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舌尖上的故乡”,而这一个个的个体又连缀成整个“舌尖上的中国”,并形成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传承下去。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迅速火爆,各路吃货们忽然有了习惯,定时定候打开电视机,生怕错过每一个镜头,而舌尖上的美食话题,也跃居微博搜索榜第一名。
其实,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片中广东美食更是浓墨重彩,虽然每一集只有几分钟的掠影,却引起吃货们诸多共鸣,尤其是对新会陈皮的介绍,更赢得不少江门网友直呼“五邑又亮了”。
但“五邑味道”并非陈皮足以诠释,杜阮凉瓜、恩平勒菜、荷塘冲菜、鹤山腐竹……这些让五邑人如数家珍的特色食材,被“巧手们”精心烹饪,亦是“各领风骚”。本期起,我们推出专题策划——“舌尖上的五邑”,讲述各种地道的五邑名菜,与你分享美食背后的人、情、味。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立夏已过。若几天前路过河涌,听到清脆的锣鼓声,那就是龙舟起水后,村民正在“游龙”,那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很多人会都想起“龙船饭”。“龙船饭”在珠三角很有特色,大多以猪肉及适时瓜菜为主,而苦瓜更是必不可少之材,江门杜阮镇的苦瓜更深得“大力士”们的钟爱。
甜、咸、酸、辣、苦,苦排最后,苦最不容易被人接受,但杜阮凉瓜(当地人称“苦瓜”不好听,改成“凉瓜”)却是五邑最本色的土特产。“冰镇凉瓜”之甘苦曾风靡一时,其魅力在哪?为此,笔者特意跑进杜阮,来一场“苦瓜行”。
杜阮的当地的农民较市区多,老黄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头,耕作了大半辈子,一直对苦瓜不离不弃。“正宗的杜阮凉瓜外形头大尾尖,俗称雷公凿,皮色翠绿,果大粒粗,肉厚脆口,吃起来味甘微苦。如果是瓜身比较长和表面比较光滑的,就不是正宗的杜阮凉瓜。”老黄指着棚架上的“心肝宝贝”,说起杜阮凉瓜时神情颇为认真。
老黄的苦瓜地占地一亩多,己摘了三趟瓜。笔者看到,棚架上瓜叶翠绿,瓜藤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凉瓜,地旁有灌溉用的水沟。老黄说,灌溉瓜地的水是从杜阮河引来的,看来杜阮河浇成“杜阮凉瓜”是名不虚传。
由于对苦瓜了解不深,此行前也做了功课。原来苦瓜还有一个美名曰“君子菜”。确实,甜、酸、辣各菜,若与其它食物一齐煮,一定沾染其味,唯苦瓜不怕。苦瓜炒牛肉,苦瓜苦,牛肉不苦,真的是菜中君子!苦瓜除当蔬菜食用外,还可做药膳。《本草纲目》载:苦瓜,(气味)苦、寒、无毒,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近年又有专家推介说,苦瓜有防癌治癌作用,苦瓜自然身价陡增。据杜阮镇农业办公室的有关人士介绍,现在正宗的杜阮苦瓜供应量不多了,很多商家都打着杜阮苦瓜的头衔卖高价,市民购买时可要“火眼金睛”。
来到杜阮,当然不能错过“凉瓜宴”。在杜阮,各大酒楼食肆主打菜式都是凉瓜,我比较喜欢农庄的味道,便来到八景休闲山庄。大厨利用这美味原料,用炒、炖、焖、白灼、凉拌等烹调手法,烹制出自成一格的“凉瓜宴”,连点心和糖水都是杜阮凉瓜做成的,满桌碧绿,令人食指大动。大厨透露,制作凉瓜宴的杜阮凉瓜,必须于凌晨四五点钟采摘,各大新鲜,碧绿青翠,圆胖水灵。没想到摘个苦瓜都这般讲究。
首先上桌的,是“蚝豉黄豆凉瓜汤”,用酸菜、排骨、黄豆和凉瓜一起煲成的老火汤,微苦带酸,不肥不腻,甘香润喉,清楚了食道的阻滞,好一道开胃菜。主打菜式亦是我最着迷的“冰镇凉瓜”,把凉瓜洗净去心,切成两寸见方的凉瓜片,放入开水里灼一分钟,过冰水,将凉瓜在冰盘上排列整齐。一口咬下,冰凉透心,咀嚼无渣,充分突出凉瓜的过人之处。惹味汁浓的“鱼骨焖凉瓜”,凉瓜的苦味被鱼骨吸去,变得甘香可口;“白灼凉瓜”是将凉瓜切片白灼,蘸着砂糖吃,凉瓜碧如翡翠,入口时略带苦涩,和着砂糖的清甜后,苦味即化为甘润。还有“酥炸凉瓜”、“凉瓜炒牛肉”、“杜阮凉瓜煎蛋角”……一席凉瓜宴摆上来,满桌尽是养眼的翠绿,还有主食“凉瓜饼”、“凉瓜粥”,饭后甜品“凉瓜汤圆”,让我这个地地道道的江门本地人也为之倾倒。
当我们想暂时远离城市喧闹,寻觅乡村幽静之时,不妨来杜阮,享受一番“凉瓜宴”,定能收获宁静、愉悦。 本版文/图 冯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