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禧曾孙女陈小玲从加拿大返回家乡故居参观。
6月19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学生参观侨博馆举办的《轨迹——华侨与铁路专题展》。
在新宁铁路全线建成一百周年之际,广东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侨乡江门实现了从“铁路梦”到“枢纽梦”的飞跃。图为江门站。
斗山陈宜禧纪念广场的陈宜禧铜像。
新宁铁路技术人员合影。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
今天是陈宜禧先生诞辰180周年纪念日。
陈宜禧(1844年6月22日—1929年5月18日)是清末民初华侨华人中享有威望的侨领,著名实业家。其倡导、主持修建的新宁铁路是当时全国最长、完全独立自主修筑的侨办民营铁路,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加快了文明风尚引入,改变了侨乡面貌,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民营铁路的建设发展。当初,陈宜禧提出的“不招洋股、不借洋债、不用洋人”的口号,在当时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回应了“自立图强”时代命题。当前新宁铁路的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精神和影响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侨乡的历史之中。
一百多年前,陈宜禧怀着让家乡“铁路纵横如织,轨若布网之蛛,车如衔尾之鹊”理想,构筑起宏大的铁路网梦;以强大气魄和眼光,提出开发铜鼓商埠的设想,实现水陆联运……跨越一百多年,祖国、侨乡大地已经构筑起四通八达交通网,高铁在侨乡驰骋,当前 的规划和宏图已经远远超越了陈宜禧当年关于“铜鼓商埠”的梦想……
进入新时代,在“双通道”即将开通,全市上下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大背景下,陈宜禧先生的精神更显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专家、两位作家以及陈宜禧先生的后人,一同深入探讨和体悟先生的精神与思想。
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继承和弘扬先侨的精神。为此,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向这位华侨先驱致敬,让我们共同铭记他的贡献,传承他的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前行。
策划/谢敏 曹乃付 统筹/赵可义 文/赵可义 黎禹君 图/郭永乐 赵可义
陈宜禧小传
陈宜禧,字德添、号畅庭,1844年6月22生于台山市斗山镇六村朗美村。
1860年10月,陈宜禧随同乡到美国西海岸谋生。后又到西雅图,得友人介绍给一位美国铁路工程师当勤杂工,晚上于铁路夜校读书。他生性聪敏,数月便通英语,且工作勤奋,甚得工程师夫妇之信任和赏识。他借工作之机,留心向工程师学习和阅读有关铁路工程技术方面基础知识。
1865年,美国修筑太平洋铁路。在铁路工程师的推荐下,陈宜禧由铁路工人晋升为管工。铁路完工后,他带领侨胞参与开辟西雅图商埠工作。开埠工作完成后,又分别介绍各人转向各业,而他则创设华昌、广德等商号,从事商业。
陈宜禧时刻关怀祖国兴衰,抱着“实业救国”宗旨,要把外国的先进工业技术引回祖国,使之繁荣昌盛。1904年2月,60岁的陈宜禧回国筹建新宁铁路,与县绅余灼意气相投,共订章程携往美洲,向侨胞阐明倡建新宁铁路目的是“勉图公益,振兴利权”,并提出“不用洋人,不借外债,不招洋股”。
铁路建成后,使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跃而为一等县份。邑人为表彰其功,为他铸立铜像以垂永纪。
其规划之第二段工程是开通斗山至铜鼓线,开辟铜鼓商埠。其时,孙中山在广州审阅其规划报告,并委其为开埠专员。陈宜禧为福国利民而竭心尽力,声誉远播。后因国事变迁,铜鼓开埠之谋不果,可是,陈宜禧仍念念不忘。
1929年5月18日,陈宜禧怀着夙愿未偿而眷恋地离开了人世,终年85岁,人们怀着崇敬、痛惜的心情哀悼他,送葬者竟达万人。
摘自《台山县华侨志》
访谈
陈宜禧的玄孙女陈丽娜:
高祖父陈宜禧是为理想主义奋斗的实干家
陈丽娜是陈宜禧的玄孙女,在台山市斗山镇美塘村陈宜禧故居出生,大学毕业后旅居加拿大,后在主流英文报纸媒体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工作,曾做过摄影师、插画师,目前是居住地城市艺术协会会员,诗人、艺术家。为了给世人呈现一个真实的陈宜禧,近期,她花费巨大精力搜集、编辑了一本书——《陈宜禧英文报纸荟萃与研究》,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陈宜禧在美国履历的空白。
寻找真实的“陈宜禧”
小时候,陈丽娜和姐姐弟弟经常围着奶奶(即陈宜禧的孙媳),恳求她讲故事。“奶奶枕着那个小小的瓷枕头,将先祖陈宜禧的故事娓娓道来。夏日,她会一边摇着葵扇一边讲;冬天,我们则躲在被窝里听。”陈丽娜回忆说。
陈丽娜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一个了不起的高祖父(陈宜禧),修了一条铁路,家乡还有一座高祖父的铜像,因此她渴望进一步了解高祖父。每当有机会,她总是乐于与那些对陈宜禧及其铁路建设同样感兴趣的亲友们交流探讨,共同分享这段历史。
“总体来看,我对高祖父的了解还是模糊的,缺少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他在美国的经历不甚了解。我决心寻找真实的高祖父、真正的陈宜禧。”陈丽娜说。
“陈宜禧作为著名侨领,一定会有报纸记载的。”在某个灵光一现的瞬间,陈丽娜萌生了通过网络搜寻高祖父足迹的想法。她像一名侦探一样,细致梳理着100多年前的报纸档案,逐步拼凑出历史的碎片。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她在某个图书馆的电子版旧报纸存档中找到了珍贵的信息,那一刹那,她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高祖父的辉煌岁月不期而遇。
“这个过程很枯燥,需要持久的耐心,但每搜出一篇陈宜禧的相关报道,我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陈丽娜兴奋地说,“读着稿件中陈宜禧亲口说的话,他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甚至是他抽着雪茄沉思的模样,让我宛如穿越了时空站在他的身旁,目睹他的每一个动作,如此真实,又似乎那么虚幻。”
经过不懈努力,陈丽娜编辑了一本厚764页的《陈宜禧英文报纸荟萃与研究》。“这本书不仅收集与陈宜禧直接相关的新闻,还探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大量相关图片和资料,并作了相关分析和研究。我很高兴它能填补国内关于陈宜禧在美国的人生经历书籍方面的历史空白。”陈丽娜说。
“经济强国、为国家服务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
“新宁铁路作为历史的见证,已化为一段传奇,一个永恒的故事。然而,高祖父陈宜禧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散发着无限的生命力。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能够激励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陈丽娜希望通过这本书将高祖父的传奇故事和崇高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她更期望,这种精神的传承能够跨越国界,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
陈丽娜认为,“作为中国人”是高祖父陈宜禧的本位思想,一直贯穿他的一生。“在家乡修建一条铁路,繁荣家乡经济,他是这样努力去做的,但他的眼光还不局限于此,经济强国、为国家服务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在陈丽娜看来,高祖父陈宜禧的经济强国理念很符合现代的经济规律,他将铁路、海运和城镇发展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来考虑,并用毕生精力和实际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个宏大理想。尽管当时由于历史原因,陈宜禧的宏愿壮志未酬,但这种精神和格局值得后人传承和发扬。
在陈丽娜的眼中,高祖父陈宜禧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实干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在陈宜禧身上是纯粹的,使他超脱个人短期和狭窄的利益考虑,而关心更广泛的社会利益,具有更开阔的世界观。这种理想主义同时也从内驱力方面促使陈宜禧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修筑新宁铁路的壮举。
“兼具理想主义、实干主义,让他突破了‘小我’局限,让他完成了修筑铁路的壮举,如同一道光,刺穿了迷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娜认为。
台山籍华裔作家、长篇小说《远道苍苍》作者刘怀宇:
敢闯是陈宜禧最可贵的品质
台山籍华裔作家刘怀宇以新宁铁路建设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远道苍苍》,描绘了陈宜禧的传奇人生,让海内外台山人通过文学作品加深了解家乡的历史。刘怀宇的父亲刘子毅生前20多年坚持搜集撰写关于陈宜禧和新宁铁路的史料和故事。在父亲去世后,刘怀宇继承父亲遗志,经过5年调研和沉淀,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谈及自己与父亲对陈宜禧精神体悟的异同,刘怀宇认为,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在认识上也会有不同。两代人都看到了陈宜禧身上浓郁的家国情怀、兼容并蓄的中西文化观、宏阔的世界视野;不同的是,刘怀宇对陈宜禧身上那股闯劲有更深的体会。
刘怀宇出生于重庆,在广州长大,后到美国留学、工作、创业,深入美国社会职场之中。而其父亲刘子毅是退休后在美国定居。“较之于父亲,我对同为创业者的陈宜禧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刘怀宇说,“正是靠着敢闯、开拓创新的精神,陈宜禧白手起家,在西雅图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在60岁时,他能够毅然回到时局动荡、闭塞保守的家乡,成功修筑了铁路。”
“敢闯不是蛮干,而是建立在深学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刘怀宇认为,“陈宜禧学习能力很强,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很快适应了陌生环境。他学习筑路技术,将西方先进技术引入家乡,这自不待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学习西方法治,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侨胞的合法权益。”
陈宜禧对西方法律的灵活运用,刘怀宇认为,这可能深受其美国朋友伯克法官的影响,陈宜禧与其可谓“生死之交”。伯克法官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在排华风潮甚嚣尘上之时,尊重华人正当合法权益,反对暴力,维护法治尊严。陈宜禧在伯克法官等友好人士身上学到了法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彼此互相影响、相互成就。当时,陈宜禧开发铜鼓商埠,写信向伯克法官寻求帮助。伯克在西雅图商会动员大家支持陈宜禧,但铜鼓商埠一事后来无果而终。
在刘怀宇看来,在陈宜禧身上也有儒家文化烙印。陈宜禧虽然只读了几年蒙塾,但儒家教义已融入风俗、礼仪、日常生活中,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逆境中抗争的能力,在陈宜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修筑铁路遇到过那么多挫折,但百折不回,最终成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陈宜禧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刘怀宇说。
刘怀宇认为,在陈宜禧身上,西方人看到了勤劳、聪慧、坚韧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增进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了解,赢得了对方的尊重。陈宜禧认同西方法治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融入当地社会,成为西雅图有影响力的华商,促进了中美经贸往来。“可以说,陈宜禧就是一座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澳门大学教授、《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作者郑德华:
“新宁铁路研究影响了我的一生”
郑德华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后留学美国,曾在澳门大学等高校任教,退休后被澳门大学返聘,年近80岁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其研究方向为侨乡历史、中国历史文化、华南地区历史文化、澳门历史等,著有《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与成露西合著,1991年出版)、《土客械斗》等。
“参与这项研究,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居住在澳门的郑德华教授,他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谈起《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创作的背景,虽已过去40多年,但他依然对当时在台山调查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1979年,为期5年的三校合作(中山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香港大学)研究海外华侨史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中外大学合作研究项目。身为一名年轻的调研员,郑德华与调查小组在陈宜禧故里台山六村安营扎寨,先后进行了7个月的社会调查。当时,调查组发现了一些关于华侨的重要历史文献和档案,还深入农户做口述史搜集,掌握了很多资料素材。
“新宁铁路研究是海外华侨史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参与这项研究,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既确定了我的学术研究方向,又将我与侨乡紧紧联系在一起,影响了我的一生。”郑德华表示。
“那时,因为家庭原因,我对铁路很有感情。父亲曾担任过广州铁路材料厂(原属粤汉铁路)负责人,母亲是新会人,他们经常告诉我坐新宁铁路列车的经历与感受。所以在调研中,我表现积极、干劲十足,加上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为我海外留学敲开了大门。”郑德华说。
后来,郑德华以交流学者身份去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查阅了陈宜禧的相关历史档案资料,并与一些美国专家学习交流,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还找到了陈宜禧后人、广德号合作人后人,搜集到了一些重要史料。
“没有这段海外交流学习的经历,《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郑德华说。
郑德华对陈宜禧史料掌握日渐丰富,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其鲜活的形象。“陈宜禧的爱国之心以及振兴中华的决心与毅力,应该广为宣扬。”留学期间,郑德华就创作了电影剧本《陈宜禧传》。后来,该剧本还在广东归侨作家联谊会举办的“华侨体裁电影、电视剧本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获奖作品。
“提出了那个年代开发铜鼓的先进方案”
“陈宜禧是一位值得尊敬和纪念的爱国归侨,他有很多地方值得大书特书,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眼光和气魄。”郑德华说。
在郑德华看来,陈宜禧的一生曾为两个国家、两个社会作出贡献。早期,他在加州和西雅图做过不少美国西部开发工作,其中包括美西的铁道工程;暮年归故里,他修筑了一条铁路,为家乡繁荣穷尽全力,死而后已。他虽然热爱家乡故土,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美国排华的年代,他为华人伸张正义,敢于与排华暴徒抗争。他结识了不少真诚、富有正义感的美国朋友,其修筑铁路的全套技术都是从美国学回来的。当铁路全线通车后,他曾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给西雅图商会,感谢那里的人民:“……没有西雅图的经历,我能干什么呢?这一切将铭刻在我的心中……作为我本人,我应该说,西雅图给我最大的礼物,是使我成为新宁铁路的总理……”
“陈宜禧的眼光和气魄还体现在他对铜鼓商埠的开发构想。”郑德华认为,当时他提出了先进的建设方案,将铜鼓作为“自治特别区域,招各国投资”,同时还提出“埠中应兴革及一切事宜,采参事制,随时议决实行,但仍受中国法律之约束”。陈宜禧希望借助外国资本发展民族经济,但要在不能丧失、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郑德华认为,跨越百年,交通区位大改观,台山铜鼓片区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当年陈宜禧先生开发铜鼓的设想正在变为现实。
“同时,陈宜禧学习、引入西方的先进技术,也不是对西方所有东西都盲目崇拜,而是择其优而学,在那个年代能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所以,郑德华一直认为,他一生以研究陈宜禧和新宁铁路为学术研究的起点,是一种幸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话剧《大道无疆》编剧尹继红:
“他是用生命在铁轨上行驶”
“向这位帮我拿到这个奖的老人鞠个躬……”今年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文联二级调研员尹继红凭借剧本《大道无疆》,再次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尹继红口中的“老人”,正是台山爱国华侨陈宜禧先生。
此次话剧创作的过程,对尹继红而言是与百年前的这位老人的一次深度“对话”。“铁轨承载了他的一切,他是用生命在铁轨上行驶。”回忆起到陈宜禧故居采风时,看到其祖屋上方那几条用作房梁的铁轨,尹继红瞬间湿润了眼眶。
以艺术形式致敬陈宜禧先生
在《江门九篇》之四《新宁那首机器的诗》中,尹继红提到,2016年开始他就对陈宜禧感兴趣,有创作长篇小说的计划。
2017年夏,尹继红频繁出现在南海之滨的台山,寻访已经逝去90年的陈宜禧和新宁铁路的踪迹。在台山市图书馆、档案馆,他阅读了近百万字的资料,经消化、提炼、修改,最终写就他人生的第一部话剧《大道无疆》,讲述了20世纪初陈宜禧在花甲之年主持修建新宁铁路的故事。
“陈宜禧先生修这条铁路太不容易了,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是他都咬紧牙根坚持下来了。最后,这条铁路弄得他倾家荡产、精神失常。”谈及创作《大道无疆》的初衷,尹继红娓娓道来,“一个孱弱老人的这份坚持,背后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的。”
这种精神动力,正是尹继红创作这部话剧想要表达的,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饱受外侮的日子里积聚起来的伟大追求: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不惜流血牺牲、不惧粉身碎骨的执着信念,也就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千百年的中国梦。
收集材料、走访陈宜禧后人的过程中,尹继红读得越多、走得越多,感动和震撼就越多。“写到一半的时候,情感积压,我想以话剧的形式将这些情感痛快地宣泄出来。”于是,他决定将小说改为话剧。经过一年多时间,《大道无疆》被顺利搬上舞台。
创作长篇小说这个念头,尹继红至今还没放下。“或许也会尝试别的艺术形式再次创作。”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这个题材引起了许多作家的关注,例如祖籍台山的著名作家刘子毅父女根据新宁铁路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远道苍茫》。
“伟大的时代才能成就伟大的梦想”
如今,尹继红的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那个年代、那个老人的许多故事,在和陈宜禧的“对话”中,尹继红留下几点深刻的感悟。
一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那么深厚而伟大。“陈宜禧回来修铁路时已经60岁了。他在西雅图的日子已经是很安逸了,但他破釜沉舟回到家乡来折腾,没有别的,就是想帮家乡修条铁路,就是想让家乡因铁路而繁荣富强起来。为此,哪怕呕心沥血、肝脑涂地。”这让尹继红想起当年无数万里迢迢回国参加抗战、血洒祖国大地的华侨青年。
二是信仰的力量是那么纯粹而强大。尹继红认为,陈宜禧少年时就到了美国,那时候他的信仰是让自己强大起来。他花了40年的时间,吃尽了苦头,最终成为西雅图的华侨领袖。60岁之后,他的信念是让家乡强大起来。随后,他矢志不移,排除万难,让无数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三是伟大的时代才能成就伟大的梦想。尹继红对此感悟尤深,他认为,陈宜禧的梦想固然伟大,但是国家衰败、外侮频仍、战乱纷起、民智未启、土匪猖獗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成就的不是成功的英雄,而是失败的英雄、悲情的英雄。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够实现。
弘扬爱国华侨先辈的精神力量
新宁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最长的侨办铁路,虽如昙花一现,但在尹继红看来,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宁铁路是华侨精神向世界的彰显。整个修建新宁铁路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勤勉奋发、海纳百川的精神与胸襟令世界感动。新宁铁路建成后,海外媒体纷纷报道,广大华侨华人奔走相告。
新宁铁路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无论是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还是在铁路运行的过程中,都是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是中西技术技能的借鉴和学习,是中西货品物质的流通和映照。在这个过程中,侨圩的兴起、百姓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成就了今天的侨乡。
“这是一个他无法想象的时代。”尹继红认为,当前 的规划和宏图已经远远超越了陈宜禧当年关于“铜鼓商埠”的梦想,但先生以在美国大半辈子的经历为自己锻造了超越常人、超越时代的心性:中国心、世界梦,因此弘扬陈宜禧精神依然有着深远的时代价值。
“陈宜禧先生热烈拥抱新观念、新技术,但是却始终把根深扎在祖国和家乡的土地上;他虚心学习、包容天下,却不允许对自己的梦想追求有些小玷辱。”尹继红说, 的建设如何坚持独立自强又放眼全球,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湾区,所要秉承的、弘扬的,正是无数爱国华侨先辈在奋斗中积累下来的精神力量。
记者手记
“大桥经济”呼唤陈宜禧精神
在陈宜禧故居,二楼的石榴花盛开,如同他的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这不仅是一朵朵花,更是一座无形的丰碑,铭刻着陈宜禧精神的不朽。学者、作家、后人,每一位深入了解陈宜禧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汲取不同的灵感。这种自强拼搏奋进的精神,超越时代,历久弥坚,照亮现实,更显珍贵。
当前, “双通道”即将通车,江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桥经济”的浪潮正汹涌而来。全市上下必须把握这一黄金时期,继承和弘扬陈宜禧精神,自强拼搏奋进,实现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目标。
拼搏实干,是陈宜禧先生身上最鲜明的特质。作为铁路华工的一员,他凭借聪明才智,白手起家,在西雅图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在修筑铁路时,他与铁路工人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只有真正的实干,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业绩。
陈宜禧的抗逆能力,同样令人钦佩。面对西雅图的暴力排华,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勇敢地站出来抗争。修路时,面对封建保守乡绅的误解、抵制和破坏,他总能巧妙地找到解决方案。在我市新旧生产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同样需要这种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的精神。
“双通道”是珠江口东西两岸各城市的共同机遇,江门如何与珠海、中山等城市协同发展,考验着我们的格局和气魄。我们要学习陈宜禧的自强拼搏奋进,突破自我局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共赢。
侨务资源是江门的重要战略资源,陈宜禧是华侨的杰出代表。我们要弘扬以陈宜禧为代表的华侨爱国爱乡精神,激发广大华侨华人的返乡创业热情。在“大桥经济”“黄金内湾”的重大机遇面前,我们要凝聚侨心、汇聚侨力、集合侨智,共建湾区,书写新时代“侨”的篇章,展现“根、魂、梦”的时代主题。
让我们以陈宜禧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携手前进,共创江门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