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门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门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0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加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完成802.16亿元,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72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397.86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324.58亿元,增长11.7%。在第三产业中,其他服务业增长10.3%,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9.6%,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0.4%,房地产业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9.9:49.6:40.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96万元。
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GDP增幅创近10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12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 8年新高。税收总额达108.8亿元,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64亿元,增长7.64%。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43万户,注册资金171.1亿元;个体工商户10.59万户,注册资金21.1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512.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5%。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年末尚有失业人员19639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5306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3972个,849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7%,比上年减少0.23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盈利减少;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我市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财政用于农业支出3.11亿元,增长16.51%;落实种粮直接补贴资金2000万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3.36亿元,增长0.35%。其中种植业产值50.18亿元,增长0.34%;林业产值1.86亿元,减少3.42%;牧业产值41.82亿元,减少10.44%;渔业产值45.01亿元,增长12.32%。全市共有45个镇(办事处)的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农产品产量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8.59万亩,下降1.3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9.82万亩,减少0.46%;粮食产量90.92万吨,减少2.66%,其中水稻产量82.26万吨,减少0.96%。大宗农产品中,水果、水产品等发展较好。水果17.58万吨,增长11.84%;水产品71.16万吨,增长3.51%;肉类产量26.34万吨,减少5.59%,其中猪肉产量16.07万吨,减少4.52%;蔬菜产量148.18万吨,减少0.16%。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0.1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8.97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34.57万吨,农药施用量0.34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52.06万亩。
农村加大新品种推广和农民培训力度,积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5%以上,畜禽良种率93%以上,全市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55:45。农民专业协会蓬勃发展,共有农民专业协会128个,会员6588户。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8家,其中省级2家,共带动农户3.9万户。完成916项水利达标加固工程,实现了人大代表议案提出的目标。全市农村自来水和液化气普及率均达到90%,370条村饮水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14.78亿元,增长16.44%。其中轻工业快于重工业,轻工业产值182.82亿元,增长19.42%;重工业产值131.96亿元,增长14.97%。各经济类型工业中,三资企业增长17.86%,股份制企业增长11.02%,含民营企业的其它工业经济增长29.34%。工业企业出口情况理想,出口交货值348.39亿元,增长18.63%。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59%,比去年同期提高0.88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有较大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6%,比去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404.89亿元,增长21.84%。利税总额79.24亿元,增长11.61%,其中:利润总额为36.64亿元,增长7.64%。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加快。摩托车增长27.76%,发电量增长41.1%,平板玻璃增长186.91%,机制纸及纸板增长17.55%,电热水器增长61.78%,房间空调增长12.4%,瓷质砖增长34.02%,布增长30.71%,打印机增长21.56%,激光视盘机增长24%,电力电缆增长145.01%。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54.66亿元,上升22.8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93.27万平方米,增长12.4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89.85万平方米,下降13.84%,其中住宅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4.19万平方米,下降9.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46亿元,增长18.64%。其中国有、三资、民营投资额增长分别为30.91%、17.99%和4.9%。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工程进展顺利,如台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4.48亿元;输变电线路工程完成投资5.83亿元;江珠高速江门段完成投资7.11亿元;江中高速江门段完成投资1.02亿元;江鹤高速公路二期完成投资1.24亿元;鹤山双和公路完成投资1.3亿元;滨江大道完成投资3.53亿元;江门一中新校区完成投资1.48亿元;华冠钢铁有限公司完成投资5.2亿元;依利安达第五期工程完成投资1.46亿元;江门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完成投资2.03亿元。从投资结构看,我市投资逐渐侧重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而房地产投资则出现回落。全年基本建设投资87.76亿元,增长28.93%;更新改造投资29.77亿元,增长36.43%;房地产投资32.75亿元,下降0.49%。房地产投资中,商品房投资金额27.57亿元,增长7.19%;商品房销售面积147.44万平方米,下降12.83%,销售额为25.87亿元,下降3.36%。
五、国内贸易与物价
市场消费稳中见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309.82亿元,增长1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58.32亿元,增长13%;餐饮业49.49亿元,增长12.2%;城镇消费增幅快于农村消费,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73.3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6亿元,分别增长17.4%和6.4%。
物价总体水平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8%,上升2.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2.7%,上升2.7%;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9%,上升2.9%。部分关系民生的市场物价波幅较大,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8%,蛋类价格上涨5.2%,水产品类价格上涨12.8%,菜类价格上涨17.9%,交通类车用燃料上涨8.9%,教育类价格上涨8%,居住类水电燃料价格上涨9.1%。
六、对外经济贸易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096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57亿美元,增长22.75%;实际利用外资6.16亿美元,增长17.3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8.39%。全年近50个不同国家(地区)外商直接对我市投资,全市批准总投资、增资超1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共52家。
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对外贸易增长势头良好,海关进出口总额90.5亿美元,增长15.4%。进口总额30.3亿美元,增长9.6%,出口总额60.2亿美元,增长18.6%。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27.94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32.25亿美元,分别增长31.5%和9.39%。从各经济类型企业出口情况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16.1%,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1.6%,私营企业出口增长33%。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有升有降。全年全社会完成水陆货运量4539万吨,增长16.8%;货运周转量37.47亿吨公里,下降6.21%;水陆客运量6088万人,下降17.48%;客运周转量58.29亿人公里,上升27.83%,港口货物吞吐量1931万吨,上升0.16%。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设邮政局(所)6处,邮政业务总量2.54亿元,增长2.79%。年末程控电话用户达134万户,增长0.28%,其中市话用户数99万户,增长0.3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97.93万户,增长15.6%。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75.25万人次,增长6.4%,其中国际游客32.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国内游客543.2万人次,增长6.1%。全年客房出租率达53.8%。旅行社组织国内游31.23万人次,增长8.4%;组织出境游2.56万人次,增长2.7%。旅游总收入49.7亿元,增长8%,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05亿美元,增长13.5%;国内旅游收入41亿元,增长6.5%。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63亿元,增长19.69%;地方财政支出54.17亿元,增长13.85%,财政收入增幅快于支出。
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63.76亿元,较年初增长12.1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34.17亿元,较年初增长3.7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30.01亿元,较年初增长3.69%;中长期贷款余额192.92亿元,较年初增长2.18%。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我市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10.26亿元,增长10.16%,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我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0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9所,在校学生3.46万人。普通中学268所,在校学生27.7万人。职业中学26所,在校学生2.7万人。小学892所,在校学生39.17万人。幼儿教育学校481所,在校学生10.29万人。我市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小学升学率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89%,初中升学率90.8%,高中升学率86.43%。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全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8876万元,增长15.5%;科学支出4197万元,增长45.78%。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47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立项18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310项,科技成果推广实施计划8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2787宗。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0亿元,增长23.5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8间,文化站85个,剧场、影剧院62个,事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2005年国内艺术表演1064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108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1.72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141万人次,图书外借数90万册次,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2841个。全市拥有博物馆9间,博物馆文物藏品4.79万件,其中一级藏品5件。全市拥有地级市无线广播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电网络中心1个,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2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14%。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1005个,其中医院127间。卫生机构床位9617张。卫生机构人员172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602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306人,职业助理医师1366人,执业护士4714人,药剂人员1393人,检验人员70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全市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编辑出版了《体育科普读本》免费赠送到广大基层单位,全市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达150多次,参与人数超15万人次。全年承办了2005年国际男子网球希望赛、中韩羽毛球男子团体对抗赛、环南中国海国际自行车赛、中国青年男篮与美国职业篮球明星队挑战赛、全省汽车越野场地赛、市广播电视杯赛、乒乓球邀请赛、台商高尔夫球邀请赛等多项大型赛事。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在世界蹦床锦标赛上,我市健儿王劼谞代表中国队一举夺得男子单跳团体和个人全能两项冠军,一举打破了欧洲人垄断世界蹦床40多年的历史。在卡塔尔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上,我市举重运动员李宏利夺得三枚金牌。全运会上江门市运动员成绩优异,共夺得5枚金牌,在全省排列第五位。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7200万元,增长11%,为国家筹集公益金250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与社会安全
城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继续巩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控制在Ⅱ至Ⅲ类标准,其中西江水质保持Ⅱ类水质标准,潭江干流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全市各级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市区全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97.0%,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5.0分贝,交通主干线两侧噪声为68.9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继续推进各市、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整治江门市河、天沙河、会城河、台城河和谭江三埠段、恩城段。大力整治大气工业污染源。新会双水发电厂新建的2台15万千瓦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程项目已完成,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台山电厂1-2号机组脱硫工程,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加大水泥行业的污染整治力度,40多家水泥行业已完成烟尘污染治理。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宗。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组织编制《江门市环境保护规划》和《江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以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为基础,全市新建8个省级生态示范村。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锦江源市级自然保护区。
社会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全年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54宗,下降10%;死亡55人,增长10%;重伤9人,下降43.75%。交通肇事次数8015宗,增长41.6%;交通死亡人数534人,下降11.1%;受伤人数9308人,增长53.9%;交通故事造成的经济损失1.3亿元,下降17%。全年火灾事故1196宗,增长18.65%;死亡人数8人,下降46.67%;受伤人数13人,增长160%;火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1.4万元,下降1.0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全市常住总人口410.29万人,人口出生率8.96‰,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3.66‰,人口密度430人/平方公里。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030元,增长9.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366元,增长4%;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1.93亿元,较年初增长13%。据城市调查队数据显示,江门市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5元,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85元,增长8.2%,其中食品类支出为3720元,增长8.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8%。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13万人,发放低保救济金3264.7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257.8万元,共计救助2.86万人次。全市五保供养人数5255人,全年落实供养经费1499.28万元。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11.59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7.18万人。企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3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32万人。
我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599人,社会福利院床位1087张;拥有敬老院80间,敬老院收寄养人数1694人,敬老院床位3296张;全市社区服务项目442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所有统计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江门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各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公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