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核定现有水库移民人口约5.3万人,分布于全市7个市(区)70个乡镇(街道)933条自然村。近年来,江门精准施策推进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全市累计投入9.3亿元,重点改造或重建移民村163条,惠及11933户,有效改善了移民群众饮水、灌溉、出行、文化活动、产业发展,移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至1.84万元,涌现出开平市大塘面村、鹤山市鹤凌村、台山市金珠村等一批美丽移民村。其中大塘面村先后荣获水库移民安居工程示范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开平市十大最美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并登上《南方》杂志、“学习强国”、广州日报、江门日报等媒体,成为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的典范。
一、树立“新思路”,全面探索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新路子
江门市将水库移民工作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确立“建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动”高质量治理思路,水库移民工作从“大水漫灌”低质量推动,转变为精准“滴灌”“喷灌”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叠加,有效整合水利、移民、农业等资金资源,加强水利、交通、环境、文旅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健全完善移民工作新机制,建立移民工作会议制度和镇领导联系村、党员干部联系移民户的联系工作制度,推动压实市、县、镇各级责任,及时掌握移民的困难问题和诉求,确保移民村稳定发展。
二、做好“硬文章”,完善美化移民安居环境
一是党建引领,补齐移民民生短板。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利用移民资金为各村建立起文化室等红色阵地,重点解决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排污改厕等问题;村党支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健全乡村治理工作机制,有力增强村民凝聚力。目前全市大部分移民村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道路硬底化、污水排放管网化、厕所无害化、环境绿化美化。二是探索“水库移民+”发展路径。以“移民村+乡村振兴”“移民村+产业”“移民村+乡村旅游”等形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美丽家园”。开平、台山等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种养业,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移民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既改善移民居住环境,又促进移民发展生产。三是示范推动构建美丽移民村。重点选择移民人数较多、有产业发展基础的一批移民村,整合资源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移民村亮点。其中,开平大沙镇大塘面美丽乡村示范片,充分利用比邻开平国家级湿地公园孔雀湖畔的优越生态环境资源和移民历史文化沉淀,引入旅游企业进行运营,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业,大塘面村已从原来偏远落后的小村落转变为村民的“安乐窝”,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成为大沙镇发展“农旅合一”旅游项目的主要平台。
三、念好“产业经”,扶持移民“家门口”创业增收
一是落实生产经营项目扶持。出台移民生产经营扶持项目管理办法,对积极开展生产经营的移民户所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补助,累计补助移民资金约1亿元,每年扶持约1.5万户移民开展生产经营项目,大大激发广大移民生产积极性;每年以人均600元直补资金和400元生产扶持资金标准,加大对移民村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开平大沙镇共有两家茶叶企业、四个茶叶品种荣获广东十大好春茶称号。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及农产品,如开平市大塘面村引导移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特色项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村集体收入近两年更是翻了一番达到10.5万元,实现移民增收创富;开平市红丰村成立辣木产业扶贫基地,通过资金入股、解决就业方式,带动周边移民群众34户122人资金入股,每年可获10%红利,参与种植的村民每天获工资90到100元不等。三是需求导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广泛收集市场需要和移民就业需求,引导移民参与人社部门组织的培训班,有效提升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如台山市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帮扶30多户三峡移民家庭养鸡,年产约105万只,每养殖户年净利润5-12万元;推荐移民参加培训后进入赤溪发电厂等大企业就业,联系鞋厂、编织厂、手机套袋厂等企业,向移民提供半成品材料在家加工,每人每日可拿到30至80元的报酬,让移民真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鹤山市古劳镇引导当地古劳酱油厂、雅图仕等知名企业优先招聘移民就业;共和镇协调头盔生产企业把配件加工点放到三峡移民村,利用文化室设立工作坊,让兼顾家庭的妇女和老人实现就近就业。
四、打好“管理牌”,落实落细移民项目资金
着力加强水库移民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简化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一是完善管理机制。根据省的项目管理办法,市、县两级制定出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移民项目审批管理的工作内容及程序。成立“加快水库移民资金使用工作专班”,建立月报通报制度,水利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抓落实,带队深入基层定期开展督导;建立月报通报制度,定期向属地政府分管领导及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通报进度,倒逼目标,有效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综合运用稽察复查、监测评估、绩效评价、审计调查、监督检查等方式,强化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督查督办,将资金使用绩效与年度资金分配挂钩,体现“奖勤罚懒”。在项目审核权下放县一级后,地级市引入第三方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推进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和资金支付。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管理。树立“项目等钱”观念,完善县级项目库工作机制,提前做好入库项目前期工作,一旦资金到位马上可以启动实施,大大加快资金的支出进度。如恩平市采取县级统筹集中建立项目库的形式,将拟实施的年度项目计划以项目库形式统筹“打包”报市政府审批,再由水利局批复下达、组织实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