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的《人民调解》杂志(2024年第3期)刊发了开平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文章——《“碉楼四式”调解法 打造和美“枫”景线》。
近年来,开平市司法局围绕江门市全力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重要平台工作部署,擦亮“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等城市名片的目标定位,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以“法”护航江门市委“侨都赋能”工程、开平市委“聚侨引智”行动,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不断总结和运用涉侨调解纠纷案例经验,大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深度融合,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篇”和“文化篇”精神,探索出以“稳”“安”“和”“精”为核心的“碉楼四式”人民调解工作法,充分总结了侨乡开平碉楼建筑融贯中西、兼容并蓄的文化“软实力”在助推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开平丰富独特的侨资源、侨文化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展现了开平司法行政工作者学好用好“两个结合”最大法宝,夯实“司+侨”服务护侨益、暖侨心、聚侨力,奋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贡献的智慧和担当,为“百千万工程”实施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文如下:
“碉楼四式”调解法 打造和美“枫”景线
广东江门开平坐拥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现有碉楼1800余座。
碉楼是华侨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开平市司法局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侨务资源,探索出以“稳”“安”“和”“精”为核心的“碉楼四式”调解工作法,体现人民调解预防、调解、自治、共赢的实质内涵,以碉楼文化“软实力”推进了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式:“碉”其稳,以侨为桥,资源前置筑防线
开平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市司法局深入挖掘碉楼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人民调解工作的治理要义,二者皆有安全、周全之义。开平市司法局聚焦海内外华侨华人合法权益保障,将“碉楼”的防御功能延伸到涉侨纠纷防范化解领域,筑牢涉侨纠纷服务“侨”头堡。
一是创新一个专门平台。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涉侨涉旅古镇联调工作站,受理全市各类涉侨涉旅纠纷,由赤坎司法所、赤坎人民法庭、赤坎派出所三方联动为广大华侨华人和中外游客提供集成式一线涉侨涉旅法律服务。二是优选一支专门队伍。壮大涉侨调解力量,成立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调解能力的10人涉侨调解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服务力量密切与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将涉侨调解由被动受理变成多渠道知晓矛盾纠纷苗头并主动介入处理,以联侨优势提升涉侨纠纷的研判和化解能力。三是建强一站式服务之家。分批升级改造涉侨调解室,在硬件建设上突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和碉楼设计元素,在软件建设上规范和完善涉侨调解制度上墙,以全市15个镇(街)涉侨调解室全覆盖提升涉侨调解服务供给,实现服务阵地建在侨胞“家门口”。
第二式:“碉”其安,以调促治,多元共治化干戈
在赤坎华侨古镇,保留着600多座骑楼,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开平市司法局借鉴开放与兼容的碉楼文化,将百年骑楼的经久不衰与历久弥新的“枫桥经验”融会贯通,把骑楼连片成群的建筑特点延伸比喻为群防群治、众志成城的力量,通过各个领域、各方资源、各种方式助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推动“大调解”和“大平安”工作格局高度融合。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借力“粤平安”在线分级预警机制,通过村级信访驿站,实行“人民调解+外送服务”,扩大基层社会治理“半径”。积极推动“访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庭所共建”等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前移,加快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织密平安开平“互联网”。二是推动人民调解融入基层“微治理”。依托基层综治网格建成人民调解工作“基本单元”,由“调解员+网格员”通过“日常排查+重点排查”方式加大社情民意收集力度,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2023年以来,全市15个镇(街)司法所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664次,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1253宗,案件涉及金额9500多万元,全市未发生因调解不及时而导致纠纷激化情况,未发生一起 “民转刑”案件。三是推动“警调联动”实现“无缝衔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基层司法所与派出所在维护地方和谐稳定上实现风险共防、难题共破、责任共担,以人民调解资源弥补基层警力资源短板,实现公安机关出警快速反应和人民调解就地化解纠纷的优势互补。
2023年5月,开平市赤坎司法所、赤坎人民法庭、赤坎派出所通过联勤联动调解,成功化解一宗涉港租赁合同纠纷。该案法官、警察和人民调解员在庭审过程中仔细了解双方当事人诉求,迅速理清了该案的争议焦点是双方对于关某承租的厂房免除租赁所在月份的水电费是否在免除范围之内持有较大分歧。赤坎司法所调解员根据双方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当事人的说法,从法律法规层面指出当初双方仅约定了免除三个月的租金,水电费用属于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费用,应该按照“用者自担”的原则,不纳入约定免除金额范围之内。经过法官、警察和人民调解员现场反复与当事人沟通释法,最终促使关某同意支付有关费用,业主也同意对相关费用及案件受理费“打包”调解处理,调解双方当场签订了庭审调解笔录,该案得到和谐化解,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跑出了案结事了“加速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第三式:“碉”其和,以和为贵,互谅互让睦乡邻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在侨乡开平,赤坎镇关族与司徒氏两大宗族数百年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的宗族和谐合力铸造了赤坎华侨古镇成为近代商贸重镇。赤坎镇关氏大宗祠、濂川司徒公祠以及塘口镇秉文谢公祠、蚬冈镇黄氏宗祠等宗族祠堂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看得见的“乡愁”,承载着滋养家国情怀的“根与魂”。开平市司法局汲取碉楼文化的建筑匠人精神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祠堂智慧,着眼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和利用,延续祠堂的教育功能,广大人民调解员、村(社区)法律顾问在村头榕树旁、乡村祠堂里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血缘、人缘、地缘的亲情血脉、同气连枝化解当事人心结,创新性地将祠堂打造成为侨乡群众表达诉求的“议事堂”和“调解室”,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之力激发老祠堂重焕新活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塘口镇强亚村成立婶母调解队,以“自家人理自家事”的方式就地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第四式:“碉”其精,以法育人,普调双赢润民心
除了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碉楼骑楼、建造技艺精妙绝伦的祠堂和祖宅,开平市司法局在深厚的碉楼文化底蕴当中下足“人民调解+X”的“绣花功”,将华侨爱国精神以及开平灰雕、开平民歌等珍贵非遗“宝藏”的匠心精神融入到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人民调解+红色精神”。塘口镇谢创故居“中山楼”、百合镇周文雍故居、赤坎镇南楼等红色遗址以及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中国革命战争摄影创始人沙飞(司徒传)等革命先辈精神默默滋养着开平成为红色热土。开平市司法局用好侨乡红色资源,以人才“传承”弘扬碉楼文化,在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上突出“传承”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碉楼下的党课”开展青年调解员培训,实行基层司法行政业务“导师制”,安排调解经验丰富的党员司法所所长和扎根基层多年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调解业务导师,推动“老黄牛”发挥“传帮带”作用,倾囊相授基层工作技能,以党员先锋的司法为民作风带动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优秀法治人才,赓续侨乡革命先辈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红色精神。
“人民调解+非遗普法”。聚焦开平市高标准打造内外兼美的“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及全力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省“百千万工程”示范县的目标,开平市司法局以碉楼为阵地搭建法治文化小舞台,邀请开平民歌“卖鸡调”传承人演唱以《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内容的法治民歌,利用“送戏下乡+送法下乡”模式组织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现场为村民提供释法答疑服务。全市1331名“法律明白人”、80名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碉楼下的法治课堂”“榕树下的民法典课堂”等蕴含碉楼文化的普法课堂深入群众普及人民调解相关法律法规,583场次“法治进乡村”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乡村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