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以“侨”为“桥”,共绘江门发展的同心圆,是江门市民和五邑侨胞的共同愿望。民盟江门市委员会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以平台建设维系传承侨乡文化的建议》的提案,围绕文化遗产活化、增强华侨新生代对华侨文化的认同、健全华侨华人服务平台建设等3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其中提到,我市要依托华侨华人资源和侨乡遗产资源,全力抓好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推动侨乡文化产业发展。
提案办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侨都赋能”被列为我市“六大工程”之一。目前,我市正加快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推出若干惠侨助侨政策,帮助海外侨胞回乡寻根,吸引他们回乡创业扎根。
建议加大力度培育华侨华人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侨文化资源,侨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目前,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个,市(县)级188个;同时,还拥有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等8项国家级、29项省级、92项市级、20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盟江门市委员会副主委、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良平认为,虽然成绩突出,但侨文化保护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华侨新生代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弱化”。华侨华人寻根难,文化认同感自然不够强,江门需要在华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活化、华侨华人服务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
民盟江门市委员会在提案中建议,打造集全球华侨华人各类文化资产、产品交易和权益流转服务等于一体的华侨要素市场综合性咨询和服务平台,并加大力度培育华侨华人特色文化产业。该提案建议加快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侨乡文化整体保护。“祖屋、族谱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触动侨胞的乡愁,增强文化认同。”民盟江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梁卫文说。
留住“侨乡记忆”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即将与市民见面;《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草案)》进入市人大常委会初审阶段……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江门蹄疾步稳。
2020年,我市成立了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系统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工作。“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分别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市文广旅体局牵头建设“华人华侨名人库”,联合各地共同收集、整理著名侨胞的影像、图片、书信、手稿、故居、遗址、器具及其他精神传播媒介资源,统一编码登记,目前,已收集整理5000多条数据,并对部分进行数字化,开始搭建、设计系统平台和用户界面。
当前,我市正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擦亮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做好“海丝”申遗工作,加大侨批的保护活化力度,加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留住“侨乡记忆”。近期,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江门甘化厂成功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同时,我市鼓励江门银行机构设立“侨梦苑”专属金融产品,建设银行江门分行已于2020年9月推出“侨梦贷”,为“侨梦苑”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去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该条例是全国首部针对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要对江门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侨胞精神文化认同、华侨华人合作交流等制定相关规定,以“侨”为“桥”,更好推动人文交流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吸引集聚广大华侨华人共同参与 建设。
“侨文化的传承还需要通过民间力量推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江门的声音传播出去,这是未来要继续努力的方向。”王良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