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政协圭峰会城联络组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到圭峰山调研环山路沿线改造情况。
新会区政协大泽镇联络组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到创利来工业园区调研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情况。
“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近日,新会区政协召开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把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贯穿履职全过程。
政协新会区第十六届委员会2021年11月完成换届,设界别23个。其中,党派界别9个、团体界别4个、行业界别9个,以及特邀人士界别1个。
换届以来,新会区政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界别协商列入年度重点协商计划,常态化举办界别协商会议,定期组织走访界别群众。目前,全区建成委员工作室18家,基层协商驿站试点11个,实现界别群众社情民意快速响应。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通讯员 武有
加强党的领导
建立健全
联系界别群众新机制
围绕“强引领、促联系、聚合力”,新会区政协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完善党组成员联系民主党派、主席会议成员联系界别、机关干部联系委员及专委会和联络组的“三联制度”。根据专委会工作职责和各界别性质、特点,按照工作需要、专业相近、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新会区政协出台专委会联系界别工作制度,每个专委会对应联系3至5个界别,并在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组织领导和工作安排等方面给出明确指引。
“近年,我们对界别委员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支持和鼓励界别委员以界别名义在大会上发言、撰写提案、提交社情民意、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将界别协商情况向党委、政府报告,使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更主动、畅通、有效。”记者从新会区政协获悉,新会区政协建立常态化界别协商会议制度,在全体会议期间,召开界别小组会议、界别联组会议,围绕界别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闭会期间,召开界别协商座谈会、专题协商会,围绕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深度协商。
2023年,新会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领专委会组织经济界委员围绕数字化助推“制造业当家”等主题开展调研协商,形成《关于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等提案,提出“加快研究急需紧缺、特殊贡献人才评选办法”等多项建议,得到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具体工作措施;组织农业界委员围绕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调研协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考评机制”的建议被采纳,列入区“百千万工程”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推动各镇污水处理站点做好管网设备修缮。
今年,新会区政协引导专委会制定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清单,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情况列入年度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并由主席会议成员牵头,带领专委会、镇(街)联络组根据新会区政协2024年“三大履职计划”,分别组织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联系界别群众,深入推进“1+2+3·协商到基层”活动,在认识、制度、实践层面推动解决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联系谁、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的问题。
创新“党派+”履职
提升界别委员履职新实效
“党派+”是新会区政协近年着力打造的协商民主创新品牌。通过“党派+”,新会区政协引导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选准调查研究的切入点,持续提升协商的精度、深度和温度,一批高水平的协商成果顺利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
“民主党派及工商联推选出的委员,涵盖了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等界别,具有广泛的界别多样性和代表性。”新会区政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会区政协始终注重发挥民主党派贴近界别群众的特色优势,每年把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推动新时代多党合作更加规范有序、生动活泼。2023年,新会区政协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协“党派+”工作机制》,将全区7个民主党派作为“联合调研单位”列入年度协商计划和民主监督计划,邀请民主党派参加重大课题调研、协商议政和提案督办,形成“主席会议成员牵头办理、专委会领衔督办、民主党派参与、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生动局面,政协主席与民主党派专题协商,委员和界别群众联合调研成为常态。
“去年,我们组织专委会联合民主党派聚焦多个界别群众共同关心关注的江门站服务质量提升问题,多次组织委员和界别群众到现场调研,撰写社情民意《关于完善相关设施确保江门站长途汽车客运站搬迁后乘车便利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最终促成江门站长途汽车客运站增设港湾式停靠点,方便乘客快捷进出客运站场。”新会区政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围绕“推动制造业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界别协商课题,新会区政协结合区委“服务企业提质年”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发展十条”落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50多家,收集经济界委员意见建议40多条,全部转交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部分顺利转化为企业家委员约见区政府领导座谈会协商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党派+’助力我们激发潜能,推动提案立项出成果、建言献策见成效。”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联合罗坑镇政协联络组,以及市、区两级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以“党派+”模式开展文旅融合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专题调研,撰写的提案《关于突出“侨”“红”文化特色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被列入2023年新会区政协十大重点提案。“提案得到省、市总工会、新会区委区政府、区总工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区总工会更明确提出在2024年建设‘林锵云与广东工人运动史迹陈列馆’,以此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上述负责人表示。
打造“三级平台”
搭建服务界别群众新桥梁
委员工作室和基层协商驿站是新会区政协为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密切联系界别群众打造的创新履职平台。
2019年,新会区政协在全市率先成立政协委员工作室。2021年,新会区政协建成委员工作室18家,实现政协专委会、联络组委员工作室全覆盖,新会区成为全市率先实现区、镇两级委员工作室全覆盖的县(区)。2023年,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协商驿站活力,打通服务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新会区政协出台《“1+2+3·协商到基层”工作方案》,按照“样板先行、示范引导、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方式,在全区建成“基层协商驿站”试点11个,实现区(专委会)、镇(联络组)、村(基层协商驿站)三级联动。
“目前,区、镇、村三级协商平台已经建成,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如何完善三级协商平台在联系界别群众、服务界别群众中的功能和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界别群众。”新会区政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三级协商平台是为了延伸政协工作触角,充分发挥“连心桥”作用。接下来,新会区政协将以界别群众为核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认真落实“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委员工作室和基层协商驿站等真正成为委员发挥专业优势、联系界别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扩大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据悉,为充分发挥三级协商平台作用,新会区政协将每月16日固定为“委员履职日”,围绕委员的专业特长和所在领域,结合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由专委会和镇(街)联络组带领委员主动融入镇、村、社区,深入界别群众。目前,已先后就城市品质提升、小城镇扩容提质、科技创新及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调研、协商。其中,备受群众关注的重点提案《关于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通过政协委员久久为功、持续多年的不断跟踪督办,最终撬动一项投入20多亿元、受惠群众40多万人的民生大工程,助力新会区建成全域性城乡供水管网环状供水系统,历史性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加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党中央对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重要要求,也是人民政协广泛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新会区政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会区政协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优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结合打造专委会“一委一品”,定期组织委员深入基层一线,详细了解界别群众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将界别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反映给党委、政府,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使界别群众感到“委员真联系、联系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