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光村再添美丽河堤,不仅实现硬底化,还种上了花木,增设了护栏、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冬日时节,走进礼乐街道雄光村,目光所及皆是精致景象,村道干净整洁,沿途一个个“四小园”十分别致,或绿树掩映,或鲜花盛放。“现在村里可干净了,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一大早,村民梁伯就坐在村里的石凳上,与街坊闲话家常。
雄光村位于礼乐街道办事处附近,面积小,仅1.05平方公里。“以前我们村可以说是‘三无小村’,无特色文化、无典型村貌、无支柱产业。”说起几年前的雄光村,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柏森打趣地说。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雄光村朝着特色精品村方向发展,通过“小投入、微改造、大成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修筑田间村道,使其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三无小村”蝶变为组织建设牢固、联系群众紧密、长效治理到位的“精致特色村”。
乘“百千万工程”东风
臭水沟变身美丽河堤
沿着村道走到张围河冲岸边,雄光村总是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记者发现,河岸边除了一条硬底化道路,还种植了不少花木,增设了护栏、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
该河堤长约65米,宽约1.5—4.5米,是端午期间村民观看龙舟赛的好地方。“过去,这里杂草丛生,附近村民沿河岸搭建起一些临时构筑物,环境脏乱差,经常臭气熏天。”周柏森介绍,“2023年,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共投入49.6万元,对河岸进行集中整治,为村民提供了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由于该河段属于自然泥土河岸,场地狭窄且靠近村民房屋,施工难度较大。前期,村委会做了大量的工作,逐家逐户上门做通村民工作,得到了沿岸村民的同意和大力支持,最终顺利清拆河岸多年临时搭建的构筑物,为工程队进场施工提供了保障。
同时,在该工程项目图纸设计前,上级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到现场讨论验证可能存在的风险,街道农办主任李锦源组织街道、村委、施工方到乌纱村调研,借鉴河堤改造整治经验,制定了多套施工方案,优中选优,并对沿岸6间民房做房屋鉴定,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施工期间,村干部每天到现场配合施工方施工,协调水利部门控制河冲水位,现场解决难题并督促施工方做好安全施工,晚上下班后到现场检查安全防护措施。
“如今,河堤工程已完工,虽然建设规模不大,但改善了我们村的人居环境,有效预防了河流洪水造成的灾害,是一件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周柏森说。
对于这样的民生工程,村民梁伯竖起大拇指,他说:“现在,每当夜晚灯光亮起,河岸边显得更漂亮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到河岸边散步。”
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如今,雄光村的变化不光是一河两岸,还有田间村道。
在雄光村与跨龙村的交界处,有一条长约1000米、宽约3米的农田机耕路。同时,位于马弓洲围的农田机耕路,涉及雄光村、雄乡村、东仁村三条村的农田,是雄光村、雄乡村、东仁村农业生产耕作的必经之路。
每逢下雨天,这两处道路泥泞不堪,有些路段因比较狭窄使得农用车通行不畅。村集体常年用砖渣修路的效果也不理想,给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村民们一直都迫切希望整修这条田间路。
记者了解到,雄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以农用地、鱼塘和极少量的村办物业出租为主,村集体年收入仅100万元左右,是礼乐街道村集体收入比较薄弱的村之一。
2023年以来,雄光村将建设修缮田间道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田间道路拓宽改造工程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效益提升,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打通“快车道”。
“这些道路建成后,村民的农用车可以开到农田边上,出行和运输农产品都方便多了!”专职网格员李权晃介绍,田间村道实现硬底化后,一改以往雨天泥泞的状况,服务周围80余公顷的农田,方便周边290多户村民,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出行难题,同时也盘活了因交通不便导致的低效土地,把田间路打造为提高产业发展效益的“致富路”,使农业生产焕发新气象。
如今,经多方筹资,发动本村乡贤、能人捐款,雄光村先后修筑了7条水泥路,累计0.96公里,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底化,建成面积约127平方米的羽毛球场和11处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文体小场地,真正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让公共空间“美起来”,逐步使人居环境实现“一处美”到“一片美”,切实提升了农村精神风貌,有效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