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小微双创,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打造敢闯会创的“江门经验”
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座谈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令江门人振奋的是,我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在会上作了发言,介绍了“放管服”改革的探索和成效。
李克强总理点赞江门并非偶然,事实上,我市的改革创新远不止这些。对标总理的要求,我市抓住全国首批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的机遇,担负起全省唯一小微双创综合改革试点市的使命,以全面深化改革大行简政之道,以“三就”推动“两无两藏”,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
“九证合一”、“邑门式”、“微市长”等一个个特色改革“代名词”,表明我市正在努力书写好“创造新动能,抢饮‘头啖汤’”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并朝着“江门特色、广东标杆、全国示范、国际平台”的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阔步前进。
小微双创成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95%是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6%,营业收入和就业人数占全市的“半壁江山”。
去年5月31日,我市以第一名成绩跻身首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江门要发挥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和侨乡优势,在重大装备制造业建设和中小微企业创新上实现突破;省长朱小丹指出,“小微”不轻,份量很重,要求江门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既抓“月亮”也抓“满天星”,创造可复制到全省、全国的发展经验。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在成为全国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后,我市迅速出台了“雏鹰计划”及“1+15”的一揽子小微双创扶持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除了国家6亿元和省3亿元扶持资金,我市各级财政3年将筹集36亿元,共4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小微双创工作。仅去年,我市共安排用于小微双创资金约97.35亿元,包括中央财政资金4.2亿元、地方财政资金6.83亿元,吸引带动社会投入约86.32亿元。
梧桐美木,有凤来栖。去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侨”的资源优势,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双创”基地平台,如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中国青创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江门海创空间等六大平台,已经成为我市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重要载体。
敢闯会创,定有生机。据统计,2015年我市新发展市场主体数同比增长11.8%,新增注册资本增长75.4%;今年前三季度市场主体突破27万户,增长8.6%,注册资本超3380亿元,增长13.3%;小微企业新增就业7.6万人,增长57.1%;全社会固投近6成来源于民营经济,民间投资超600亿元,增长21.2%,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小微双创正在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我市多项改革
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要简政,先减证。
行简政之道,意味着政府要敢于从自身“开刀”。一年多来,我市以小微双创为工作抓手,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推动了不少率先探索,多项改革措施在全省、全国走在了前列:率先在全国实行工商登记“九证合一”;率先建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率先探索制定小微双创统计指数;率先推动建立小微双创城市联盟;率先建成跨境电商“单一窗口”;率先探索打造广东省首个“创客街区”;率先成为广东唯一的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率先出台涉企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和“1+3”权力清单;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地级市网络信息统筹局;率先建立“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和“微市长”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十个率先”意义不轻,方向更明。比如说“九证合一”,整合九个部门的证照,实行“一窗受理、一次提交、高效办结”,把办证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我市从“五证合一”到“九证合一”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甚至比国家要求全面实行“五证合一”的时间还早了一个半月。我市将继续探索推进更多证照合一的登记模式。下一步计划将银行开户许可、外商投资设立备案等在明年3月左右纳入下一轮“多证合一”改革,形成更为完整的市场准入便利化链条。
比如说在全国率先制定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标准,并建立名录库进行管理。此做法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认可。目前入库企业达1211家。同时,率先建立地方小微企业名录库,解决小微企业目标不清晰、政策扶持对象不明确等问题。
“十个率先”是“江门经验”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市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创业环境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江门敢闯会创的创新开拓精神。小微蝶变,崛起珠西,放眼未来,打造“江门特色、广东标杆、全国示范、国际平台”的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的目标定不会遥远。 (江门日报记者/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