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首次出口猪脚姜预制菜,酸香软糯受到客户欢迎
浓浓“侨乡味” 一口解乡愁
外海海关来到企业车间,就企业商品预归类提出意见建议。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通讯员 江关宣
“酸香软糯,这是‘家乡的味道’。”近日,远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客户尝到了来自广东益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膳食品”)的猪脚姜,浓浓的乡愁在入口一刻得到慰藉。
2016年,“台山仔”李彪权带着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幸定利回家,家人亲手做的一碗猪脚姜俘获了幸定利的味蕾。怀着把家里这碗猪脚姜带到千家万户的初心,二人结婚后在江海区创办了益膳食品,钻研猪脚姜预制菜。
8年过去,夫妻俩把这碗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猪脚姜热销到国内外市场。这也是江门第一次对外出口猪脚姜这道“侨乡味”预制菜。最近,益膳食品第三期生产线落成准备投产,李彪权对未来充满希冀:“海外的客户还催促着我们,快点把盆菜也卖出国呢。”
做随时能吃的猪脚姜
“猪脚姜清爽不腻,补气血,老婆第一次吃就爱上了。有时人在外地馋这一口,却难尝到那熟悉的味道,索性我们就做随时能吃的猪脚姜。”李彪权打趣道,自己是因为爱情入局预制菜。
李彪权是市级非遗李氏猪脚姜制作技艺的第四代家族传承人,从前祖辈自酿甜醋做猪脚姜。猪脚姜这道广东名菜,每个地方各有特色,要把江门猪脚姜在市场上打出名堂,那就得比别人的猪脚姜来得方便快捷。
2016年,益膳食品成立,李彪权夫妇在生产和包装上做文章,在台山本土选择最地道、优质的食材,将传统配方与现代生物科技相融合,反复试验,生产出加热即可食用的猪脚姜。
可当时国内预制菜市场还刚起步,是条小众赛道。李彪权夫妇拿着这份猪脚姜去拜访客户,耳边传来不少质疑的声音。其间,两人一边咬着牙,一边继续根据客户要求调整配方比例、包装样式,一单一单谈下来,稳住了公司经营,并逐渐在B端(企业端)市场站稳脚跟。
“争取到第一批客户后,他们信得过我们的品质,一个带一个,我们的销路越来越广,目前覆盖了华南地区。”李彪权说,经过这些年发展,企业品类从最初的猪脚姜逐渐增加到陈皮骨、猪脚面、白云猪手、盆菜、香辣牛腱等40多款预制菜,还打开了C端(消费者端)市场,电商销量逾11万件。如今,益膳食品共建有三期生产线,日产能可达30吨。
“曾听欧洲留学的同学说过,在国外点一份26欧元的土豆丝,价格贵,味道还不正宗。”参加了几次江门海关、市农业农村部门的食品出口政策宣讲活动后,李彪权越发意识到,海外侨胞人数众多,侨乡特色美食连着侨胞乡愁,预制菜出口市场是一片“蓝海”。
出于对产品质量的追求,益膳食品高规格搭建无尘生产车间,细化产品各环节的检验检测标准,保证食物品质,最大程度做到口感、味道俱佳。因此,去年4月,益膳食品顺利获得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
外贸订单大幅增长
在谈订单拓市场过程中,李彪权陆续接触到了来自中国香港、澳门,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对方希望能尽早达成合作,采购预制菜。
然而,不同于其他食材单一的菜品,猪脚姜除了鸡蛋、猪脚、生姜等主要食材外,还需红糖、陈皮、辛香料等制作甜醋。按照出口监管要求,鸡蛋和猪脚需采购自具备出口资质的供应商,对于初次尝试出口业务的李彪权,寻寻觅觅,这幅“拼图”始终凑不齐。
得知益膳食品需求后,我市海关、农业农村部门很快行动起来。一边,江门海关所属外海海关第一时间派出业务专家团队为企业解读预制菜企业出口政策及流程、优惠贸易协定原产地政策、RCEP原产地规则等内容,并组织业务骨干及时研究,为企业提供商品预归类意见,指导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完成出口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另一边,农业农村部门梳理出一批全国各地具有出口资质的原材料供应商名单,帮助益膳食品牵线搭桥。
“前后不到半个月,相关部门就帮助我们把难题解决了。”李彪权竖起大拇指,他表示,打通出口生产链后,于今年10月向中国香港发出了第一批猪脚姜预制菜,这也是我市第一次向境外出口猪脚姜预制菜。
两个多月过去,酸香软糯的猪脚姜受到客户欢迎。除了猪脚姜,益膳食品还把被《狂飙》带火的猪脚面也卖了出去,两个产品足迹遍布中国香港、澳门,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外贸订单大幅增长。
外海海关副关长王建中说:“我们在主题教育中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助企纾困解难、推动发展,为预制菜顺利出口保驾护航。”
“不少海外客户还看上了我们的盆菜,希望能赶在明年春节前送到海外的餐桌上。”李彪权最近在马不停蹄地四处考察,寻找供应商。然而,盆菜用到的原材料比猪脚姜更多,李彪权坦言并不容易。“江门许多农产品都物美价廉,但许多企业尚未形成规模,也没有出口备案,实在可惜。”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力度,培育扶持更多农产品企业取得出口企业备案,补强预制菜外贸产业链条,助力“侨乡味”出口,展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