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恩平人民医院如今依然是恩平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顶梁柱。
旅加侨胞捐资兴建恩平人民医院的相关信件。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恩平市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为新建恩平人民医院捐资赠物侨批
年代:1982—1989年
馆藏方:恩平市档案馆
馆藏地点:恩平市档案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一封封书信,一串串名单,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对家乡深沉的爱意。近日,记者在恩平市档案馆有幸目睹了一批珍贵的侨批,它们记录了40年前筹建恩平人民医院(即如今的恩平市人民医院)的历程。侨胞们纷纷慷慨解囊,成为医院易址新建的重要支柱,展现了他们对故土的真挚情感。
自发集资,易址新建人民医院
恩平市人民医院原址位于恩城中山中路72号,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利用原救济院、卫生院等建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医院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但其位置、规模、设施均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医院地处闹市,环境嘈杂,不利于病人康复,且受限于地理位置,难以扩建,无法充分发挥医疗技术优势。
面对这一情况,旅外乡亲和县内各界群众纷纷提出易址新建的建议。旅委内瑞拉侨胞郑进伟先生、郑碧云女士等率先发起集资,得到了300多名旅委乡亲积极响应。恩平县政府迅速组建了筹建小组,负责拨款、划地、设计等筹备工作,并成立了由上百位旅居港澳及海外乡亲组成的“恩平人民医院筹建委员会”,加强与旅外广大乡亲的联系,共同为家乡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无名氏”侨胞捐赠3万元
记者从恩平市档案馆相关信件内容了解到,1984年5月,恩平人民医院举行奠基仪式,7月破土动工,占地逾12公顷,分两期工程开建。第一期工程耗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包括门诊大楼、留医部、附属区、生活区;第二期工程也耗资500万元。截至1985年,已经有1000多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价值400多万元港币的物资。
记者在档案馆中看到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件,记录了港澳同胞及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地海外侨胞的捐款支持。捐赠资金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侨胞们还捐赠了X光机、膀胱镜、救护车、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用尽各种办法支持家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旅居新加坡的冯安相先生以“无名氏”名义捐赠了3万元。恩平市经过多方了解,最终得知真相,并将冯先生的瓷像挂在墙上,以示纪念。
记者还看到当年郑碧云女士写的亲笔信,当时她将两笔委侨捐赠的金额为6000元的善款汇到香港,由香港转回恩平。
这批侨批中,还有来自墨西哥、加拿大等侨团的信件,大家在信中对家乡建设新医院十分关心,从中可以感受到侨胞的真挚感情,页页是家乡情,字字是故土爱。
医院开启创建“三甲”征程
在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恩平市共筹集资金1200多万元建设恩平人民医院。第一期工程于1986年4月竣工,整体工程于1989年建成投入使用。如今,恩平市人民医院依然在使用当年建成的大楼。
在医院中厅的展示墙上,展示着许多侨胞乡贤的黑白照,旁边附有一段文字:“为感谢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建市人民医院,根据筹委会特定,凡捐款港币三千元以上者挂四寸瓷像留念,捐助五千元以上者挂六寸瓷像留念,捐助一万元以上者挂八寸瓷像留念,玉像永存。”其中不少人名为恩平人所熟知,如刘森波、吴年乐、方寿林、李长、岑维休、冯雪茂等。
如今,恩平市人民医院不负众望,正努力开启创建“三甲”医院的征程。该院加快专科建设,神经外科、ICU科、心血管科等成为该院重点专科,其中骨外科、普外科、神经内科成为恩平市重点专科。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积极开拓新技术项目,在医、教、研、防各方面都取得很大突破,开展了微创介入手术治疗、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等微创诊疗、心脏冠脉检查等新技术项目,填补了恩平地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