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踏花海夏赏荷,秋闻稻香白鹭飞。”
用这来形容开平市水库移民村大塘面村的景色再合适不过了。然而这远近闻名的美丽“网红村”昔日却是脏乱差的代表。
大塘面村的蝶变是我市水库移民特色村建设成效的缩影
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彭伟宗摄
2021年开始,我市着力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的水库移民特色村,选定开平市大塘面村、联新村、六圩村,台山市步新村,鹤山市鹤昌村,恩平市福岗村等6个村,建设首批美丽家园特色村。
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完善移民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实生产开发和经营项目扶持……通过开展美丽家园特色村建设,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移民人居环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整体提升,广大移民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而在这过程中,水库移民特色村建设的“江门经验”同样孕育而生。
“现代农业+旅游”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大塘面村坐落于开平市大沙镇,大沙镇是开平市唯一限制工业发展,也是畜禽养殖禁养区,而大塘面村人均耕地仅0.2亩,是大沙镇人均耕地最少的自然村之一。如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了水利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处大沙河水库边,生态环境优势能否成为大塘面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关键?”这一想法萦绕在大沙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冯韶旭心头。
2020年初,这一想法终于得到落地。
“在大沙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们引进了旅游公司团队对大塘面进行产业布局和生态社区营造,并成立村民市集合作社,培育生态产业,开发文创产品、自然教育课程、生态夜观、自然料理、民宿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业态。”冯韶旭表示,充分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移民历史文化积淀,大塘面村正积极打造成为集水库移民文化展示、农耕文化教育实践体验和乡村卫生整治示范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景点。
此外,各级移民主管部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移民资金为翘板,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民宿民居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成功打造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如今,大塘面村闻名遐迩,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依托“农旅”融合,实现了生活富裕。
“随着两山碧道、湖畔品茶室和环湖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而通过举办花田音乐节、丰收节、啤酒节等活动,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消费。”大塘面村民熊雪燕表示,村民们组建了村民集市,茶叶、花卉、青梅、有机蔬菜、水稻等特色产品均有着不错的销量。
联新村与大塘面村相邻,同样也将美丽乡村与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以打造景区的构想建设美丽家园,体现农耕文化、水库移民村文化,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同时联新村将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为村民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恩平市福岗村则依托“公路+”发展模式,结合当地温泉旅游资源,利用便利交通、公路驿站等,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旅游、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发展,促使以路强农、以路兴商,促进村民增收。
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开平市马岗镇红丰村委会六圩村是大沙河水库移民村,全村总人口388人,水田面积69亩,主要经济收入靠发包山头和竹园等。
“结合我们村实际,我认为发展辣木种植产业是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好方法。”2015年,原本在深圳经商的梁耀诚带着这样的想法回乡创业,在六圩村成立牛山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红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我们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冈镇辣木产业扶贫基地,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与农户合作,按照市场价收购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增加农户的收入。”梁耀诚说。后来,他又流转土地种植番薯,发展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乡村农耕体验、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梁耀诚的带领下,34户122人资金入股,每年可获10%的红利;流转的60多亩地,每亩每年可给农户增收700元;基地长期、短期雇用村民,每天工资90至100元不等;村民卖给公司的番薯,每亩可以卖到4000至6000元,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此外,在产业扶持方面,市水利局每年以人均600元直补资金和400元生产扶持资金,加大对茶叶、辣木茶、花卉、青梅、番薯、有机蔬菜、水稻等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促进移民增产增收;同时该村成立的辣木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自行种植辣木,在辣木种植、加工和餐饮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六圩村小组番薯特色,增加番薯采摘项目,促进形式多元化的互利发展。
生产经营扶持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在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湖畔沿线绘就了宜居、宜观、宜游的人水和谐乐园。
台山市步新村同样从该村丘陵山多、坑田多的实际出发,各级政府和移民主管部门加大对移民的帮扶力度,引进开平市玉林参皇养殖公司,通过产业帮扶、自筹资金等方式,帮助解决养殖场地,并安排技术指导员,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此外,村民们还积极发展种养业,水稻、蔬菜、粉葛、毛薯、玉米、甘蔗、花卉、水果等产品进一步增加了移民收入。
除了本地水库移民外,我市还接收安置2004名三峡工程移民,分布于全市24个镇27条村。鹤山市鹤昌村便是其中之一。“目前,鹤昌村小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文化室二层出租、扶贫经济楼出租及集体耕地出租等,年总收入约7万元/ 年。”村民王加林表示。此外,各级移民主管部门和镇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切合实际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年轻人进厂务工提供帮助,为村民发展种养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扶持,助力村民增产增收。
水库移民的生活环境一直是水利部门的情系所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全面落实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扎实推进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每年创建3-5个特色村,促进广大移民安居乐业,移民村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