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司法厅和省人民调解协会联合举办的“广东省十佳人民调解创新经验”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市选送的《江门“碉楼五式”调解工作法,打造多元解纷“枫”景线》,从近百篇人民调解创新经验中脱颖而出,获评“广东省十佳人民调解创新经验奖”。
人民调解创新经验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高度契合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广东本土实践的良好风采,在调解工作领域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生动性和推广性。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珍惜这份荣誉,再接再厉,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通过持续加强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调解工作经验总结,探索更多具备“侨乡”韵味的调解创新经验,扩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法治广东贡献一份“侨乡”力量。
来,一起看看江门的“调解经”!
江门“碉楼五式”调解工作法
打造多元解纷“枫”景线
江门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超过530万,散落在侨乡大地上千座碉楼串珠成链,见证着一段历久弥新的华侨文明。碉楼,既具备了维护百姓安宁生活的防御功能,也是这座城市百姓代代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江门优化提升“侨都赋能”工程,把碉楼所蕴含的“稳”“和”“安”“精”“智”等文化内核融入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归纳总结出“碉楼五式”调解工作法,以碉楼文化“软实力”赋能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11月底,江门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2156次,调处矛盾纠纷7604件,涉及金额2.7亿元。
在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的当下,一道碉楼下的多元纠纷化解“枫”景线在侨都大地徐徐展开。
第一式:“碉”其稳,排查前置筑牢防线
碉楼源于明朝后期,主要功能是抵御匪患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弱信号的功能。
与碉楼文化一脉相承,江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下发《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后的综合分析评估机制》,资源前置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力促实现矛盾不上交。调解员、网格员等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利用巡访、巡查的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辖区的“弱信号”,化解辖区的不稳定因素。
(新会区司前镇榕树下了解社情民意)
今年6月,蓬江区白沙街道调解员在走访居民楼时发现,居民苏某与吴某因房屋漏水问题发生纠纷,各方就漏水原因和修复要求各执一词,交涉许久一直未能达成一致。社区调解员在现场对纠纷事实情况进行梳理,安抚双方情绪,经过耐心劝导,促使双方达成由吴某解决渗水问题的约定,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法治课堂在侨乡大地上“开班”,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浓厚氛围。
作为开平民歌“卖鸡调”传承人,张巨山退休之后很忙碌。最近,他为《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创作了一首开平民歌《文明条例齐遵守》,在侨村祠堂前演绎。他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唱条例,这样的宣传效果比读条例更接地气更有效果。”
(开平民歌传承人张巨山演唱法治民歌“卖鸡调”)
第二式:“碉”其和,多元合力春风化雨
碉楼吸收西方建筑艺术风格与岭南乡土建筑艺术精髓,多元文化在一栋建筑中彰显着和谐之美。
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建设下,江门借鉴开放与兼容的碉楼文化,发扬以民为本、春风化雨的和合精神,通过血缘、人缘、地缘的亲情血脉、同气连枝化解当事人心结,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之力激发出矛盾化解的新活力。
(江海区英南村榕树下议事厅)
在蓬江区白沙街道西园社区,“强哥”李国强是个无人不晓的红人。近年,江门推动建设个人品牌调解室,“强哥调解工作室”“保平调解工作室”“马发调解工作室”等21个调解室相继成立。他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优势,将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碉楼智慧薪火相传。
(蓬江区强哥调解室工作照)
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有“小小联合国”之称,在这个总人口5300多人的村子里,归侨、侨眷达到3000多人。为此,海宴司法所在五丰村设立村调解室,由司法所涉侨调解员一人负责统筹,五丰村4名归侨调解员和村居法律顾问共同参与。
善用乡贤力量,江门市司法局推动热心公益、群众基础好、知识水平高的乡贤纳入乡镇(街道)调解人才库,“全覆盖”推进侨胞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国文明村”鹤山五星村,谁家有矛盾就把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请来,把大家聚集在禾堂,敞开心扉把话说清楚,争取“矛盾纠纷不出禾堂”。在开平,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塘口镇强亚村成立婶姆调解队,以“自家人理自家事”的方式就地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第三式:“碉”其安,阵地下沉安定民心
百年碉楼经久不衰,守护着一代代侨乡人民的平安。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矛盾纠纷,江门把调解室开到了碉楼、古镇、侨村里,打通涉侨调解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
(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碉楼下的调解)
目前,江门已经成立63个县(镇)级涉侨调解室,先后参与约200宗涉侨纠纷化解,涉及金额近4000万元。
在恩平,君堂镇黎塘村在每户侨胞家庭的门口张贴“恩平市华侨华人法律服务中心便民联络牌”,让侨胞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法律服务。在台山,17个镇街实现涉侨纠纷调解室“全覆盖”,让村民少跑腿。
“我已经空转交租超过12个月了,无法再硬撑下去了!”“就算不想租了应该早点告诉我啊!而且水电费的账目那么混乱,怎么算?”今年春天,开平赤坎司法所接到了一宗涉港租赁合同纠纷。香港同胞王先生早年向李先生承租了一间厂房,最近萌生了退租的想法,但由于租金和水电费等问题,双方闹上了法庭。
当天下午,开平市赤坎司法所把双方约到了全省首个县级涉侨涉旅古镇联调工作站——赤坎华侨古镇联调工作室,对水电费单据逐一清点核算。1小时后,账算好了。经反复调解,双方达成和解,王先生说:“我终于可以安心回港休整,过后还要回来重振旗鼓!”
(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联调工作室)
在熟悉的碉楼风景中,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被巧妙化解。和谐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法治环境,让老百姓深深地爱上江门这片热土,乐于在侨乡大地上安居乐业。
第四式:“碉”其精,专业精准对症下药
碉楼建筑中西合璧、精美绝伦,蕴含着工人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江门下足“人民调解+X”的“绣花功夫”,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走向精细化。
落实到行动上,江门聚焦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工业园区、交通、劳动、医疗、退伍军人等重点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触角作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市共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103个,为基层调解组织注入了常备军、生力军。
包括医疗卫生、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的调解专家库组建起来,与现有的法援律师、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资源相整合,合力提升法律服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效能。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纷成效尤为显著。台山市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近3年调解交通事故纠纷案件286宗,调解成功率达98.25%,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江门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宗房租纠纷调解案例,上榜全国“百佳商会调解典型案例”,成为我省上榜的四个案例之一。
(当事人为台山市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赠送锦旗)
今年9月5日,江门市司法局建立全市首个侨商侨企法律服务点,专门为侨商侨企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以及法律培训等法律服务,帮助侨商侨企快速、低成本地化解纠纷,为辖区侨商侨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江门市侨商侨企法律服务点成立座谈会)
第五式:“碉”其智,科技赋能事半功倍
碉楼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兼具实用与美观功能,这是华侨先辈的智慧。用更“聪明”的方式解纷,江门紧贴社会矛盾纠纷变化发展趋势和群众“掌上”生活习惯,加强人民调解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江门推广使用“粤平安”、“江门智慧司法”等调解平台,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和基层动态,预警社会矛盾风险点,筑牢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江门积极开展“云端”大智慧法律服务工作,开发“江门智慧司法”小程序,为群众提供在线法律服务。
“陈某欠我2万元,但我在委内瑞拉,回国起诉成本太高了。”今年4月,张某通过人民法院广东诉讼服务网涉侨调解平台,提交了调解申请。恩平法院收到申请后,启动了诉调衔接机制,将该案移交江门市涉侨纠纷联合调解室处理。
张某人在委内瑞拉,陈某也正出国务工,调解室决定采用“邑侨通”联络点联系双方。最终,在法官、涉侨特邀调解员的主持下,纠纷双方当事人通过线上调解平台达成了调解协议。
(组织线上调解现场图)
江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碉楼文化为抓手“招式”,做深做细做精多元纠纷化解工作,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