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才捐赠的算盘等文物。
李振才发明的有毛动物提蚤机。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李振才捐赠文物
年代: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
馆藏方:台山市三益银信博物馆
馆藏地点:台山市三益银信博物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盛夏时节,从台山市四九镇儒笏村空中俯瞰,田野和三益银信博物馆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夏日画卷。博物馆主人李柏达正在馆内忙碌着,细心整理在美侨胞李振才捐赠的文物。“几年前去美国参加一个恳亲大会时认识了李振才,知道他收藏了很多家族留下来的海外侨胞使用过的用品。”经过交谈,李柏达与李振才达成共识:将物件寄回台山,设立专门展馆供人参观学习。
如今,三益银信博物馆已然成立,主要展出李振才家族的旧物件,包括书信、照片以及相关文物,均历经数十甚至上百年岁月,无一不包含着历代侨胞鲜为人知的故事,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向参观者讲述台山侨胞在海外艰苦创业的历程。
艰苦奋斗
随着房灯亮起,一件绿黄色的美国陆军军服赫然展现在眼前。李柏达告诉记者,这件军装的主人便是李振才。当时在美国的李振才被征入美军陆军服务,之后更是被派遣到德国驻守。
“李振才出生于台山城东纱帽山下的园田村,1956年移居美国与父母团聚,次年被征入美军陆军服役。”李柏达介绍,虽然李振才当时只是从事后勤工作,但依然表现出色。1959年退伍后,李振才选择前往圣荷西(加州)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继续深造。
在房间另一边,摆放着多把计算尺,由三个互相锁定的有刻度的长条和一个滑动窗口组成,工艺考究、形态精巧。这些磨得有些许光滑的计算尺,不仅见证了李振才在美国校园求学的时光,也是时代变迁的岁月印记。在计算机普及之前,利用计算尺可以方便地进行乘除、乘方、开方及有关三角函数的运算,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等领域,算是当时比较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而这些计算尺旁,还静静地摆放着一个有些泛黄的算盘,来自于李振才的父辈,他们是较早一批去往美国的华侨。
“这是李振才的父辈在美国旧金山衣馆使用的,那时他们做生意时还是使用中国带去的算盘来算账。”李柏达介绍,早期在美国务工的华侨往往只能做美国人不愿意做的煮菜工、洗衣工,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干活,只为赚取一点点辛苦费。“但华侨都有着坚毅的品格,最终靠着自身的勤奋与智慧,逐渐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站稳了脚跟。”李柏达说。
自动夜光灯、电插头覆盖、有毛动物提蚤机、医疗化验仪器检测器……展馆内展出的一排排发明品,都是出自李振才之手。大学毕业后,李振才便潜心钻研,凭借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聪明才智,发明了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并获得美国专利号,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得以在异国他乡扎根。在疫情期间,他还研制出电子洗手、冷冻品消毒设备,为全球抗疫事业贡献力量。
“如果不把这些文物收集起来,后人尤其是年轻的华侨华人就无法理解这段历史。”在李柏达看来,李振才家族的发展历程是许多华侨华人的缩影,“从早期的铁路华工、洗衣工开始,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最终凭借自身努力在外成功扎根。”
心系桑梓
虽身在美国,但李振才一直以来心系桑梓,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众多贡献。
1999年,海外李氏宗亲总会在台山举行恳亲大会期间,李振才应邀到台山市作学术报告,为侨乡人民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科技礼物。近年来,李振才应邀到台山敬修职校担任校外科学辅导员,指导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李振才等校外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台山敬修职校科技教育成绩斐然。
200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海内外李氏族人倡议筹建新校,李振才率先捐建“李振才堂”课室,又与兄嫂合捐“李枝俊梁秋运堂”及校门至教学大楼主干道——李枝俊路,还广泛发动海外李氏宗亲捐款,共为敬修职校新校区筹集近60万美元。多年来,李振才为族务、办学、家乡、公益事业而忘我操劳,耄耋之年依然乐此不疲,奔波于中美之间,正如他经常对大家说的一样:“我这样做,是想带旺台山,搞活家乡的经济,让我们的后代常回乡寻根问祖。”
每次回到家乡,李振才都要住上几天,和乡里亲人闲聊叙旧。面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老人家十分欣喜。“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出生,我很喜欢这里,希望将台山侨胞在海外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下去,在侨乡发扬光大。”李振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