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近年来,江门茶产业发展不断翻开新篇章,生产规模、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品牌茶叶价值不断增加。而要让小茶叶“长”成大产业,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江门种茶人的坚守和创新。这期的侨都故事,我们走进江门著名茶产区鹤山,听听这位海归茶农的故事。
制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经历萎凋、发酵、炒青、揉捻等不同的工艺,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眼下在江门鹤山市双合镇,茶农们正忙着一年里最重要的春茶采摘和制作。
刘云星说:“制作一杯茶等于我们一个人生的历练,看上去普通的一片树叶,但品起茶来却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
80后的刘云星,2004年大学毕业后到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修电子机械工程学。跟他一样有留学经历的,毕业后大多留在国外或者回国寻求高薪的外企工作。而他却选择走进家乡的茶园里,成为一名“土专家”。
刘云星说:“当时我在英国留学,深深感受到那儿的下午茶文化。我相信我们中国茶的茶质会比那边的茶产品会更加优胜,我小时候是喝鹤山红茶长大的,也对家乡很有情怀,当时我就觉得,希望能回来鹤山发展茶产业。”
鹤山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曾有“满眼茶园、遍地茶香”之说,是历史上著名的茶产区。不过,到了2018年,当刘云星带着在澳门创立的茶企独闯鹤山时,就遇到不少难处。
鹤山市双合镇是江门地区为数不多的越南归侨聚居地,70年代末越南正经历动荡,一批在越华侨回到国内、聚居双合,以采茶、制茶谋生。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茶园逐渐被荒废,不少华侨也面临失业。
刘云星说:“好多茶农因为在茶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将好多茶园砍了,甚至将好多茶园都种了桉树。对于茶农来说,技术依然停留在七十年代,对于鹤山红茶的品质提升,是有一个断层。”
针对这些问题,刘云星打磨出“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茶农(侨民)”多方合作模式,侨民们不仅获得固定分红,还获得了劳动报酬。原本荒废的茶园重新焕发生机。乘着“一带一路”、RCEP的春风,江门鹤山正打造国家级对外开放新窗口。而这阵春风,也吹动了刘云星的茶产业。
刘云星合作伙伴叶晓峰说:“我们从2018年开始合作,因为这里产出来的茶品质很高,我们公司本身就做欧洲、南美洲、中东的进出口业务,之前我们是直接在惠州厂输出去欧洲,现在如果有了中老班列之后,我们会考虑直接在江门的中老班列装柜出的。”
刘云星说:“其实我们很希望更多年轻人、更多企业,甚至更多对茶有爱好的企业一起,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也将鹤山这个茶产业振兴,让更多人知道鹤山有那么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