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林
王连坤
林扶波
王冬青
王丹
刘品德
李芳
曾锦俊
陈杰恒
罗爱平
林蓬青
建设梁启超主题博览园、高质量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五邑华侨华人名人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昨天(1月10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发言大会上,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市政协特邀人士(澳门)代表,以及受邀的科技界别、经济界别代表就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热点、重点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因疫情原因,市政协特邀人士(香港)代表以书面形式向大会作发言。 文/江门日报记者 林立竣 朱磊磊 通讯员 杨双云 图/郭永乐
民革江门市委会代表刘夏林:
建设梁启超主题博览园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对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在考古、建筑、导弹、航天等领域成就卓著,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江门是梁启超的故乡,民革江门市委会建议以新的高度谋划建设梁启超主题博览园,打造高端文化旅游“城市客厅”,做大做强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品牌,将启超文化打造为 的文化亮点。
梁启超主题博览园的建设要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定位为国内一流、面向世界的公共文旅项目;要依托梁启超故居选址,以茶坑村为中心;要突出梁启超家族这一主题,可考虑建设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3位院士纪念馆,丰富博览园内涵,全方位打造启超文化品牌;要分步有序实施建设,今年起步,明年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时展示雏形,“十四五”收官之年完善园区及配套建设;要体现政府主导,实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先,同时兼顾经济效益。通过打造梁启超主题博览园,精心筹划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擦亮梁启超文化品牌。
民盟江门市委会代表王连坤:
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
我市作为全省海洋大市,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洋资源禀赋良好,海域中有近1000种鱼类和其他丰富的海洋资源,拥有崖门渔港、广海渔港、横山渔港、沙堤渔港四大渔港。2020年全市渔业总产值198.27亿元,占全市农产品总产值的39.6%、占全省渔业总产值的12.5%,在全省排名第二;水产品总产量80.8万吨,占全市农产品总产量的19.3%。
目前,我市渔港经济区建设存在4个主要矛盾,具体包括渔港经济区规划编制、实施要求高与县镇两级专业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渔港港池回淤严重和维护疏浚成本高企之间的矛盾;渔获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与深加工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种类不多之间的矛盾;原产地渔获物交易冷清、量少价高与经销地交易火爆、量多价优之间的矛盾。
为此,民盟江门市委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编制出台《江门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规划编制》等相关规划;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完善政策体系,拓展资金来源;加强渔港等基础建设,提升渔港防灾减灾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推动渔业延伸产业发展。
民建江门市委会代表林扶波:
高质量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市省级产业园已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但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和健全、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园区运营服务专业性不强、资源要素保障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短板。
民建江门市委会认为应高质量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理顺权责、高效服务、创新模式,促进产业聚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强化全市统筹,建立完善适应大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二是以“规划引领”理念打造专业化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度。明晰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园区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深化产业集群的内外联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是加强园区资本化运作,创新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要优化园区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国资与园区建设深度融合。四是强化统筹要素保障,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开展征地和盘活低效用地,抓好能源、环保等要素保障,加紧推进产城融合步伐。
民进江门市委会代表王冬青:
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着眼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
2020年江门市生物制药(含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7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4家,其中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2家。但面临着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短、企业量少质弱、高端创新平台不足、企业发展受融资制约等问题。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重点发展壮大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做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此,民进江门市委会建议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优势和我市产业优势相结合,助力我市医药与健康产业。建议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强化空间载体支撑;优化完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加大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招商力度,培育生物医药优势产业;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创新生物医药金融服务,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
农工党江门市委会代表王丹:
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江门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中医药强市”为目标,不断完善江门中医药诊疗体系,加大力度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拓展到965家,各县(市、区)均设有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中医馆。但由于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少和基层中医药人员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等问题,我市基层中医药事业推进困难,亟需加强我市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为此,农工党江门市委会建议,一是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制定适合我市基层稀缺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用好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现行医保支付制度。三是创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探索创建“市—县—镇—村”四级中医药服务共联共通的紧密型“医共体”模式,通过建立工作愿景、完善激励机制、拓宽发展平台、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四是拓宽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平台。五是加大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
致公党江门市委会代表刘品德:
加快推进五邑华侨华人名人档案数据库建设
江门是著名侨都。一直以来,我市对华侨华人名人档案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在侨文化数据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形成建设合力,五邑华侨华人名人文化资料处于分散状态;文献数字化程度低,各部门数据库对外开放不够;缺乏统一管理归集部门。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致公党江门市委会认为,加快推进五邑华侨华人名人档案数据库建设正当其时,为此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确立牵头部门。二是整合资源,联合建库。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并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机构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的联系,共同开发,联合建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进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华侨华人名人文献呈缴制。四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检索功能。五是加强宣传与推广。结合我市正在打造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利用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和宣传我市五邑华侨华人名人档案数据库,打造有影响力的权威品牌,同时让海外华侨华人同时分享到数据库资源。
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代表李芳:
提升我市禽蛋产业品牌意识
近年来,江门禽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被列为江门市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但仍存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偏低;种苗繁育环节缺失;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品牌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极大制约了我市禽蛋产业进一步发展。
为促进江门市禽蛋产业高质量发展,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建议,切实转变禽蛋产业的生产方式,发挥规模养殖优势,做好种养循环结合,促进养殖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升我市禽蛋产业品牌意识;建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配套完善、科学有效、管理有序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计划地培育、选育、推广良种,加速家禽良种产业化进程,促进禽蛋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强精深加工、做活流通,推动禽蛋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家禽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构建蛋禽养殖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提升禽蛋产品品质,同时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江门市工商联代表曾锦俊:
精益生产打通企业高质量发展堵点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作为传统工业基地,我市工业体系完整,制造业基础扎实,但与其他制造业强市相比,我市制造业发展水平尚有差距,其中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成为阻碍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益生产是企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在优化流程、降低能耗、减少库存等方面成效明显,能有效打通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堵点。
为此,市工商业联合会建议:加快机制体制建设,推动实施精益生产的体制机制建设,将精益生产纳入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构建多维服务体系,由政府加强组织引导,协同相关部门、商协会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引导资金向精益生产企业倾斜,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完善竞争机制和服务评价体系;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发挥本地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商协会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对精益生产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推进氛围。
市政协特邀人士(香港)代表:
引育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市委、市政府推动“六大工程”的动力源。近五年来,江门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2020年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补贴1.37亿元,其中,吸引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到江门创新创业,共为122人发放个税补贴1742万元。
然而,江门目前人才政策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突出问题。如人才政策倾斜力度不足、创业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承接和吸引力度不够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特邀人士(香港)代表建议,引育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对已引进人才、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特别是要留住前沿行业稀缺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实体性载体建设,吸引港澳及海外人才、企业和产业项目;打造面向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力资源服务特色园区;强化江港两地政府沟通,推动两地执业资格互认、规则互通,吸引香港青年回乡发展;发挥侨乡独特优势,积极推进江门籍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人才发展特色品牌。
市政协特邀人士(澳门)代表陈杰恒:
“侨都赋能”聚焦区域发展
江门、珠海、澳门自古以来人文关系渊源深厚,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对此,市政协特邀人士(澳门)代表认为在新形势下,更应通过“侨都赋能”聚焦区域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和港澳融合,建议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统筹引领作用,借势发力作出定向规划,对可行的工作和条件成熟的产业加大深耕力度,在江澳两地携手合作中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同时,积极开展江澳两地跨境民生领域合作,做好规划衔接和机制对接。进一步发挥“江门市 合作驻澳门联络处”的积极作用,建立立足澳门、服务江门和横琴、辐射湾区的平台。结合江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人才优势及中医药生产能力,开展医、教、研的跨境融合。积极推动江门、澳门、珠海的联动,努力参与澳门承办的国际体育比赛和文化旅游活动,鼓励和吸引境外的企业与团体走进五邑侨乡,举办各种文旅会展活动,带动文旅会展产业的集群性转型升级。
科技界别代表罗爱平: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质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而我市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还需要克服创新能力不足弱化项目落地吸引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江门产业重合度不高、科技孵化育成链条不完整弱化科技转化成果信心等问题。
科技界别代表建议,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质,一是要大力提升创新链科技供给,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技术创新链条,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支撑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二是国资要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扩大支撑创新创业融资规模的方式方法,打造集认、投、保、贷一体化的完善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三是完善相关政策,明确扶持方向。我市的相关支持政策要向补链强链和产业链条中后端倾斜,包括完善上级的配套政策进行叠加支持。制定引进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奖励政策,激励科技经纪人和相关服务机构为我市引进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人才奖励政策重点要放在支撑产业发展的紧缺专业岗位上,推动人才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经济界别代表林蓬青:
引金融“活水”推动江门工业振兴
作为广东省传统工业基地,江门工业发展有上百年的积累和沉淀。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经济界别认为,我市工业发展在金融资本推动方面仍存在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支持力度弱,本地金融资本“供血”乏力、缺乏国际及国内大型基金的关注和进驻、工业企业上市融资缺乏支撑等问题。
金融是工业振兴的加速器,为推动金融助力江门工业振兴,经济界别建议,引金融“活水”推动江门工业振兴,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实体企业,吸引各种产业发展基金落户江门,投资江门的工业企业和项目。制定专门的政策吸引资金,建设“工业金融孵化器”。打造输血新渠道,打通港澳资本进入江门的便捷、安全通道。同时成立工业振兴金融工作机构,引入金融人才,服务工业金融项目,并对近期有条件上市的企业,提供专属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更好、更快登陆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