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助力侨乡打造“三心”、打开“三门”的重要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三五”时期各项体育发展任务,根据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市体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全市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
一是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每年组织2-3项有特色的大型群众体育比赛和展示活动,各地做到周周有健身活动、月月有健身比赛。每年成功举办健走马拉松、农民运动会、千村居篮球赛、体育节系列活动和绿道健步、骑行等品牌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超过二百次,参与人数约250万人次。已建立和完善了6个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每年免费为群众体质监测近4000人。全市成立体育社会组织178个,已成立有体育组织的社区居委会达242个,建立镇街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79个,健身气功站点47个,晨晚练点712个,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13000人,达总人口数的万分之28.8,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超过45%,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达95%。
二是竞技体育基础逐步夯实。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进展,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所(2013-2015周期),市级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2所(2013-2015周期)。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各项目比赛,培养了一批体育后备人才,在省内外大赛中为我市赢得了荣誉。竞技体育水平开始逐步回升,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获10金、9银、22铜,总积分排名全省第10,我局获2010-2014周期突出贡献单位奖。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市运会,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十二五”期间,我市参加全省比赛获第一名70多个,参加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牌14枚,银牌3枚,铜牌7枚。目前全市有市级体育运动学校1所,市、区级体校4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900多名,有教练员72人,其中获高级职称者11人。
三是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据广东省2011年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统计,我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6.38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35%(全省1.02%)。按照省体彩中心的统一部署,推进广东省体育彩票三级管理改革,有效推进体育彩票销售工作,全市五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约14.98亿元,人年均体育彩票消费支出约为76.16元(14.98亿元/5年/户籍人口393.39万人=76.16元/人),共获得体育彩票公益金约1.09亿元,用于体育场馆建设及发展体育事业。先后承办了广东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中国排球联赛,全国女子足球联赛,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国际网联女子网球巡回赛、国际网联青少年巡回赛以及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全国击剑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江门市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实行市场运作,积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市民开展体育健身比赛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加大了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力度,到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各级学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已建成体育馆28座,田径场459个,游泳场、馆97个,镇街全民健身广场77个,全市90%的城市社区,100%的行政村设有全民健身活动点,配有相应便捷、实用的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体育健身设施。市属体育场馆和各市区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等10个单位被命名为“广东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示范单位”。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大多已建成或正在规划新建塑胶田径场。市内2所大专院校,拥有配套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全市共有具备开放条件的107所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已全部面向社会开放,10所学校被列为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示范单位。机关、企业、镇街、村组、社区健身设施不断增加和完善。全市体育面积已达到112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达2.49平方米,居广东省人均体育面积上游水平。
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仍然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仍然不足,全民健身覆盖人群还存在难点和盲点,市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网络还不够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普及程度不高,社会体育活动不够丰富、城乡开展不均衡,体育社团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体育人才队伍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市、县级体育管理干部、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竞技体育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业余训练基础仍较薄弱,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数量偏少,科学训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仍处在全省中下游,优秀后备人才少;资金投入不足,事关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是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水平低。全市现有体育场馆落后老化,难以满足现今省综合体育赛事要求。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虽有较快增长,但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五是体育产业总量规模小。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结构有待优化,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较小,与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相关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二、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体育局和市委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把握新时期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扣珠西战略的实施,对照“东提西进,同城共融”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围绕体育现代化目标,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依法行政,努力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各项体育工作全面进步,为我市打造“三门”、建设“三心”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健全,全民健身的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训练综合效益更加突出,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社团在社会体育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实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体育投入不断加大,场馆数量、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其中“江门市小型足球场建设布局规划(2016-2020年)”工程建设得到落实;各类体育竞赛更为活跃,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体育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体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群众体育。城乡一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形成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组织、健身活动、体质监测不断完善,100%以上城市街道、98%农村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俱乐部及健身站(点),每年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约900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6.8%以上,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达大于85%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81%以上。
──竞技体育。完善培养体系,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到2020年,全市体育系统青少年体育训练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面向全国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全市培养新增高级以上教练员5人以上;加强裁判员队伍培养,培养新增一级以上裁判员150人以上;全力办好第八届、第九届市运会,力争在第15届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第13届全运会、第31届奥运会、第18届亚运会上均有江门籍运动员参加并力争取得好成绩。
──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围绕温泉打造养生休闲基地。大力发展绿道体育和公园体育活动,形成自行车、慢跑、轮滑、乒乓球、羽毛球、足篮排球、划艇、独木舟、水上单车、钓鱼、航海、攀岩、蹦极等时尚休闲运动局面,初步形成适合各类人群及各种需求的绿道、公园体育活动体系。唱响绿道万人健步马拉松、自行车骑行、越野等活动品牌。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着力开发体育旅游市场,引进体育服务企业和用品销售企业,促进全市体育产业多样化发展,不断壮大体育彩票市场。到2020年全市实现年销售体育彩票4亿元,人年均体育彩票消费支出超过100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达0.75%,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
──体育设施。重点加快各类体育场馆建设,江门体育中心兴建竣工。推进各市区体育公园以及各有关重点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市体育运动学校综合训练楼等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形成既能满足市民全民健身需求,又能满足承办省运会和承接全国单项高水平体育比赛的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加强市区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落实“江门市小型足球场建设布局规划(2016-2020年)”工程建设,加强镇街公共游泳池规划建设,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场所并对外开放。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6万平方米,按户籍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2平方米。
──体育科教。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体育科技基础建设,提高体育科技在全民健身、国民体质、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完成元宝山体育公园内的江门市国民体质检测中心建设,办好“江门体育”门户网站,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体育行业人才,努力构筑江门体育人才高地。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训练和体育经营的事业单位中深入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创新用人机制,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体育社团。实现市、区体育总(协)会全覆盖,全市各类体育社团数量达110个以上,入会会员总数达4.7万人
──体育文化。侨乡传统体育和体育人文历史得到保护和传承,积极争创全国“武术之乡”、“中国网球特色城市”,重点打造蔡李佛、咏春拳、周家拳、太虚拳等武术文化品牌,传播正能量。体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观念深入人心,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以政策、制度、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将体育事业纳入市、区两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育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体育设施逐步推行直接提供、委托提供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性措施办法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加快体育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各级体育部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行业体协和单项运动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面向大众的社会体育活动。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扩大、提升企业独办和合办俱乐部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建立股份制俱乐部,群众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可逐步过渡为协会制管理,并加快协会实体化进程。争取多渠道投资,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氛围。
(二)以体育社会化为导向,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总体要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各项工作。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为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健全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大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和完善体育组织、全民健身站(点);树立“大健康”理念,体医结合,建立江门市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完善居民体质健康档案;重视老年人体育工作,普及残疾人体育活动;继续实施“五个一”文体惠民工程,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加强与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合作,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突出“三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确保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和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农村体育以镇街为重点,开展农民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努力形成一批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和基层体育健身团队,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三)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制定切合我市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健全完善层次分明、职责明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鼓励和指导市、区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重点发展适合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改革市体校办学体制,加大对市体校训练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落实训练经费,改善训练条件,努力把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夯实竞技体育基础,坚持走体教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研究制定《江门市足球试点城市2016-2018年改革规划》,发展足球特色学校,建立一批市级校园足球试点学校,争创广东省足球试点城市,办好各级足球联赛,推动足球普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加强三级训练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各级体校、体传校的教学、训练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的引进力度,制定体育优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完善业余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体校和学校运动队进行评估。对各级培养和输送体育优秀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狠抓赛风赛纪,净化赛场风气,不断完善和改革竞赛制度。
(四)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整体提高体育基础设施水平。
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区、镇街三级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投入计划。重点抓好“十三五”小型足球场地规划建设,抓好现有体育场馆的维护、改造,加快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江门体育中心建设。促进体育场馆资源大整合,实施集约化运营管理,进一步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各市、区整体推进,新建开平市体育中心、鹤山体育公园,改建一批体育设施。依法明确公共体育设施(含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标准和用地定额指标,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功能质量。政府有关部门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项目立项、土地征收、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优惠。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资模式,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奖励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全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公共体育场地、学校体育设施积极向市民开放。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对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和擅自拆除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依法严肃处理。
(五)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规模化发展。
大力培植和引进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企业,适度引导群众体育消费。重点扶持职业俱乐部发展(五人足球、散打),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珠超联赛和散打赛,办好每年的足球嘉年华。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南粤古驿道户外体育健身径建设,积极组织具有文化历史主题的跨行政区域户外体育赛事。大力繁荣体育彩票市场,依靠提高人的素质、依靠科技创新、依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转变体育彩票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体育彩票大发展。加强对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明确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主体行为。强化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发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结合江门实际情况,设计完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主动联合市统计局开展年度全市体育产业相关调查统计,摸清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鼓励创办体育产业基地,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引导力度,积极鼓励企业、个人投资体育产业,在土地征收、税费减免、财政扶持、资金融资以及其他方面给予优惠,把体育产业发展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的计划性、连续性,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规划的顺利落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行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竞赛运作、办学体制等各项改革,增强体育工作活力。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一支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推动体育系统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体育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主动、及时、准确地做好政务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