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江门馆中,各式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 郭永乐 摄
游客们聚集在新会陈皮展台前,品尝着刚泡好的热茶;现场的舞台演出区,表演着精彩的粤剧、咏春拳;背着书包的小朋友,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端庄典雅的东艺宫灯;新会葵艺传承人赵琼花,正在葵织扇面上用“铁笔”烙着“大展宏‘兔’”,寓意兔年吉祥……
在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1月2日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代表江门参展的31家企业大放异彩,精彩展示出侨乡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情、侨乡文化企业的开放姿态、侨乡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侨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谋求新动能。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绽放魅力
一年一度的文博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更是检阅台,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独特风景”。
本届文博会,江门馆展位面积203.5平方米。展馆设置多个独立展区,设计以“中国侨都 诗邑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为主题,采用文化产品实物展示、图片、视频、智能互动等形式,集中展示原汁原味的江门独特侨乡文化。
进入江门展馆,便能看见一盏雍容华贵、光彩夺目的东艺宫灯。精雕细琢的框架彰显着辉煌的中华传统韵味,灯窗上绘着的山水与建筑反映着侨乡文化习俗。这项传承了700余年的传统技艺充满了中国元素,深受海外市场喜爱,却也曾一度陷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生存困境。近年来,在东艺宫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仰东的努力下,东艺宫灯知名度逐渐提升。
如今,东艺宫灯传统技艺紧跟时代,为了更好地走向产业化,与我市大专院校的工业设计及文旅专业合作,制作与侨乡特色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与侨乡旅游景区合作,开展非遗文旅体验教育活动。“开发文旅产品是我们2023年的工作重点,另外与粤港澳、海外青年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也将恢复开展。”李仰东说。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门坚持构建“文化+”融合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数字化战略,开展侨都文化产业重塑行动,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江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文化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大幅增加,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文化领域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整体智治体系建设得到优化,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地方产业经济比重不断加大。
本届文博会现场,创新发展的侨乡文化产业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精神食粮,琳琅满目的文化精品正向人们讲述新的侨乡故事。
讲好侨乡故事 彰显文化自信
印着镇濠泥鸡的红包、包装各异的罗氏柑普茶、新宝堂研发的陈皮白茶和陈皮酵素、台山特产冬瓜饼、来自碉楼之乡的开平优品……文博会江门馆中,各式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看花了眼。
只有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培育上不断奋斗,才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多年来,江门文化产业从业者们一直为此而努力,他们用精心打造的产品向全省、全国、全世界讲述侨乡故事、展示侨乡美好形象,彰显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新会区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展示摊位上,柑类茶、陈皮茶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参加展会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式和渠道,可以让更多消费者认识我们的产品。此次文博会让我们增加了一批新粉丝,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相关负责人说。
虾须帘控紫铜钩、凤髓茶闲碧玉瓯、龙涎香冷泥金兽……文博会上,潮连铜虾在展台上栩栩如生。历经60余年的技艺沉淀,用铜片、铜丝还有铁钳、镊子等工具制作的铜虾工艺品,像是从齐白石的画中游出来的一样,逼真且精致。“大家都夸我们的铜虾很有特色,毕竟我们是手工做出来的,工艺也做得好。”第三次参加文博会的潮连铜虾负责人说道,“参加文博会是最好的推广方式”。
“中国侨都 诗邑江门”展板下,是正在表演咏春拳的师傅们。2007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鹤山咏春拳,成了文博会表演台上的精彩节目,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本届文博会现场设置了表演台,活灵活现地展示江门侨乡文化的同时,也以精彩绝伦的表演让游客大开眼界,成为展览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侨都江门借全域旅游建设做好新时代“侨”文章,以文化强市持续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如火如荼。“通过此次文博会,我们将文化、旅游和体育相结合,让更多海内外观众走进江门、了解江门,达到帮助文旅企业拓展业务、打响企业品牌及全方位展示江门文旅融合、非遗活化发展成果的成效。”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