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国(新会)第二届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凝聚中华文化精粹的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行,宣布中国(新会)第二届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将在2017年11月10日至16日,在“广作”发源地——广东新会隆重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家具行业的专家学者、各大新闻媒体和有关领导近100人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上,还举行了一场以“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在新会的传承与发展”为题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研讨会,新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斌,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主席团执行主席、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常务主席、伍氏兴隆明式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伍炳亮,北京行之行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中和圆通家具文化公司总裁张行保,新会区传统古典家具行业协会会长黄惠满等专家和领导参加了研讨。
明清时期,中国家具制作达到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辗转东南亚、南亚、非洲多国,归国时曾用红木压船舱而将红木引入中国,深受人们欢迎,从而催动了古典家具“三大作”中的京作和苏作的兴起。
南宋的南迁为新会古典家具制作带来了技术,而郑和下西洋引入红木则引导大批新会华侨投身红木贸易,从而为新会古典家具的制作带来了大量红木原材料。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新会人为躲避战乱远走南洋、欧美、非洲、澳洲等地,当郑和运回的红木在家具制作上备受青睐时,远走南洋的华侨,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经过民间贸易运回大量红木。当时的红木大多从东南亚海运到崖门,再经银洲湖至潭江江畔的莲塘港上岸,而600年前的莲塘港正是今天的新会大泽镇莲塘村。据《新会县志》记载,当时大量红木都是在莲塘港上岸后再销售往全国各地,新会成为当时全国的红木原材料集散地。大量红木原材料集聚新会,工匠们开始利用红木制作家具,且因为原材料充足,制作的家具多用材粗壮,造型厚重,形成了有别于京作、苏作的古典家具流派——广作古典家具。此后,以新会为中心的广作家具开始异军突起,而新会也在明清时期俨然成为古典家具重镇。
广作用料粗大充裕,讲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种木料制成,装饰花纹雕刻深峻,刀法圆熟。广东新会作为古典家具三大流派之一的“广作”重要发源地、中国传统古典家具重要产区,其制作的古典家具既继承了明清家具中“广作”艺术传统及精巧工艺手法,又糅合了华侨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东西方美学交融的结晶,深受中西方民众欢迎。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之所,明清时期就已经从广东调入大批传统古典家具制作工匠进入皇宫,为皇家制作精美的红木家具,现在的故宫传统家具馆藏中也不乏广作的精品,其中也有来自新会之作。
上世纪中期,由于战争和历史原因,古典家具发展缓慢衰落。80年代初期,新会工匠后人开始走街串巷收购民间明清家具,经精心修复打磨后,重新销售到港澳、东南亚以至欧美等地,并为新会古典家具的复兴积累了第一桶金。到80年末期,资金的充裕和销售量的增加,新会工匠开始从东南亚进口木材,生产新的家具出口,并结合国外需求,把传统技术糅合西方家具特点,创新设计更多家具款式,销售量日增,同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外来民工前来创业,并培训了大批新的工匠,新会古典家具产业逐渐崛起。90年代中后期,在新会艺成的匠人,纷纷到全国各地建厂创业,从而带动了古典家具行业的复兴。新会成为中国古典家具名符其实的复兴基地。
2009年,新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国家级称号。随着技术的提高和销售的增大,虽然引入了电脑等智能生产技术,但仍然坚守传统家具制作工艺,新会的古典家具企业普遍传承了古典家具所要求的榫卯结构、传统造型及传统文化。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目前新会区正大力推动古典家具产业转型升级, 古典家具行业形成“展厅+基地”发展模式,建立了以新会古典家具城、汇楹红木城、长隆古典家具城、恒汇红木家具城、五邑古典家具城、仁义古典家具世界为主载体的古典家具产销十里长街,形成集研发、设计、材料、生产、销售及上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古典家具产业集群,创下县级行政区域全国古典家具行业“四个最”:一是古典家具生产经营厂企门店最多;二是古典家具“五属八类”的红木原料品种最齐全;三是古典家具京、苏、广作并存发展,品种最多;四是古典家具产销地域最广。
新会古典家具产业已经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及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全区古典家具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企业4000余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日耗原材料超1000吨,产值超100亿元,产品远销国内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及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