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环境控制措施 高压一次设备采取均压措施,通过选择配电架构高度、对地和相间距离,控制设备间连线离地面的最低高度。 工程投运后,将站内电器设备接地,地下设备接地网,以减少电磁场场强;变电站内金属构件,如吊夹、保护 环、保护角、垫片、接头螺栓、闸刀片等均应做到接触面光滑,尽量避免毛刺的出现;站内所有高压设 备、建筑物钢铁件接地良好,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件连接紧密,减少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 开展运营期电磁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切实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噪声控制措施 (一)设计阶段: ①主变压器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水平设备。 ②#3主变设置3座防火墙,防火墙高度 9m。 ③合理进行总平面规划布置,主变压器基础垫衬减振材料。 (二)施工阶段: ①使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从源头上进行噪声控制。 ②科学安排,合理组织施工,夜间不施工。 ③利用站区已建围墙的隔声作用,降低工程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运行阶段:工程投运后,加强站内主变压器等设备的运行管理,主要声源设备大修前后,对厂界排放噪声和周围声环境敏感目标进行监测。 三、废污水污染防治措施 (一)设计阶段:依托前期已建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二)施工阶段:变电站施工单位应先行修筑简易沉砂池,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站区原 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三)建成运行后,该项目依托前期已建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对站内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阶段: ①加强对施工现场和物料运输的管理,运输建筑垃圾、渣土、土方、砂石和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 ②车辆应当密闭运输,配备卫星定位装置,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对易起尘的临时堆土、运输过程中的土石方等应采用密闭式防尘布(网)进行苫盖,施工面集中且有条件的地方宜采取洒水降尘等有效措施。 ③对堆放时间较长的临时土堆、料堆、拆迁废物,要采取覆绿、覆盖、定期洒水抑尘剂等措施;对运输材料的车辆采取防水布覆盖、路面洒水、限制车速等措施限制交通扬尘。 ④施工现场禁止将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 本项目运行期间无废气产生,对周围环境空气不会造成影响。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阶段:为了减轻固体废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以下措施:工程施工前应作好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别堆放,并安排专人专车及时清运或定期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使工程建设产生的垃圾处于可控状态。此外,本工程变电站自从运行以来未发生油泄漏事故,因此本期需拆除的事故油池均视作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处置。 运行期间:站内值守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于垃圾桶后收集定期清运。变电站更换的废旧蓄电池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根据超高压基建部的意见,无损拆除的500kV高压站用变压器转为备用物资统一调度管理。同步拆除的 35kV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回收利用并登记,严格按照废旧设备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六、环境风险管理 (一)设计阶段。拆除原 500kV 交流主变事故油池,并在 500kV 继电器小室东侧新建主变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容积147m3,满足《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 50229-2019)相关规定。 (二)施工阶段。先完成原 500kV/35kV 站用变拆除及搬迁工作,再修筑本期新建事故油池以及拟建主变压器下方事故油坑及相关管道。建设现有交流主变事故油坑与新建事故油池之间的连接管道,确保拟建及现有主变压器事故油坑与新事故油池相连通,之后再拆除现有交流主变事故油池。 对于施工阶段主变压器油外泄的风险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管理、避免野蛮施工、不按操作规程施工等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并且通过新事故油池系统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可确保意外事故状态下泄漏的主变压器油导入事故油池,避免通过漫流或雨水排水系统进入外环境。 (三)运行阶段。①建设单位或运行单位应建立事故并失控状态下事故油外泄等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并加强对运行人员的培训,定期演练,确保事故并失控状态时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得以落实、风险防范设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能够发挥作用。 ②定期对事故油池进行检查和巡查,确保无渗漏、无溢流;加强对切换阀门的检查和维护,确保需要切换运行时阀门不会发生不能切换或发生漏油等事件发生。 ③对事故并失控状态下进入事故油池中的变压器油的可回收部分进行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废变压器油、油水混合物、油泥则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妥善处置,不得随意丢弃、焚烧或简单填埋,确保事故油及含油废水不会外泄或下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七、环境管理 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工程投运后,应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确保变电站厂界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处的电磁环境及噪声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