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新的出发。
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出炉,吹响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冲锋号。
翻开这份广东蓝图,江门在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对外开放等板块被反复提及,既是江门今后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的奋进方向,也是江门主动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
△江门在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对外开放等板块被反复提及。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立足全省发展大局,江门大广海湾建设、产业有序转移以及“大桥经济”、涉侨服务、中微子实验站等多项工作被广东寄予厚望,迎来了多重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期。
接下来,江门担当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广东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战场,有何可为、应有何为?马上为你解读报告中的“江门元素”。
元素一推动江门大广海湾建设
报告指出,“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 支撑带动作用”。其中,提到推动江门大广海湾等建设。
大广海湾经济区位于江门东南部,由银湖湾、镇海湾和川山群岛组成,规划面积达到3240平方公里——是南沙的4倍、前海的26倍、横琴的30倍,河套的832倍。早在2019年,《 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
△江门大广海湾。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过去4年,江门把大量精力投放在大广海湾经济区,在这里成立了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去年,江门提出携手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2024年是《 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的第五年,广东正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
在这个时间节点,站在整个大湾区的高度,江门发展大广海湾大有可为,也必须加紧作为,拿出更多实质性的进展。
今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围绕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提出要以此为突破口参与新阶段 建设,全力创建粤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示范区,打造大湾区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
今年,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建成通车,让这个片区站上了新的风口。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给大广海湾带来新的机遇。毕松杰 粤交集宣供图
“江门要充分发挥重大交通通道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强牵引作用,全方位对接、融入国家中心城市。”中共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全国博士后(江门)创新示范中心博士丁丹指出,江门应聚焦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大湾区第五大国家级平台,激发出大桥经济的新活力。
元素二 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
去年,广东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百县千镇万村不断焕发新面貌,施工图一步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
今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加力提速,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布局产业转移合作园区”。
这是江门产业空间优势加速兑现的关键时刻。
珠三角是全国制造业发展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不少城市存在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城市想方设法为产业腾出空间时,江门显得有些淡定——江门的陆地面积占大湾区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六城面积的总和,且开发强度仅11%。
与此同时,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集中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的大型产业集聚区,以及 唯一一个省重点支持的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在空间高供给的基础上获得了省级政策叠加。
△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市场的嗅觉是敏锐的,去年以来,数百家来自深圳等地的智能装备、新型储能、机器人等产业企业频频“西游”,“组团”考察江门。
2023年,江门主平台引进84个有序转移项目,其中超七成来源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先进城市产业转移,计划总投资额约250亿元,成为江门去年招商引资突破2000亿元的重要动力。
同时,在“深圳总部+江门生产”“深圳研发+江门制造”合作模式的推动下,过去三年,江门累计引进深圳超亿元项目投资额超78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超500亿元,成为江门在去年成功晋级广东第六座工业投资千亿城的重要砝码。
最近,江门多次全会上强调,要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产业有序转移这一招,将持续发挥作用。
元素三发展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
在此次报告中,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被放在重要位置。在传统产业方面,报告提出“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在新兴产业方面,报告提及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等产业,也是江门近年积极布局的新赛道。
江门是传统工业大市。“十四五”期间,江门与广州、深圳、佛山三座制造强市一起,是广东规划发展的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城市之一,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还把江门标注为“核心城市”。
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是江门传统优势产业。
近三年,江门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是重点发展壮大的产业集群。如今,现代化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成为江门三大超千亿产业集群之二,食品、家电是江门五条超500亿元产业链之二。
△图为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片来源:江门日报
集成电路、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是江门积极布局的新赛道。
《江门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十四五”末,江门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总营收突破100亿元。
新型储能是江门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创新航等大型企业的带动下,隆基绿能、泽塔、优美科、福斯特、斯威克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江门,集群迅速壮大。2021年至2023年,仅江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就累计引进产业链项目32个、投资超410亿元。
△中创新航江门基地。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超高清视频显示是江门优化提升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正大力发展4K/8K超高清电视、商业显示屏等产品,构建广东“芯”“屏”同造重要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上述江门重点发展壮大的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正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养生等领域,在台山、开平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
跻身新的赛道,才有机会抢占新的制高点,当江门产业布局与全省同频共振,这个机会就会持续扩大。
元素四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成运行
这是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连续第二年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建成运行。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位于江门开平市金鸡镇大山深处,地下700米的地方。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等院士专家在此地考察调研,称该项目“世界领先”。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连续第二年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科技是江门的短板,但也是潜力板。
江门把“科技引领”作为“六大工程”之首,视之为江门在大湾区城市竞合中脱颖而出的“胜负手”。近年,江门勇闯无人区,大胆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实现了不少从“0”到“1”的源头创新,刷新了外界对江门的认知。
例如,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完成大部分关键核心设备安装,全国首个中微子主题科普基地动工建设。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前不久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是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设立以来批复的首个碳中和领域的实验室。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揭牌,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用,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正式运营。
△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前不久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科研重大科研平台的引入也带动了人才的流入,“人才倍增”成效显著。最新数据显示,江门城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95万。
江门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优化服务保障,争取江门中微子实验站2025年建成试运行。
这个深藏地底的“国之重器”,即将给江门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带来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元素五 建成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
2024年江门最大、最直接的机遇,绕不开大桥。
在“扩大内需”部分,报告提出“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其中提及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
这两条跨域珠江口的大桥,对位于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门来说,意义重大。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身处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门,因为远离珠江口核心城市圈层,长期以来掣肘东岸各类高端要素的流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短板制约了珠江口东岸城市群产业资源对江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产业要素向江门的流动和集聚。”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塔及西人工岛。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即将在今年建成开通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将让江门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缩短至1小时。彼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在珠江口东西两岸高效流动,发挥出大桥经济的效应,将让江门重新“回归”珠江口,深度参与 城市群产业分工循环。
△今年,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建成通车。资料图片
两个滨海的新区有望成为这个效应的先行地。一个是上文提及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另一个就是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的银湖湾滨海新区。如今,银湖湾滨海新区正抢抓机遇,鼓励“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实现融合互动发展。
江门未来在珠江口扮演怎样的角色,2024年将给出响亮的回答。
元素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广东是改革开放春风最早吹到的地方,改革、开放、创新是广东的“三大动力”。
报告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在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方面,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扩大对外友好交流”。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都,遍布全球的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情怀赤忱、经济实力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商业人脉广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华侨新生代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
△江门市高水平举办2023年华侨华人 大会。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摄
近三年,江门坚持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例如,企业信用跨境评级互认、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等2个案例入选首批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管理的仲裁案件标的额超过47亿元,是改革合作前2022年的近8倍。
△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效能持续优化,港澳企业和居民不出关即可办理5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
随着改革的深入,江门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海外华侨华人归国返江投资兴业的意向和信心明显增强。
2023年2月,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举行,江门共向组委会汇总上报侨商投资、贸易项目106个。3月底,“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启动仪式及广东投资营商环境专场推介会举办,江门促成签约项目计划投资额56.33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金额38.46亿元,排全省第三。5月,2023华侨华人 大会在江门举行,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海内外侨胞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侨”这篇文章,江门今年还要越写越厚实、越写越精彩。
元素七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再造“海上新广东”,报告也有新要求。在加快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方面,报告提出“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提升海洋生态品质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在深圳、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建立智能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海工装备测试中心。
为此,江门提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以海工装备制造为抓手,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点,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江门提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图为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承建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
江门台山镇海湾红树林片区是 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原生红树林,其面积达682.41公顷。这里正在建设成为省内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
△近年来,江门市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沿海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图为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江门日报记者 陈方欢 摄
在蓝绿山海间,江门计划以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规划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在保护修复镇海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公园将加强交通、科研监测、科普观光、旅游接待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相结合,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力乡村振兴。
机遇处处,机会无限。在2024年,这些看点将会变成江门的机遇点,引领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