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晚霞的余晖逐渐消散
身边的集市又开始热闹起来
摊主出摊,游人出动
城市的“烟火气”便由此蔓延
2023食在五邑美食嘉年华——百镇巡展活动第一站来到蓬江区马拉松公园。陈敏锐 摄
近一两年,江门各式各样的集市不断涌现,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成为“摆摊大军”中的一员,在摆摊中体验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摆摊到底有何魅力?摊主们对未来又有何期许?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展示打炒米绝活
为乡村集市添人气
摊主:黄锦汉
摆摊时长:2年
“许多年没有见过打炒米了,还真是怀念!”“就是这个味道,小时候过节经常吃。”近年来,在蓬江区杜阮镇的一些乡村集市上,每当黄锦汉推着他的打炒米机出现,总能吸引众多乡亲、游客驻足围观。
黄锦汉经常会被集市邀请去摆摊助阵,为集市增添人气。
打炒米是广东传统小吃。以前每到过年前,都会有民间工艺人带着打炒米的工具进入街头小巷,给乡亲们打炒米。很多人都喜欢围在一旁看,特别是孩子们,现场十分热闹。因此,打炒米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美好的童年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打炒米越来越少见,只有少数老师傅依然在默默坚守。今年62岁的黄锦汉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早期在斗门农机厂当技术员时,用生铁制作了葫芦锅并带回家,给他们三兄弟作为谋生工具。他从十几岁就开始骑着自行车到新会罗坑、牛湾和双水打炒米。后来,他虽然有了其他工作,但每年过年前也会给乡亲们打炒米,到现在已经坚持了40多年。
近两年,已经退休的黄锦汉,在镇上的食品公司当保安,空闲时间就带着他的打炒米机到附近的集市摆摊。“现在村里流行搞集市,附近几条村都邀请我们过去摆摊,今年已经参加四五次了。”通过摆摊,黄锦汉收获了一批粉丝,平日他不摆摊时,客户通过微信就能下单,“很多人买来送人,寄到外省甚至外国去。”
有空的时候黄锦汉会带着打炒米机到附近的集市摆摊。
采访时,黄锦汉向记者展示了他打炒米的绝活。火红的炉灶上架着一个被已经熏成黑色的密封筒,只见黄锦汉熟练地摇动着炒米机的转盘,随着“嘭”的一声响起,密封筒内细小的米粒瞬间被打成又大又香又脆的炒米。整个过程仿若看了一场魔术表演。“这是以前人们为解决粮食问题想出的土办法,让谷物增大,吃起来就更饱腹了。”黄锦汉笑着说。
由于打炒米具有观赏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许多集市纷纷邀请黄锦汉去摆摊助阵,为集市增添人气。“没想到时至今日打炒米仍然受到大家的喜欢,这主要得益于集市这一平台的推广,唤醒了人们对于这种传统手艺的热爱。”如今,黄锦汉的儿子也加入了他的行列,一同到集市摆摊。他们希望能将这门传统手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一边摆摊一边旅游
在诗与远方中体验生活百态
摊主:度文
摆摊时长:10年
球岐旅徒创始人度文,开雪糕车摆摊已有10年,高峰期拥有8辆车,是名副其实的摆摊“老炮儿”。他见证了摆摊是如何在年轻人中兴起的。
摆摊前,度文一直帮家里打理生意。2012年,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开始思考:难道未来要一直按照父辈的安排生活吗?拥有“叛逆心”的度文希望能自己创业,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他在香港遇见了富豪雪糕车,看着车前排起的长龙,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将来我也要开着雪糕车一边旅游,一边摆摊,既自由又能赚到钱。”
从香港回来后,度文便着手准备。“你可能会觉得现在雪糕车很常见,但10年前在江门乃至整个广东都很少见,那时在百度搜索中甚至找不到‘雪糕车’这个词条。”度文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厂家生产专门的流动雪糕车,他买了一辆鸥翼门货车,一打开车门就能展示产品,然后自己再往车里安装雪糕机、发电机,就这样“拼凑”出一辆流动雪糕车。
度文和太太一起经营雪糕车。
2013年,度文开始尝试在江门及周边城市摆摊。由于雪糕车在当时比较少见,他的摊档十分受欢迎,他也由此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然而,对于度文来说,摆摊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摆摊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种独特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让度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摊经历,是2015年,他和太太首次走出广东摆摊。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他们正巧碰上了当地一年一度的斗牛大赛,来观看的有当地的村民,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现场摆摊时,度文遇到了一名侗族妇女,她用竹篮背着小孩,付款时从塑料袋里拿出了一张一张的1元、5角纸币,慢慢地数着。“每一张纸币都对折了4次,小小的一块。”度文哽咽地说:“这一幕对我的冲击挺大的,当地的村民收入不高,所以我们最后决定都不收钱,将雪糕免费送给当地小孩吃。”
斗牛大赛结束后,度文驾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却因为下暴雨而遇上了山路塌方,道路无法通行。为了安全起见,他只能折返到省道旁的小卖部落脚休息。原本打算在车里将就过一晚的度文,没想到店老板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休息,这让他十分感动。“店老板第二天还开了很久的车去市场买牛肉,做了牛肉汤接待我们。出门在外能遇到这样热心的人,真的让人感到很温暖。”度文感慨地说。
近年来,随着政策扶持和线下消费回暖,“集市经济”逐渐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摆摊大潮。“过去,广东地区的流动餐车比较少。如今整体氛围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江门,流动餐车的数量不仅明显增多,车尾厢、三轮车等不同形式的摊档也越来越多。”度文说。
2022年初,度文创立球岐旅徒,吸引了一批有调性的摊主加入,他们当中有画家、音乐人、摄影师、车手、宠物专家等。“对于年轻人来说,摆摊不仅仅是创业,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同类型的摊主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兴趣、手艺,在这里,消费者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体验新鲜事物,形成一个新的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交圈子,这也是当下集市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度文说。
传承父母辈手艺
“80后”在特色集市卖开平小吃
摊主:蒋丽娟
摆摊时长:1年多
“老板娘,你在北郊还有摊档吗?看着有点脸熟。”“对啊,是同一家。”11月1日晚,记者来到天沙河文化创意园集市,看到蒋丽娟的摊位前人头攒动,订单络绎不绝,还不时能遇见一些熟客。
蒋丽娟告诉记者,摆摊之前,她曾是一名餐饮连锁店的管理人员。对她来说,比起日复一日的打工生活,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更加自由,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于是去年她选择了“转行”,在蓬江区北郊一带摆摊,卖起了她的家乡传统小吃——豆腐角。
蒋丽娟在集市卖起她的家乡传统小吃——豆腐角。
提到为什么选择做豆腐角,蒋丽娟说道:“我的父母在开平经营了20多年的小吃店,也是卖豆腐角,因为从小帮忙,很熟悉整个制作过程,于是便选了这个品类,也算是传承了父母的手艺。”练摊1年多,每每看到家乡小吃受到客户的欢迎,她十分有满足感。
其实,这并非蒋丽娟首次创业。早在5年前,她就和朋友合伙在开平开了一家粥庄,但生意一直比较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闭,亏损了10多万元。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教训,蒋丽娟这次选择了从摆摊开始。“摆摊的试错成本较低,有的产品对设备、原料要求较低,几百元就可以开始开档营业。”蒋丽娟说。
蒋丽娟在集市的摊位。
今年8月,蒋丽娟又在天沙河文化创意园集市租了一个摊位,由她的先生负责经营。如今,他们拥有两个摊位,每天的营业额能够达到400元以上。“不下雨,每天坚持出摊的话,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在蒋丽娟看来,能够把小摊档经营得有声有色,摊位选址、布置和良好的口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现在的消费者更加理性,对产品的要求也更高,具有特色、创新和优质的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打动他们购买。”
创业一年多,蒋丽娟能感受到社会对流动摊贩的包容度和理解度越来越高。“政府给予了地摊经济很多的支持,如合理设置便民疏导点,引导流动摊档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规范经营。同时,各大商圈和景区也纷纷举办集市活动,为摊贩提供了更多的经营场所和机会。”蒋丽娟说。
不过,蒋丽娟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由有关部门、商家划定的集市点,由于缺乏市场基础导致人气不足,而一些由市场自发形成的集市,虽然有人气,却没有纳入管理范围。“希望政府在支持和引导地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地规划和设置集市点。”
问及今后的规划,蒋丽娟笑着说:“现在生意还不错,先做着吧,慢慢积累经验,如果能开一家实体店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