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期间,2023侨都咖啡主题文化市集在五邑华侨广场举办,次次活动展示的非遗项目有我市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广海咸鱼制作技艺、镇濠泥鸡制作技艺、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外海生恭鲤鱼制作技艺、鹤山红茶制作技艺、恩平濑粉、恩平裹粽制作技艺、外海花生饼制作技艺、手冲姜撞奶制作技艺,不仅推动了我市文旅消费活力,也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民间世代传承数百年的传统药材炮制技艺,将当地特产新会柑经开皮、晒制、陈化等程序,精心制成“新会陈皮”,药食同源,有“百年陈皮,千年人参”“粤菜的灵魂”等美誉。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笔画顿挫、拙重,笔划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书法难有的“飞白”,别具一格。
“广海咸鱼”2021年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当地著名的特产,已经传承了600多年,享誉海外。广海咸鱼制作技艺传承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并结合人们口感与对健康绿色环保的追求,对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将咸鱼鱼干“梅香、咸香”的口感改为“淡口、鲜美”。
镇濠泥鸡制作技艺2017年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平水口镇联竹乡镇濠、茂竹两村制作泥鸡玩具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泥鸡外形古朴、价格便宜,深受人们的喜爱。
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2019年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源自清代宫廷,属于特种、稀有工艺。玉石花盆景,其特点是将各种玉料, 先分别制成花瓣、花叶的单个部件, 然后经过打孔、抛光、组装成花树形状。
“生恭鲤鱼”2021年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因为“鱼”与“余”谐音的关系,也寓意年年有余。
鹤山红茶制作技艺2022年列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鹤山的茶叶种植制作始于宋代。传说宋代有一男一女从福建来到古劳都的丽水石岩头山洞居住,他们带来茶种,种制青茶。至清代初期,大批客家人进入鹤山,延续种茶传统开始大规模种植,并根据地理条件改种制红茶。
恩平濑粉2019年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恩平人有在中秋节吃濑粉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汉朝。家家户户以圆圆的、细细长长的濑粉以及圆如明月的月饼及芋头、圆柚、甜圆糍、龙眼、果子、椰子、苹果、葡萄子等的圆形礼品来祭月、拜月、赏月,以此祈求家人及亲朋永远能团圆、团聚、长久健康平安。
恩平裹粽制作技艺2022年列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恩平龙角裹粽的裹扎十分讲究,必须使用“蓢古”(撸罟子)用编织技法将粽体紧紧裹住,以将“蓢古”特有的清热解毒、消炎润肺和护肝功效渗透到裹粽之中,裹扎的起手式必须双手捧着粽叶开始,以示虔诚和感恩。
外海花生饼制作技艺2021年列入江门市江海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生饼是江门外海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名小食之一,一直秉承传统制作方法,用精选的花生、优质的白砂糖精制而成。它入口松化、香甜适中、食后齿颊留香,也可作煎糯米薄饼馅料、汤圆馅料,也可搅碎用作捞鱼生,甘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是馈赠亲友、团圆喜庆的上佳食品。
手冲姜撞奶制作技艺2022年列入江门市蓬江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世居滘头建星村的赵氏家族以务农为业,常以当地产的果皮果蔗的蔗尾喂养水牛,并以水牛所产的牛奶食用。当地有将生姜放入食物调味佐食的习惯,且坊间流传生姜有驱寒、止咳、止呕的作用。手冲姜撞奶将奶倒入姜汁中,通过重力作用使之碰撞而充分接触,其味道效果更佳,形成了手冲姜撞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