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开庭让跨越海岸解决诉讼纠纷成为可能。
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每天都有律师现场接待群众,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一门办理。林立竣 摄
“侨”是刻在江门骨子里的基因,也是江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在我市大力推进“侨都赋能”工程的背景下,过去一年多以来,我市司法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单位积极发挥“司+侨”“法+侨”“检+侨”的作用,通过建设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侨解优选地、公益诉讼检察加强涉侨文物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为海内外530多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走出了一条富有侨都特色的新路径,夯实市域社会治理“侨”根基。
文/图 凌雪敏 江政法(署名除外)
“小屏幕”跨越时空大距离
多种服务指尖享、马上办
在江门市蓬江区广新路,身披蓝白色外衣的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崭新亮眼,这里不仅有涉外法律服务专区,还引进了布点全球89个国家的连锁律师事务所,标志着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真正意义上从概念变成现实。在该中心投入运作的基础上,市司法局开发“江门智慧司法”微信小程序,开展华侨华人线上法律咨询服务、线上公证办理、线上诉讼代理、线上出国回国指南等服务事项。海外侨胞足不出户即可在指尖享受国内相关司法服务,让侨胞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成果。
线上服务为侨胞带来的便利是触手可及的。旅居新加坡的中国公民梁女士通过视频连线,在五邑公证处和中国驻新加坡使馆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足不出户就把公证办到手了,太方便了!”梁女士连连称赞。
五邑公证处是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机构之一。发展至今,五邑公证处服务辐射范围已经突破了五邑地区,全国侨胞都是其服务对象,不到20分钟便可快速办理普通公证业务,展现了涉侨公共法律服务的侨都担当。
数字赋能实现跨时空服务的便利,还体现在诉讼服务上。江门法院上线的“AOL授权见证通”系统集预约服务、跨境授权、身份验证、远程视频、在线见证、全程留痕、司法审核等功能于一体。“只要持有有效护照等身份证件,均可完成视频在线授权委托。”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江门中院”)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侨胞关先生依托该系统进行视频连线,在申请执行人的诉讼代理人以及法官的见证下,5分钟内便完成了案件证据核实及调查。截至目前,江门中院已完成海外线上庭审179次。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中院与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江门仲裁委员会)在不久前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司法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华侨华人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高地,未来华侨华人享受仲裁服务将更高效、便捷。
涉侨调解网络“链接”海内外
侨胞化解纠纷有人“撑腰”
近日,美国华侨邝卓平在台山的祖屋因某施工队施工导致外墙瓷片脱落。让邝卓平惊喜的是,如今涉侨调解工作室遍布五邑地区,这场纠纷处理起来并没有想象中棘手。
台山市台城司法所考虑到涉纠纷建筑是侨眷祖屋,派出了有涉侨纠纷化解经验的调解员。调解员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逐渐消解了大家的怨气,施工方愿意将原来脱落的瓷砖修补好,再作出一定的经济补偿。双方达成共识后,调解员当即让双方签下了司法调解书。房屋修缮期间,调解员还不时帮邝卓平看看房子,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是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据悉,自2019年以来,市司法局全力推进涉侨调解网络建设,建成涉侨调解工作室63个,组建约500名调解员队伍,分布各县(市、区)基层一线开展纠纷调解工作。
放眼海外,侨胞身边如今也有了“撑腰”的“娘家人”。江门法院推动14个海外涉侨法律服务站、工作室走出国门,分布在美洲几个华侨华人比较多的国家,专门为当地侨胞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指引、法律援助、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和成本更低、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让市域社会治理“侨都经验”走出国门。去年9月,恩平市“邑侨通”涉侨法律服务站驻多米尼加共和国联络点在揭牌成立当天,便通过线上视频方式顺利调结一起跨国涉侨合同纠纷案。为让涉侨纠纷调解更高效,江门中院充分发挥“法+侨”作用,与华侨联合会、侨务局等部门共联调涉侨纠纷530件,成功化解194件,调撤率达36.6%。去年10月,“法院+侨联”多元解纷立体化模式还获评“全省法院优秀改革项目”。
守护“侨根”留住乡愁
让涉侨文物重焕光彩
开年以来,电视剧《狂飙》带火了江门,中西合璧的骑楼、碉楼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胜地。华侨华人先辈给家乡留下风格别树一帜的建筑,是江门绝无仅有的“侨名片”和文化财富。为守护“侨根”,留住侨胞的乡愁,市人民检察院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的人文“温度”也因此逐渐升温。
2022年以来,市检察院深入开展涉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推动27处涉侨文物获得更优保护。其中,碉楼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重要涉侨文物。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朵璞说:“碉楼保护面临很多共性难题。如现存碉楼基本无人居住,产权不明,该由谁来修复?碉楼修复专业要求高,人才和经费如何保障?”为探讨这些问题,一场由广东省检察院牵头组织的公开听证会在碉楼下召开,市、县两级文广旅体局、住建局、外事侨务局、各地镇政府等行政机关代表,以及多名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受邀参加。大家踊跃发言,一致认为碉楼保护不是一家之事,应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保护机制。这场听证会也形成了初步共识——检察机关与各方联合发表了“五邑侨乡碉楼保护共同宣言”,携手建立保护联盟。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司法机关的推动下,这股保护涉侨文物的合力越发强劲。去年,听闻新会区沙堆镇日久失修的梅阁码头旧址启动修缮,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以及社会各界纷纷为家乡捐资筹款100万元,让这座承载着沙堆人乡愁的码头重焕光彩。
新会籍爱国侨领、美国旧金山冈州总会馆满任主席蒋康荣看到一批批涉侨文物得到保护,十分感慨:“百年前国弱家贫,家乡的建设有赖海外乡人筹集资金来完成。今有海内外乡人齐心合力集资保护家乡文物,我感到庆幸和自豪。”
立法工作“侨味”浓
以侨智侨力推动司法进步
《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近年来,一部部“侨”味浓厚的地方性法规勾勒出侨乡立法的特色。泰中侨商联合会主席邝锦荣表示:“有更多法律护航,华侨华人在江门工作、生活将更有保障。”
市域社会治理的各项经验探索基于法律框架下进行,维护“侨”益,立法是大前提。在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探索涉侨立法信息采集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的“江门经验”为全国涉侨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了参考。立法过程中,我市聚焦侨乡侨情,广泛听取广大华侨华人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市侨商总会、“侨梦苑”、香港澳门江门同乡会等单位,以及政协港澳委员、侨眷委员都是立法意见征集的“前哨”,他们发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收集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建议并传达到立法联系点,为立法工作提供“智慧支撑”。
通过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传达的声音得到了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视。香港同胞、江门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执行会长周光耀对《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提出了“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数量、级别、规模、研究方向进行区分”“国家应完善对科学技术人员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等建议,最终被采纳并写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条第三款中。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市“司+侨”“法+侨”“检+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党政领导、统战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涉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格局。江门市首位 律师江雪梅建议,下一步,可考虑吸纳更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进入相关专家库,更精准维护和保障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随着涉侨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完善,相信江门市域社会治理的春风能更贴心地吹进华侨华人心里,持续推动“侨都赋能”工程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