瞄准国际、国内新能源专用车龙头或骨干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新能源专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项目,与其他地区实现差异化发展。
要制定市本级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专用汽车产业项目享受国家、省战略性产业集群相关政策扶持。鼓励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合资合作、整合资源。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围绕骨干企业主动对接、配套发展,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
农工党江门市委会代表吕嘉琪:
推动香港澳门与江门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江门养老服务需求量大,康养产业的主框架基本成型,且与香港澳门有地理环境、政策支持等优势。江门可承接港澳“跨境养老”需求,推动香港澳门与江门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因此,建议江门明确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对内给予扶持鼓励,重点做好康养产业链中的头部企业、拳头产品的培育扶持,打造有影响力的康养品牌,带动产业链拓宽拉长,并建立康养产业发展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受理、全科服务”工作机制。构建完整的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圈,让企业感受“看得见、摸得着、找得到”的政府服务。
对外则加强与港澳融合,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江门设置医疗机构;引进港澳资本、机构、人才,整合三地康养资源,共同构建从单一政府主体转变成区域政府间互动、多方主体参与合作的共建共享模式,带动更多康养合作项目在江门协同推进。
致公党江门市委会代表谭金花:
保护侨房与海外对话
故(旧)居是海外华侨华人看得见的“乡愁”,是江门侨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碉楼、洋楼、庐和平房长期处于失管状态。
保护侨房,与海外对话。建议开展拉网式全域侨房旧居普查,全面掌握江门侨房“底数”,形成数字档案。搭建侨房托管和代理平台,优化历史建筑的认定程序,方便海外产权人通过平台选择合适的物业托管或代理人开展侨房旧居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服务,以及申报历史建筑认证。
对现有侨房保护,要按照管护现状、安全等级、历史价值等指标,对侨房旧居进行风险保护评级。将非国有历史建筑代管机制延伸到侨房旧居,对产权人失联或产权归属不清、存在高风险的侨房旧居进行抢救性保护或活化利用,最大限度保护有历史、科学、艺术、社会价值,或者有纪念、教育意义的侨房旧居。
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代表何伟东:
大力发展海洋“蓝碳”经济
江门要抢抓先机,深入挖掘碳汇层面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海洋“蓝碳”经济。开拓更大的碳排空间,首先要摸清底数,为碳汇测算提供基础数据。统筹共建数据实时立体监测体系,推动陆海一体化排放控制和水质目标管理。依托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共建共享近岸海洋综合治理信息平台。
此外,应注重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撑“双管齐下”,鼓励江门双碳实验室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以“产业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邑大学发挥多学科交叉支撑作用,解决碳汇测算重点难点,与江门双碳实验室紧密配合,形成优势互补,并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构建技术、市场、资金等多方互惠的协同机制,发挥“碳金融”集聚效应,吸引碳要素机构落户江门,并加快培育碳汇产品。
市工商业联合会代表谢俊波:
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
近年来,江门积极推动“港澳融合”工程,累计批准设立港资企业约7600家,不少是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我市应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激发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形成“银行愿贷、企业敢贷”的良性循环。
我市可建立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金融政策、产品服务企业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还应该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建立跨境融资服务信用评级机制,支持银行机构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帮助我市企业在境外融资,让金融“活水”动起来。
希望发挥好政策性保险工具作用,为实体经济借力金融促进发展降门槛、增资金、抗风险、稳预期,让风险降下来。同时,发掘更多优质企业进入“金种子库”,深度开展人才培养、业务培训,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让直接融资多起来。
市政协香港联络组代表谭文超:
加大食品园区规划建设力度
江门作为大湾区“菜篮子”,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但由于缺乏一二三产联动的龙头企业带动,限制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加大对农产品、食品企业的扶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迎接大项目落地江门。加大食品园区规划建设力度,为优质企业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及补贴。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造便利化投资环境。
此外,建设招商引资交流合作平台,设立全国招商工作组织,对外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食品配套企业落户,培养一批龙头标杆企业。尤其在港资企业寻找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当下,应精准招引港澳企业,引入资本、人才,制定规划,打造千亿级别江门现代农业产业链龙头,促进江门农产品、食品产业和预制菜等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澳门联络组代表黎瑞芳:
促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个城市有趣,年轻人才会向往,才会在这里安居乐业。侨都江门是著名的“明星之乡”“华侨之乡”。应整合独特资源,大力扶持影视产业发展,谋好一域,助力全局,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促进文化自信自强。
江门可以通过设立一个演艺基地、创办一个演艺学院,并引入优秀剧目在江门演艺中心演绎,让产业串珠成链,助力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同时,打造“新场景”,多维度提升老街区魅力,成为兼具侨都文化、美食、潮玩、社区一站式好吃好玩又有趣的IP。
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也不可忽略。要以历史人物、名人故居为突破口,以名人故事为原型,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以及 文旅新地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侨都故事。
市政协委员谢富瑞:
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水平
目前,江门75%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但仍然存在产业打造不充分、侨乡特色不凸显、环境整治不彻底等问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类确定城郊融合、特色保护、集聚提升等建设,按照一条示范带、一个推进方案、一个发展规划的要求,形成“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重点项目规划”规划体系。注重乡镇规划辖区内管控和引导、注重考虑村庄基本特色、注重坚持为农民而建。
要坚持精准发力,推进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项目库建设。聚焦项目、率先突破,搭建示范带建设的“四梁八柱”,以重点项目实施引领“线、片、面”发展。实现一村(社区)一公园全覆盖。突出党建引领、文化特质、产业发展、集聚人气、片区打造、乡村治理“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水平。
市政协委员张义栋:
打造国有企业品牌示范园
我市国资国企勇立潮头,敢于“试水”,通过成立市县两级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开启“股权投资+代建+运营”新模式等多措并举,竭力推动我市大型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为加快形成产业发展大平台,建议市属国企与各县(市、区)工业园管委会共同成立开发运营公司,对工业园区进行联动开发及招商运营,致力打造国有企业品牌示范园。
属地园区管委会应遵循市场化运营原则,注入资本及经营性资产,实现“肥瘦搭配”,从而增强市县两级园区开发运营公司的造血机能,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及对基础设施投资运营能力。并充分发挥政府招商平台的“倍增效应”,积极对接恒健控股、深创投、深投控等国内优秀创投机构,以资本撬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落地,以产融结合方式助推成长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郑文辉:
吸引人才来江门创业
近年来,江门出台人才强市政策,成功吸引一批留学归国人员落户,但仍存在激励政策、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未能满足留学归国人员在创新创业、就业培训、联谊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江门被誉为中国侨都,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在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建议按“重吸引、利宣传、易操作”原则,精准制定具有吸引力和操作性的政策,并做好宣传和服务。同时把服务做细,建立创业导师服务体系,为留学归国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辅导。健全信息智库,做好人才资源储备,定期发布人才政策信息。打造创业孵化平台,成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品牌,吸引人才来江创业,形成集聚效应。发挥留学归国人员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共同推动江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吴丹:
引导新式茶饮布局产业链上下游
近年来,新式茶饮在消费市场异军突起,并具备作为江门城市名片的资格。建议江门抢抓机遇,引导江门新式茶饮布局产业链上下游,赋予产品更多江门元素。
人才储备是产业长足发展的保障。应在江门大专院校开设茶饮相关专业,扩大茶饮专业招生规模,并对接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考评。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应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行业标准、管理模式等痛点,组织开展辅导培训,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企业在发展中降低营运风险。还要进一步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工作,给予清晰的政策指引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并举办小型企业路演活动,让投资方与企业有更多深入了解的平台,双方在活动中自主寻找投资、融资机会,助力本土连锁品牌“走出去”。
市政协常委王江涛:
将村改社区基础设施纳入市政建设
村改社区作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改制成效直接关系江门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建议选取个别条件成熟的“政经分离”村改社区作为试点,按法定程序规定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经联社名誉成员,持续增强镇(街)、村改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基层群众自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深化“政经分离”改革,还需制定权责事项清单,加强村改社区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推动将村改社区基础设施纳入市政建设。探索在村改社区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提升社区物业服务水平。
对居民来说,需要有“说心里话”的地方。应积极探索吸纳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非户籍常住党员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拓展流动人口有序参与村改社区治理渠道,让新居民有认同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