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制定江门补短板强监管任务书,以改革为抓手,全力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推动水利工程保安全惠民生上新水平新台阶。近日,江门新会区被水利部评为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护模式,成为全国小型水库管护榜样。
一、纳入河长制考核,高位部署抓统筹。
市水利局高度重视小型水库管护工作,将水库管护和安全纳入市、区两级河长制考核,全力争创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新会区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将争创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列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新会区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明确改革基本原则、步骤、内容和总体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以清单管理推动改革进度。通过媒体引导、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干部群众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产权,小型水库“上户口”。
一是明确所有权。全区75宗小型水库均已完成了确权发证,划定了管理范围并埋设界桩。二是明确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小型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区政府担负管护领导责任,各有关镇政府(街道办)履行属地管护主体责任。
三、创新“四化”模式,推动管理提档升级。
一是多元化管理。实行“以大带小”,如东方红水库(中型)与古兜水电站的10宗小型水库组成梯级式水库群,利用中型水库技术力量支持、指导及检查其它10宗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实行“小小联合”,以镇(街)为单位,将辖区内水库明确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定期对水库的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及监督检查。实行“技术引领”,依托社会专业机构为水库管理提供专项技术管护,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数字化监测。实时监管水库数据。全区水库安装遥测终端机进行水雨情遥测和视频监控,实现了水库水情、雨情、视频等实时监测数据全覆盖。实时监管管理人员。利用智能巡查软件,实时了解管理人员巡查线路、巡查内容,结合水库运行管理数据实时掌握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电子化管理档案资料。将主要工程特征数据、制度管理信息、关键图纸、各类技术报告电子化存档共享,提升管理效率。落实水库智能化管理体系。全面规范管理行为,夯实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基础,提升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三是标准化建设。全区已完成49宗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切实提升了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水平,为确保水库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共投入资金734万元,分两年完成了68宗小型水库安全鉴定。严格按照水库安全鉴定结论实施除险加固工程,消除水库安全隐患,确保水库大坝运行良好。
四是常态化推动。结合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加强库区保洁和绿化,提升坝容坝貌。组织开展违章建筑、非法养殖清理整治行动,美化库区环境;深入开展大坝安全检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开展管理房修缮,实现管理房通水通电等,切实改善值班值守条件。
四、强化“三有”,长效管护保安全。
一是有队伍。足额配备水库管护人员,淘汰并补充一批年轻、文化水平较高、勤学肯干的管护人员。目前,每宗小(1)型水库均落实2名管养人员,每宗小(2)型水库均落实1名管养人员,全区水库共有水库管护人员102名,管护单位均与管护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定期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熟悉、作风过硬、担当负责的水库管护队伍。积极开展争当“河小青”助力河长制护河志愿行动,志愿者团队覆盖到区、镇、村,目前已上线注册义工2852名,不定期开展护河护库志愿活动,参与水库巡查保洁达1400多人次,不断提升群众爱水护水意识。
二是有投入。新会区、镇两级财政统筹并足额配备小型水库工程管养经费,按每人每年1.2万元补助水库管养人员工资,并落实水库的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大修及除险加固工程所需经费。近三年来,新会区财政持续加大对小型水库的投入,累计投入713万元用于水库管理人员经费,投入923万元用于水库日常维修养护和技术服务,投入4128万元用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三是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小型水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定运行操作规程、管理手册,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流程,规范工程巡视检查、安全监测、操作运用和维修养护等日常管理活动,强化日常工作的精细化、流程化,做到巡查到位、监测规范、记录标准、维护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