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江门市江海区下沙公园、乡村绿廊碧道同日正式开放。这两片土地经过短短两年的更新、雕琢,完成蝶变,迎来“历史性时刻”。一处是三元闸围堤岸边的下沙片区——曾经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最大的水安全隐患黑点、“被遗忘的角落”;一处曾是会港大道以南的农地——空间布局无序、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生态质量退化。江海区以万里碧道建设为契机,打造靓丽的江海水生态名片。下沙公园成为一座供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城市客厅”;乡村绿廊碧道,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下沙棚户区变身美丽公园 解决百姓痛点堵点难点
上世纪60年代,江门河上的疍家人聚集而居,与水为伴的疍家文化落地生根,下沙“水上人家”形成。随着河岸上茅草房、铁皮棚无序聚集,下沙成了全市最大棚户区;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也让下沙成为城市最大的水安全隐患点,每逢雨季房屋受浸,群众苦不堪言;随着渔船、吊脚楼不断侵占河岸,此处成为城市河道最大堵点,恶劣的生活居住条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江海版“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老城区的重要抓手项目、20公里城央绿廊碧道的重要节点工程,下沙改造箭在弦上,势在必行。治愈“下沙之伤”,首先面临的便是住户的搬迁问题,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5.3公顷土地上挤住着200多户“水上人家”,300多间各色建筑物。
在江海区的深入谋划、全力推动下,2019年10月,征迁行动正式启动,2个月完成首期158户居民的意向协议签订及腾房工作。春节过后,稍作休整,二期征迁工作擂响战鼓,不到3个月,下沙征迁所涉及的5家企业、300多间民房征迁完毕,全程无“钉子户”,超常规的“江海速度”背后是超常规的耐心与决心。在下沙居民和江海区的共同努力下,破旧棚房一朝拆除,交通、河道堵点逐一打通,曾经的安全黑点已是满眼绿意。
在下沙公园的建设中,江海区别具匠心,保留独特疍家文化印记,体现亲水特色。设计者、建设者像对待自家房屋的装修一样,力求高质量、高规格、有人情味。作为城央绿廊碧道的重要节点工程,下沙公园承接城央绿廊碧道一脉相承的风格,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不间断、无障碍,串联起榕荫广场、咸水歌广场、观浪桥、下沙人行天桥、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公园功能区域。
公园留存着下沙记忆。咸水歌广场的三个船型树池内,古树默默伫立着,好似三条巨轮扬满风帆,朝江门河驶去。榕荫广场上,原华侨屋内,两颗在墙壁中绝处逢生的古树得以保留,为此项目团队特赴香港与原住民签协议,经加固改造,古墙换新颜,老树焕发活力。
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三元水闸“改头换面”,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结合小海河水生态整治,如今站在水闸处,沿岸美景尽收眼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
乡村绿廊碧道尽显江海特色风景
廊道美如画 幸福踏歌来
在江海区礼乐河畔,一条6.4公里长、红蓝相间的“彩带”将北头咀与会港大道之间的北头咀公园、龙舟公园、水杉湿地白鹭源、蒲葵水岸等特色景观串联在一起,这就是江海区乡村绿廊碧道,沿途绿荫筑廊、苗木成林,生态宜居、村美民富,尽显江海特色风景。作为城央绿廊碧道的“乡村版”、广东省万里碧道的一部分,乡村绿廊碧道将无缝对接20公里城央绿廊碧道,打造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以水为纽带,乡村绿廊碧道统筹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水景观和休闲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集休闲运动、田园野趣、龙舟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活力廊道,呈现出一幅碧水畅流、江河安澜、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画卷,成为城乡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礼乐河河滩地上陆续建起低矮厂房,由于缺少规划,配套不完善,污水直排,积年累月,厂房变成散乱污集散点,河道淤塞导致河床抬高,行洪不畅。2018年起,江海区河湖管理攻坚战正式打响,将河湖“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作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当时,礼乐河两侧布满违建厂房,且多数已超过10年历史。对此,江海区迅速制定区、街道两级“清四乱”及“五清”专项行动方案,按照党政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河长具体负责、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由区委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成立清违专责工作小组,全面重点加强对河道管理范围乱搭乱建乱堆的整治。区、街、村三级党员干部主动“点对点”“一对一”联系违建业主,利用节假日约谈协商,发动违建业主自行完成清拆。对部分顽固的“钉子户”,属地街道联合区住建、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通过一函(违建告知函)三书(限期改正通知书、处罚告知书、拆除决定书)两公开(公开违建对象、公开拆除效果),走足执法程序,形成强大执法威慑力,河岸边破旧的违建厂房、违规养殖场逐步被清理。礼乐河两岸累计清理行洪障碍物超1000立方米,清理违章建(构)筑物12万平方米,清拆违规养殖场面积37万平方米。
项目推进中,江海区对礼乐河道进行了统一堤防除险加固,并做好护坡护岸管理,使河道堤防的整体稳固性得到保障,此外结合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统筹考虑碧道网系统的建设、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等工作,在防洪治污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公园、绿色廊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乡村绿廊碧道还保留了原生态滩地及树木,最大程度上展现绿廊的“原汁原味”。水杉湿地白鹭原、蒲葵栈道均以礼乐特色植被为主题,其中礼乐水岸的落羽杉,树高林密,环境优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生态田园景观特征,令人过目不忘,龙舟公园则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乐龙舟文主题,展示龙舟文化、龙舟精神,倾力打造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绿色长廊。乡村绿廊碧道的配套公共设施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每公里配备一个驿站,方便游人停驻小憩,驿站处展示着绿廊的“前世今生”、建设过程,让游客了解绿廊故事,感受美丽变化;每500米、重要出入口引入共享单车。此外绿廊边建有多个亲水平台、景观跳台,方便游客近距离体验自然山水乐趣。
现在,不少市民,以及礼乐本地居民每天来碧道打卡,体验徜徉其间的美好,分享生态红利。一条碧道,万千梦想,它换来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还有绿色发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