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江门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承办:江门市广播电视台
第797期:江门市人才工作局

点击播放:第797期民生热线音频


QQ图片20220506110945.jpg

  直播时间:2022年5月6日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新闻综合频率

  上线单位:江门市工作人才局

  访谈嘉宾:江门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邓晓燕

  江门市人才工作局综合科科长严允

  江门市人才工作局人才二科科长岑威

  江门市人才工作局人才一科科长刘艳冰

节目主持:邝杰岚

  ——————————主要内容—————————

  主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等重要会议,提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使我们更加明确江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请围绕“人才倍增”工程,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市人才工作局如何部署开展新阶段的工作并抓好落实?

  邓晓燕:当前,江门正处于追赶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可以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接下来,市人才工作局将发挥全市人才工作统筹抓总作用,扎实推进相关的工作:

  (一)是高质量推进人才自主培养。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强师工程”,着力推动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三支队伍专业发展;培养一批紧缺专科医疗人才,推进医疗卫生人才协调发展;强化本土专家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成千上万的产业工程师和侨都工匠。

  (二)是突出精准引才。组织谋划好国家、省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申报工作,制定打好“院士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绘制江门产业人才供给地图,深化人才供给基地建设,加强与深圳人才集团全方位合作,多措并举招揽急需紧缺人才。

  (三)是优化政策用才。对已出台的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编制发布江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的十条措施》,加快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支持我市重点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称自主评价,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强化服务留才。高规格举办侨都国际人才节,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机制,推广建设江门(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提升“人才绿卡”服务能级,以一流服务打造一流人才生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主持:市民对你们计划或正在推进的以上工作有何看法呢?我们听听六年前来到江门工作的袁博士是怎么说的。

  【袁博士录音】

  袁博士:人才服务“一对一”对留住人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才的引用要有的放矢,就是说我们江门缺什么人才要清楚,要跟江门的产业布局、中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能够匹配。

  刘艳冰: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已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制度,会一对一联系我市人才,对他们在江门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去年,相关部门在编制江门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目录,目前已发布了第一期。接下来,会根据江门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人才引进,使经济和产业发展更紧密结合。

  主持:刚才您提到“我市要高规格举办侨都国际人才节”,袁博士有什么建议呢?

  【袁博士录音】

  袁博士:1、人才节的信息不仅要在国内发布,也要让国外的人获知;2、要提供江门对应的企业等单位的岗位需求要公布;3、鼓励人才带着资金项目来。我来到江门工作已经有6年时间,也经常把在江门的工作情况跟同行分享,希望他们以后有机会也来江门发展、贡献力量。

  岑威:我们举办侨都国际人才节目的是为了营造江门爱才惜才的氛围。我们十分重视这次的宣传工作,去年通过境内外40多家媒体向全球进行新闻发布,其关注点击率达100万人次,今年也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吸引更多人才到江门发展。

  举办国际人才节,目标是为了人才与产业行业相匹配。我们计划在这次人才节举办产业人才对接会,除了发布岗位需求,也收集人才信息,为他们提供见面机会。一直以来,我们与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也建立了10所以上人才供给基地,近期也在一些相关平台加强和人才联系,如:建立双碳实验室,江海区两中心一基地,都是我市重要的引才平台,如有人才来江门发展,他能迅速找到创业发展的平台。

  主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到2025年要引进10个以上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100个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1000名急需紧缺的博士人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00万的目标。下来,江门将如何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邓晓燕:为了完成好“十四五”时期“十百千百万”的人才工作量化目标。我们一方面,着眼长远,对人才工作进行前瞻性、整体性谋划,在全省率先草拟了《“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在传统的六支人才队伍基础上,根据人才工作最新要求,结合江门发展实际,提出建设十三支人才队伍,增加了华侨华人人才、科技人才、产业工程师、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等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工作清单,明确每一支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每年的新增数量和重点工作,以及到2025年的总量目标,一步一个脚、一年一个台阶,切实将“任务书”转化为“施工图”。例如,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每年要新增大概2万人,到2025年底要达到57.71万人。

  另外,我们还将持续在教育、科技、园区、产业等方面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从人才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服务管理、工作市场化、工作品牌塑造等方面营造人才良好发展生态,为实现“十百千百万”的总体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主持:近期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上,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的十条措施》,让人看到了江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十条措施”的主要内容?

  严允:人才“十条措施”是我市立足当前,推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工作抓手,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部署:

  (一)是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强基”计划。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年”,大力推进“新强师工程”,建立江门教育人才库。推进医疗卫生人才协调发展,加大专项公开招聘、全科医生培训和定向培养医学生力度。实施乡村工匠侨都技艺传承计划,积极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凝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统筹推进社工人才、法治人才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实施产业人才“锻造”计划。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力,实施侨乡企业家国际化行动。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发布紧缺工程师人才目录和工程师地图。在产业园区推行“园区技校”项目,发挥企业培育主体作用,推动“双元制”现代学徒和企业新型学徒培训。支持江门市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培养更多产业急需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三)是实施科技人才“提质”计划。支持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江门市新设立研究院,瞄准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精准发力。大力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引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博士博士后人才。

  (四)是实施华侨华人人才“汇聚”计划。深化江港澳人才合作,实施港澳青年就业创业计划和港澳籍高校毕业生引留行动,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鼓励留学归国人员来江创新创业,支持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国际人才,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主持: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人才倍增”工程,通过我市的一次人才引进活动来到江门的一位专才有这样的看法。

  【龚先生录音】

  龚先生:我是通过百名博硕项目引进的,在江门工作生活挺好的,市人才工作局尽量按照文件满足我们的要求。人才培养方面不足之处是有单位的分管领导来指导我们,但有些导师是来自其他单位的,对我们的指导不是很精准。人岗不合一的情况也有的,会影响最终的考核,我们做了不少工作自己所做的工作原来的单位不知道。另外,我觉得技术人才的引入也要加大。

  岑威:自2017年起,江门在全省率先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四年来,全市累计引进人才超过100人,目前在岗工作83人,其中博士44人,硕士39人,已有50人聘任为事业单位、国企科级干部或高级职称岗位,因此,我们培养的成果也得到了单位的认可。2021年10月,我市在原来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的基础上升级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也得到人才及社会的认可。自2021年11月2日起,通过高校定向发动、线上专题宣讲、新媒体精准投放等方式积极发动,100个招聘岗位共吸引包括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在内的1238名博士报名。在福利待遇、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都是我市对人才政策性照顾的对象,我们会协调市直部门、各市区资源做好服务、跟踪和培养工作。因为我市是制造业、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我市专门制定“十四五”人才发展的规划里,开辟了2支人才队伍,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锻造复合型产业工程师队伍。很多企业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研发能力较强的工程师,因为这跟生产一线是紧密结合的,因此,我们重点推进产业工程师的集聚工程,以重点产业为导向,精准培育青苗、精英和大师,助力我们产业发展。其次是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发展,通过侨都工匠、技能人才大师工作室以及工匠讲堂,调动各方面资源,把技能人才队伍做大做强,为我们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力量。

  ——————————中点报时———————————

  主持: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我市2020年创新推出镇(街)“人才强基工程”,目前“人才强基工程”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来如何深入推进“人才强基工程”?

  刘艳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是我们人才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的工作,因此在2020年6月,我市印发实施了《关于开展镇(街)“人才强基工程”的实施方案》,首批在各县(市、区)选取一个镇(街)作为工程试点。2021年6月,针对各镇(街)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验收答辩。经过一年的试点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不断优化完善。成立了由镇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召开人才工作推进会议,推动各试点镇(街)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及发展需求,出台了专项人才政策。

  (二)是在载体平台上夯基垒台。各试点镇(街)围绕载体平台建设均设立了人才工作服务站,同时配备了专职人才管家队伍,切实为人才办实事解难题。

  (三)是在引才渠道上多维拓展。各试点镇(街)积极打通招才引才渠道,通过共建合作平台、校企联动育才、开展研学交流等形式,激发本土创新创业活力,既培育了一批能在当地干事创业的人才队伍,也增进了外界对本地的深入认识。

  (四)是在爱才氛围上用心用情。各试点镇(街)领导积极开展联系对接人才工作,并通过举办非遗文化体验、专项培训、联谊交流等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对接学习平台,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接下来,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镇(街)“人才强基工程”,推动形成市、县、镇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产才城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机制保障。

  主持:引进、用好人才,需要多方联动、各出高招。我们的市民对此有何建议呢

  【市民录音】

  市民1建议多举办一些联谊活动,让人才有更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以情留人。

  岑威:我们希望人才把家安在幸福怡居的江门。之前一直有跟市妇联紧密合作,每年根据人才类别、需求举办多场相亲联谊活动。早几年,我们举办了千人相亲大会,人才们都积极参加,踊跃报名,有些也成功牵手。但今年受疫情影响,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活动,我们也把思想灌输到人才活动中,如:我市每月都会举办高层次人才活动,有目的性邀请一些单身男女参与聚会,希望为他们创造更多场合。下一步会根据工作形式的变化,计划会通过线上的形式去创建联谊相亲的机会,为人才留江创建更好的条件。

  市民2人才留用方面应多考虑本地人才,他们出生在江门本地,到外地读书后鼓励他们回来家乡工作、创业。

  刘艳冰:我们为激励本地到外地读书的人才,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而引进的博士除了生活补贴和各方补贴外,人才政策还支持住房和生活补贴,本地大学生也可享受这些待遇。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学生,都是一视同仁。我们定期会邀请在外一些江门本地学子回来家乡,在他们临近毕业时,会做一些政策宣传,岗位推荐等工作,鼓励并引导他们回来家乡发展。在教育、医疗、定向培养方面,凡在江门高考出去读书的,大学期间可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与我们相关部门签订协议,在读书期间会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返回家乡就业。接下来,我们会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的体系,加大对江门本地学子回家乡发展的就业创业提供支持的力度,做好供需岗位的服务工作。

  市民3应该多找一些211、985的本科高材生,不一定要硕士、博士的。

  刘艳冰:除博士外,对于硕士和本科也有住房和生活的补贴政策。硕士每月住房和生活补贴合计2000元/月,本科每月住房和生活补贴合计1000元/月,目前没有单独对211、985高校持特殊政策。接下来,在新一轮人才政策体系中会进行考虑,跟相关部门一同研究,把市民一些相关建议纳入政策调整范围内。

  【微信留言】

  林小姐:请问除了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不是我市引进的范围?

  刘艳冰:重点规划建设的“十三五”人才队伍包含了:产业工程师、技能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是我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方向。针对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体系范围内,也是单独为他们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企业竞争职称的,副高和正高是给予一次性补贴,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了侨都十大工匠,对于获奖人员,也会有相应补贴。对于人才的引进,我们更重视与江门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市民来电】

  吴生:我是五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想留在江门工作,想了解江门目前对硕士研究生有什么相关人才政策和人才补贴?

  刘艳冰:我们很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留在江门发展,针对硕士人才是有相应的人才补贴的,毕业2年内全日制的硕士毕业生,初次在江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每月给予生活和住房补贴共2000元,最长发放时间是2年。为了便于人才能及时查询我市人才政策,建议你可关注人才发布微信公众号,里面设有人才专栏,可供你查询详细相关申请流程、受理机构及联系方式。若你在查询中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向受理机构联系沟通。

  主持:做好人才服务是衡量一个城市人才工作“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我市推出的“人才绿卡”则是体现这一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市围绕提升“人才绿卡”服务能级这一目标将会有哪些举措?

  岑威:近年来,我市深入聚焦人才普遍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统筹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创新推出“人才绿卡”服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汇集了丰富的“人才绿卡”服务内容。目前“人才绿卡”可提供的服务事项共有29项,主要在子女入学、医疗卫生、安居保障、文化娱乐、生活便利、创新创业支持等六大方面,服务范围较广泛。

  (二)是构建了“线上+线下”便利化服务模式。依托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实现人才服务一网式办理。建设江门(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专区),加大人才驿站建设力度,构建人才服务窗口“1+7+N”模式,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加强了“人才绿卡”统筹力度。将人才评定、“人才绿卡”发放、人才服务整合起来,实现各县(市、区)服务项目统筹互通,凝聚各方人才服务资源。完善“人才绿卡”实施制度,为全市推进“人才绿卡”工作提供指引,持续做优做细人才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展“人才绿卡”使用场景,用心用情用力为持卡人提供“上管老、下管小”的优质服务。

  主持:节目接近尾声,有什么话想和留在江门发展的人才说呢?

  邓晓燕:江门是一个幸福怡居、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城市,相信通过上述讲解,大家也会了解到江门对于人才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也感受到江门的诚意。在此,欢迎各类人才到江门大展拳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侨都江门欢迎大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