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会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全会报告求真务实、目标清晰,为接下来新会区在新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奋力当好江门“首善之区”和高质量发展标杆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会报告指出了哪些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十大关键词带你划重点。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关键词一:新起点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新会的GDP只有3.2亿元,1986年首次超过10亿元,2001年达到100亿元。如今,站在新起点上,新会经济迈入全面提质发展的新阶段。全会报告提出,要认清找准再出发的新坐标。
全会报告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用好辩证法,从“四个关系”中找准新会的着力点、突破口。正确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全力推动稳中向好;正确把握好“破”和“立”的关系,全力推动“提旧立新”;正确把握好“质”和“量”的关系,全力推动“量质齐升”;正确把握好“短板”和“长板”的关系,全力推动实力跃升。
关键词二:新时代的“硬道理”
全会报告提出,要应时代之变,抢发展先机,高站位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今年,新会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水平建设“一园三中心”,努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高质量发展新会标杆。
关键词三:大桥经济
桥,意味着联通、融合与跨越。
2024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线贯通,新会将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新会崛起面临的重大交通瓶颈得以突破,区位优势将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同时,新会面临的区域竞争也必将“白热化”,亟需牢牢把握“大桥经济”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抢抓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江经济合作区、粤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等重要发展时机,明确前进方向,厘清发展思路,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同时,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湾区”,持续推进珠肇高铁、深江铁路江门段建设,提升江门站珠江西岸第一大轨道交通枢纽地位。大力推进港口码头建设,全面激活新会港,争取将崖门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四: 建设“桥头堡”
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牵引改革开放的“发动机”。
全会报告提出,要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相结合,在打造江门推进 建设“桥头堡”上实现新突破。要围绕战略定位谋发展。锚定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高站位谋划推进港澳融合、深江合作。要优化构建畅连湾区的交通网络,全面提速提质银湖湾滨海新区规划建设。深入落实《 发展规划纲要》,统筹管理银湖湾滨海新区“一心三园”340平方公里。紧抓核心区产城融合,力促澳门国际健康港、爱能森等项目动工,推动产业空间及配套建设,建成市政道路5条,支持华立学院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科技园,实现核心区“面”“里”升级焕新,加快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紧抓“三园”项目落地。高水平建设深江合作“主平台”。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主阵地”,推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落地,力争全年引进深圳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此外,全力打造对接港澳“桥头堡”。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加快港邑双碳创新创业社区建设。大力推动两地在科创、教育、文旅、康养、中医药等领域融合发展。落实港澳居民免试换领内地驾驶证,优化港澳车辆停车便利化措施,促进“港车北上”“澳车北上”。
关键词五: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全会报告提出,要坚定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
从经济发展入手深改革。深入推进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加快编制四个发展区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做实做细“六个一体化”。深化镇街财政管理改革,试行财政资金“补改投”改革,加快打造试点项目。
从教育人才领域入手深改革。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提升乡镇学校师资水平。
从营商环境入手深改革。持续深化服务企业提质活动,优化项目招商、落地、建设、投产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力争“交地即动工”等改革经验申报省试点,以“新会速度”领跑珠三角。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成果,推进低效用地整治三年攻坚,建立用地批后监管履约机制,全面消除存量闲置土地。
从企业治理入手深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新控集团打造成为综合型管理平台,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民生保障、闲置盘活等项目。
深化国有文旅企业混改,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景区资本化运作。从组织机构入手深改革。组织实施新一轮机构改革,确保在7月底前基本完成。
关键词六: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是发展“平台”建设的关键一环,新会区通过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提升产业承载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速提质。
全会报告提出,要全力打造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聚焦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建设,优化园区发展布局。以北部新会智造产业园、中部珠西科技新城、南部银湖湾滨海新区为战略支点,举全区之力打造三个万亩承载、千亿体量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同时,持续深化“指挥部+联合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模式,实施园区资金运营封闭管理。积极申报国家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省产业转移园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园申报工作。抢抓深中通道全线通车的重要机遇,全力加快各园区产业载体空间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
关键词七:构建“2+2+N”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路径,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全会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2+2+N”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支持中车、中集等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全省船舶制造和海工装备制造重要基地。全面推进绿色建材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美达锦纶项目建设。
二是巩固提升“现代轻工纺织”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力争申报国家试点。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抓,大力推动特色食品及饮料产业向绿色有机、智能制造、品牌连锁转型。持续推动纺织、红木家具、小冈香、陈皮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100家企业新上规。
三是大力培育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若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能源动力电池千亿产业链,争取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今年产值超50亿元。加快普乐等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链补齐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元器件、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践行“工业项目为王”理念,工业投资占固投比例保持50%左右。
四是加快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力促华津、亚太森博等企业集团今年产值超百亿元,芳源、维达等企业集团产值超50亿元。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增加50家以上。
关键词八: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全会报告提出,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江门双碳实验室创建省级实验室,并纳入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加快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用好“科创十条”,深化全过程创新链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聚力构建高效能创新生态。加快创建省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公共实验室平台和产业科研核心区。注重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鼓励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新突破,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关键词九:强区强镇富民兴村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全会报告提出,要努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高质量发展新会标杆,坚持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两手抓,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上实现新突破。新会区将“百千万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的内涵实质,聚焦实施强镇富民兴村“十大行动”“五个一百”共建行动,全面激活区、镇、村三级潜力。
突出“重点”抓统筹,加快推动典型示范建设。着力推进省级“1镇8村”和市级“3镇20村”的典型镇村培育工作,重点将崖门镇打造成为省级美丽圩镇典型镇。各镇(街)分别建成1个“百千万工程”示范带(片),重点打造1-2条典型村,加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突出“特色”抓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今年GDP超500亿元的镇(街)新增1个、超80亿元的新增2个。做大做强村级经济。2024年,力争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65个,所有行政村村组集体总收入均在100万元以上。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响“新会好物”品牌。
同时,要突出“和美”抓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镇村;突出“实效”抓服务,加快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突出“共建”抓落实,加快形成齐抓共促的新格局。
关键词十:民生服务提质年
全会报告提出,新会区委把今年定为“民生服务提质年”,就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
要持续夯实民生基础。2024年安排民生预算66.2亿元,深化落实十大民生实事,把“民生账单”变为群众的“幸福清单”。坚持就业优先,及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推动广软、华商等4所职业院校建设,打造服务湾区的国际职教城。推进“强师兴教”工程,年内设立“三名”工作室50个,力争周期性培养本土骨干校长(园长)、教师、班主任不少于500名。强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打造4个产城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中心健康城镇,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关爱“一老一小”,为不少于232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县区建设,打造省、市、区三级儿童友好系列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