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洪、台风、地震等灾害来临时,身边如果有“既敢救、又会救”的“应急第一响应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多了一重保障。日前,江海区组织举办“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先导班,来自辖区各街道、村(社区)的30名基层网格员作为首批“响应人”接受实操训练,实现应急产业到公益实践的转化落地。
作为江门市发展安全应急产业的核心区,江海区先行先试探索“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进一步巩固“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大格局。同时,不断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让江海成为“安全应急产业”投资的首选地。
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构建“应急第一响应人”城市网络体系
“应急第一响应人”是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前先到达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现场疏导、自救互救、信息收集上报等初期和就近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是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辅助力量。
区政府顾问赵保军介绍,在事件现场,第一时间的有效响应对保护群众的生命健康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江海区开办“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先导班,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急救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构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的“应急第一响应人”城市网络体系。
记者了解到,“应急第一响应人”依循社会治理思路,培养一批人员系统掌握防灾减灾、应急避难与现场疏散、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上报等知识。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就可以积极开展现场疏导、自救互救、信息收集上报等先期处置工作,全力守护城市安全和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次先导班聚焦实战导向,强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理念和应用场景,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员应急救援基础能力。最终,江海区将根据人口比例,培养不少于1%区域人口的‘应急第一响应人’。”赵保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江海区还搭建了“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基地,为其配套专业单兵装备,编撰统一教材,依托国家应急服务团队,帮助响应人练“救”真本领。此外,通过专业考核认证,队员们还将获得应急救援员证书,提升含金量。下一步,江海区将持续推进“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业务在全市乃至全省和全国的业务布局,打响江海的“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品牌。
打响安全应急产业“江海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不同地区或城市会被打上“标签”。这个“标签”就是所谓的“场景”。根据相关文献解释:从技术视角看,场景是推动创新应用的新孵化平台;从企业视角看,场景是寻求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试验空间;从产业视角看,场景是推动产业爆发的新生态载体。
“场景营城”正是把“安全应急”这一“标签”与江海区更深一步的融合。“作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江海区不仅要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更要将产业应用落地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赵保军表示,要将江海区作为安全应急产业应用的一个“缩影”,向全国展示其安全应急产品的实效,打响安全应急产业“江海品牌”,“最成功的成果就是,人们一提到安全应急产业就想到江海区,真正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首选地、试验田”。
今年以来,江门市在安全应急产业方面频频发力,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正聚力“五维一体”,全力推进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和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平急两用设施建设规划及城市安全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简称“两创三规”),将有效促进江海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竞逐即将到来的万亿市场。
赵保军认为,“场景力”构建的重点不仅是城市氛围的营造,更重要的则是产业规划、城市定位和文化内核。这些多项因素叠加后,能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的吸引力。
“企业发展遇上了好时机,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让我感受到行业的‘春天’来了。”广东东君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广说。该公司是智能应急疏散照明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深耕安全应急产业领域多年。今年8月,该企业的增资扩产项目——东君智能应急疏散系统总部基地在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园区正式破土动工。林广告诉记者,看到政府对安全应急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让他对产业前期、企业未来都有了坚定的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特种车行业龙头企业——迪马股份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十分看好江海区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并计划投资50亿元在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华南总部基地、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应急装备产业配套园区。
“场景”让城市更有“生命力”。安全应急“江海品牌”的打造,也会让江海成为“安全应急产业”投资的首选地。未来,这里将通过发布城市场景机会清单,实现应用场景供给与政府、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释放更多发展机会,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全面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