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国水利报》专栏“河长湖长谈治水”刊登了广东江门市委书记、市总河长陈岸明署名文章《以河湖长制工作助力绿美江门建设》。这是2023年开年以来,该专栏的开篇之作。
广东省江门市坚决扛起河湖管护的重大政治责任,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以河湖长制工作助力绿美江门建设,全力打造幸福河湖“江门样板”。
江门市河湖长制工作再次获推荐国务院督查激励;江门市连续四年在广东省河湖长制考核中获评“优秀”,202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蓬江区、江海区获得省万里碧道建设激励;恩平市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鹤山市、开平市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
坚持市级统筹
推动河湖长制走向“有能有效”
江门市始终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抓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河湖生态。
坚持示范带动。担任治理与管护任务最重的西江江门段市级河长后,我坚持每季度至少巡河一次,挂点督办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河湖治理难题,确保西江江门段全线保持Ⅱ类水质。
解决突出问题。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河长巡河履职根本落脚点,2022年,全市1225名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巡河22.1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超过2.5万个。
强化责任落实。江门市持续深化河湖跨界断面水质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两级河长述职和成员单位考评制度,151个市级河长制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97.9%,优良断面比例92.4%,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坚持系统治理
持续打好河湖整治攻坚战
坚持治污先行、安全为重、生态优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坚决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严密组织打击非法洗砂洗泥联合行动,查获疑似非法洗砂运砂船只7艘、涉嫌非法改装船只29艘。统筹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治理,新增通水运行工业污水处理厂1个,新建、扩建生活污水处理厂4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2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43%,全市完成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超2万亩;新建,改造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88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24%。
坚持全流域开展河湖生态治理。高质量整体推进万里碧道和西江潭江跨县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新会区“侨都锦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江海区乡村绿廊碧道获评省“最生态碧道”。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签发总河长令,深入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完成“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和碍洪问题整治12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6.1万多吨。累计完成864公里的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扎实开展9条河流健康评价工作,完成进度居全省前列。
坚持以水兴城
积极打造滨水经济活力带
立足水资源禀赋,发展“以水兴城”新业态。以水推动城市发展,构建生态滨水空间,打造集休闲娱乐、公共服务、产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经济活力带。西江江门段等水系沿岸活力全面迸发。
以水赋能乡村振兴。沿河湖发展田园互动、观赏采摘、农耕体验等特色农业,助推农民增收及乡村发展。开平市大塘面移民村利用紧靠水库优势,大力发展“捕鱼”特色乡村旅游。每年累计吸引游客30万人次。
以水助力产业振兴。以碧道建设串联小鸟天堂、古劳水乡、赤坎华侨古镇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凭借优质水资源,恩平市成功引入多家矿泉水、食品企业,高标准打造大湾区水资源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协同联动
加快形成水生态环境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着力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构建“流域+区域”协同机制。江门市与阳江市、云浮市签订合作共治协议,坚持“河湖长+林长”协作,形成流域治理、山水统筹工作合力。主动开展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同推进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助力保障港澳供水安全。
构建数智治水体系。扎实推动潭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全国先行先试示范点建设,构建智能融合的全域感知网络体系、多级联动的智能调度指挥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定期巡航等实现对河道立体化监管,及时发现、整治破坏河湖问题。
构建全民治水格局。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用“微网格”筑牢河湖管护“大屏障”。
河湖管护工作任重道远,江门市将统筹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优美水生态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