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府办〔2015〕28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直、省直驻江门有关单位:
《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业经市政府十四届8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外侨局反映。
2015年10月8日
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
(2015-2020年)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侨都”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丰富的侨务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侨务强市”建设,助力江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特制订本工作纲要。
一、发展基础
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人文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融,人杰地灵,英才荟萃,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侨乡文化。
(一)侨力资源丰富。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逾400万,遍布全球5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社团总数500多个。五邑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充分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政界、商界、科技、文化演艺界拥有一批重点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境外乡亲累计捐资赠物44,247项,折合港币约70.7亿元。全市现有侨资企业3991家,引进资金超过196.6亿美元。全市侨刊乡讯多达88份,占全国侨刊乡讯总数的1/3。拥有全国唯一一个华侨文化类别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位居全国同类博物馆前列的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
(二)工作基础扎实。
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依法维护侨胞权益,凝侨心聚侨力。充分发挥侨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地方公益事业。涵养侨务资源有新成效,积极开展新一轮全市侨情调查工作、举办海外青年社团领袖研习班、成立江门市海归人员发展联合会、创立侨青创业孵化中心、打造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等侨务工作品牌。服务经济发展有新思路,积极深化江港澳合作,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发挥市侨商总会纽带作用,助推侨资企业转型升级。惠及侨界民生有新举措,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实施困难归侨临时救助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助困活动,简化华侨归国定居审核审批流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新突破,积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发挥江门海外侨团侨领的独特作用,广泛结交友好城市,促进我市与海外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交流。
二、发展形势
(一)侨务工作迎来发展新空间。
国家在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外交策略、手段为新形势下开展侨务工作营造了利好的环境氛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市侨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提供了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大量江门籍海外乡亲和华商,引导他们共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我市侨务工作任重道远。
(二)海外侨情形成新特点。
一是华侨华人更多融入居住地主流社会,尤其是青年新生代,凭借智力优势、资本优势、商业网络优势,在参政议政、公共外交方面的角色日益彰显。二是更多海外华侨华人期盼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找到创业机遇。三是海外侨团组织形式、类别日趋多样化,新、老侨团凝聚合力亟待加强引导。四是个别政治动荡的拉美国家华侨回流愿望强烈。
(三)侨务工作面临新挑战。
一是面临海外侨情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挑战,侨务工作适应新常态下海外侨情发展的能力亟待改进。二是侨务工作为国家和地方大局服务、为侨服务的内容与方式迎来新挑战,长效的工作体系和平台建设亟待加强,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亟待改善。三是我市与国内其他重点侨乡、侨务大市在围绕国家战略、以侨为桥搭建侨胞回国创业发展平台等方面目前仍存在差距。为此,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侨务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侨情新变化新趋势搭建新平台,不断创新侨务工作体制和机制,使我市侨务工作在服务国家大局中空间更广阔。
(四)城市品牌建设赋予新内涵。
“中国第一侨乡”是我市侨务工作的名片。从“中国第一侨乡”到“中国侨都”是我市侨务工作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的新起点,是侨务工作从迎来送往的平面接触转型升级为凝聚侨胞乡愁情结和发挥侨力引资引智并重的综合服务,是我市从展示侨资源优势到侨文化引领的重大转变。“中国侨都”建设要求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中突显我市在全国侨务工作创新、侨乡文化建设的引领地位和作用,我市侨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三门”、建设“三心”,实施“五个主动对接”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以“侨务强市”工作助力“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发展,实现“中国侨都”建设的战略目标。立足全国,放眼境外,创新体制机制,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侨务工作的创新地、试验区、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开展侨务工作要有利于海内外侨胞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发展我国同海外侨胞居住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因此,我市侨务强市建设,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原则。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发扬先侨“敢为天下先”精神,汇聚海内外实现中国梦、世界梦的强大力量,为华侨华人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提供新契机,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强化服务原则。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贯彻落实为侨服务宗旨,依托各市、区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为侨服务平台和窗口,紧贴侨胞需求和各地实际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建立常态化的为侨服务机制。
统筹协调原则。以国内侨务工作为基础,以境外侨务工作为主导,坚持国内与海外工作并重,老侨与新侨工作并重。加强侨务系统上下联动,强化基层协同和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全市侨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知侨、重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
依法行政原则。完善涉侨政策法规体系,规范涉侨事务办理。认真贯彻实施《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加快建立涉侨法律援助体系,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引导和支持侨胞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四、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法
(一)发展目标。
2017年前,争创“广东省华侨文化经济合作创新示范市”(暂定名)。到2020年,争创“中国华侨华人文化经济创新试验区”。
擦亮“一个城市品牌”--“中国侨都”。
建设“两个经济园区”--广东(江门)“侨梦苑”创业创新聚集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
创建“三个文化平台”--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实现“五个显著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华侨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侨务工作实力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围绕“中国侨都”建设,2017年前,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建成国内华侨历史文化权威展馆,建设一批华侨文化特色旅游名镇;到2020年,初步建成华侨文化主题公园,“江门发布”、“中国侨都”等网络新媒体传播力保持全省前列。
二是华侨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2017年前,完成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升级,设立“华侨日”,组建具有侨乡特色的暖侨义工服务队;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申报至少2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完成大型专题电视纪录片《他乡五邑人》150集拍摄。
三是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构建侨界青年创新创业集聚载体,2017年前,依托全市“1+6”产业园区,搭建以侨文化、海文化为纽带的创业创新载体,成功创建广东(江门)“侨梦苑”创业创新聚集区。创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有效吸引海外华侨华人落户江门投资创新创业。成功创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立五邑侨智库。到2020年,将江门建设成为以侨为特色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国际化先行地区。助力实施“雏鹰计划”,重点引进一批海外创新型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海外创新型企业,打造珠西新的创新中心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推动侨资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新增侨资企业不少于400家。
四是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2017年前,重点抓好大广海湾经济区先导区银洲湖的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争取将大广海湾经济区纳入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重点示范基地。助推我市成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重要城市。到2020年,依托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广东(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区初具成效。设立海外商务、旅游驻外机构18个。实现“友城倍增”计划,全市共缔结友好城市12对。
五是侨务工作实力显著提升。创新侨务工作体系,2017年前,建立由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统筹行动的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侨情资料信息数据库。争取建立全国、全省侨务干部培训基地。出台《江门市实施〈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办法》,设立侨界民生解困救助资金。到2020年,在海外新成立20个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建成海外五邑青年侨团互联发展网络。
(二)实施方法。
1.软硬并重,文化和经济双管齐下。
提高侨乡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本地媒体、网络新媒体、海外华文媒体的优势,大力开展对外宣传,提升我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重视华侨文化历史的保护和利用,传承五邑华侨精神,合理开发、挖掘华侨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海外乡亲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创新培育华侨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经济发展硬实力。发挥侨力,利用侨资,汇聚侨智,用好五邑侨智库,鼓励旅外乡亲、华商、留学回国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创新创业,建设一批具侨乡特色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本地企业有更多渠道走出去,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发,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2.内外合力,国内与境外并驾齐驱。
扎实做好国内侨务工作。全面提升侨务工作的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中国第一侨乡”的要求相匹配。立足侨,跳出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与侨胞、归侨、华商、留学归国人员的发展诉求相对接,把工作拓展到一切有侨胞的领域,推动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着力拓展境外侨务工作。围绕国家、省的重大战略精准发力,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发展培养一支具有后续力的“三新四有”友好力量。加强江港澳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深化合作。以侨为桥,加强与友好城市互访交流和合作发展。
3.养用结合,多方面涵养和利用侨务资源。
涵养培育侨务资源。在做好老侨工作的同时,把新侨工作做稳做实。要适应海内外侨情新变化,以发展眼光和创新思路,积极开拓新侨工作。做好侨情基础资料数据收集整理,研究分析新侨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将新侨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发挥侨务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潜力,实现共赢。
深挖利用侨务资源。做深做细老侨工作,积极引导发挥侨胞善用自身的海外优势和条件,积极为居住国与祖籍国、与家乡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更好地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凝聚侨心,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五、五大行动
(一)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行动。
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各市、区充分利用好侨资源,重点保护一批反映华侨特色的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打造一批省内华侨文化旅游区为特征的特色旅游名镇,建设侨乡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打造成为代表中国华侨史的国家级权威展馆。建设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园林式公园。创新办好“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和“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侨务品牌活动。积极申办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
(二)提升华侨文化软实力行动。
主动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突显城市侨文化特色,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建立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举办“华侨日”系列活动。高水平建设华侨文化教育传承阵地,打造国际级的侨乡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将我市现有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升级成为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弘扬侨界大爱精神,组建暖侨义工服务队。办好《中国侨都》杂志及侨刊乡讯,成立全市侨刊乡讯协会。组织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反映中国侨都文化特质和华侨历史文化的艺术作品,在世界五大洲拍摄大型专题电视纪录片《他乡五邑人》。
(三)助力经济发展行动。
主动对接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做好牵线搭桥,助力经济发展。搭建经贸交流平台,向海外宣传我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机遇和政策,成立五邑侨智库,鼓励引导海外华侨华人、留学回国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为我市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创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加强与中欧中小微企业合作,建立城市创新联盟。结合实施“雏鹰计划”,高标准建设广东(江门)“侨梦苑”、“侨青创新创业园”、“海创空间”,搭建侨青创新创业载体。创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海创基金”,帮助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推动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展。加强对市侨商总会的指导,推动侨资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
(四)服务国家战略行动。
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珠西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将规划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区作为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我市与美国硅谷城市长效合作交流机制。主动对接粤港澳深度合作和我省三个自贸区,加强江港澳在交通基建、旅游服务业、社会管理、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规划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江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创新江澳高层会晤机制,建立江澳合作工作联络机制,加强江港澳民间交流对接机制。打开“辐射之门”,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江港澳合作,重点抓好大广海湾经济区先导区银洲湖建设,使其成为港澳与粤西和大西南更紧密合作重要门户。主动对接珠三角和珠江西岸有机融合的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珠西枢纽”,打开“方便之门”。打开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放之门”,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巩固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侨商组织,设立商务、旅游驻外机构,宣传推介五邑侨乡特色产品。巩固友好城市交往基础,实施“友城倍增”计划。
(五)提升侨务工作水平行动。
发挥市侨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查落实的作用。开展涉侨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工作,健全依法护侨机制。加强侨捐项目监管。制订出台《江门市实施〈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办法》和《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审核和管理办法》。探讨应用“互联网+”战略,首创全球华侨华人“邑门式”服务。重点加强侨青发展服务,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展侨务外宣工作。建立侨情资料信息数据库。将我市打造成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重要集结地。建设中国侨务干部在广东主要培训基地。设立侨界民生解困救助资金,开展精准帮扶,着力改善侨界民生。推进和谐侨社建设,共同发展“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海外侨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市侨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侨务强市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侨务强市工作的顺利开展。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组。
(二)开展理论研究。
支持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做大做强,整合我市侨务理论研究力量,发挥五邑侨智库作用,集合海内外侨界的集体智慧,大力开展侨务理论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五邑大学的学术资源力量,形成具全球影响力的侨乡文化理论研究高地。
(三)夯实发展基础。
依托各级公共服务平台,落实专人专责,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华侨农场)、村四级侨务工作组织网络,发挥覆盖全市的“侨都之窗”公共服务窗口作用,夯实侨务基础性工作。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侨务强市”建设专项资金,并对相关部门涉侨项目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各市、区根据“侨务强市”具体工作任务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有关项目顺利推进。
(四)强化督查考核。
建立侨务工作考核督办机制,将主要工作目标纳入考核内容。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要加强对侨务强市工作的督查督办。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本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综合评估,定期检查各项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目标落到实处。
附件:1.江门市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行动方案
2.江门市提升华侨文化软实力行动方案
3.江门市侨务工作服务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4.江门市侨务工作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方案
5.江门市提升侨务工作水平行动方案
6.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计划表
有关用语说明
1.打造“三门”:把江门打造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放之门”、粤西进入珠三角的“方便之门”、珠三角向粤西、广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
2.建设“三心”:把江门建设成为珠西新的城市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
3.“五个主动对接”: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特别是落实“珠江西岸战略”;主动对接《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主动对接珠三角东西两岸和珠江西岸与粤西地区有机融合的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交通大会战”;主动对接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深度合作和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自贸区,探索工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借船出海、错位发展。
4.“三新四有”: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社团新力量;政治上有影响力、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