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江门市局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措施》已经市局党组(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4月4日
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部署,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提升县镇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能力,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结合市场监管职能,提出以下工作措施。
一、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全面壮大县域经济
1.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开展市场主体登记业务规范化行动,实现新设市场主体“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全城通办”。全面深化“证照分离”“一照通行”改革,动态管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建立并持续更新告知承诺许可企业库,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准入即准营”。开辟重大产业项目商事登记绿色通道,推行特事特办、容缺快办、团队跟办等方式,助力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完善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有机融合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企业差异化监管。(责任单位:登记注册科、信用监管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2.推进食品产业强链补链。出台《江门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3年实现食品产业链工业产值超660亿元,到2025年实现产值超800亿元。支持蓬江、新会、台山、开平培育建设食品产业园区,选取56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专家诊脉”行动。支持组建江门市湾区食品企业发展联盟,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强化预制菜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规范生产经营准入,加强风险监测,防范预制菜生产经营食品安全风险。(责任单位:食品生产科、标准化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3.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台山、开平建设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到2023年全市医药行业生产产值突破40亿元。支持本地药企深度参与“港澳药械通”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向省卫健委申报 内地指定医疗机构。支持本地药企研发生产新药,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扶持杜德(江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国家组织工程细胞库(江门库)。对申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化妆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从企业生产车间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产品注册申报等一系列专人跟踪服务,协助企业申报医疗器械注册、化妆品生产许可,促进产品早日投产上市。(责任单位:药品科、医疗器械科、特殊食品化妆品科、市药检所,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4.支持企业抢占标准话语权。围绕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实施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开展“标准化+先进制造业”行动,瞄准20个产业集群及15条产业链实施标准领航工程,构建制造业先进标准体系,2023年培育5个企业标准“领跑者”。筹划建立标准数据库,全面掌握标准化工作动态。每年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湾区标准不少于30项。指导企业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采用湾区标准组织生产,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标准化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5.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向县(市、区)延伸,支持江海、新会、台山、鹤山依托县域战略性产业集群各建设至少1个线下服务站点,上线“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实现质量技术事项“马上办”、“随时办”。2023年评审认定5家企业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并每家给予10万元资金资助。推出质量贷金融产品,对获得包括粤字号农业品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相关质量品牌荣誉的企业从授信额度、利率优惠、贷款期限等方面提供信贷支持。面向县(市、区)征集并遴选质量标杆培育对象,开展质量奖政策宣贯培训,2023年培育不少于70家企业或组织,对5家以上企业或组织开展“一对一”现场诊断与辅导,支持质量标杆企业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开展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统计和灯具等重点产品质量技术研究攻关,2023年完成产品比对不少于40批次、标准比对不少于30项。依托“粤品通”平台,发挥产品医院和产品专家作用,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质量技术服务。联合行业协会、技术专家开展质量技术帮扶行动,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水平。(责任单位:质量发展科、质量监督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6.推动知识产权赋能实体经济。支持蓬江、江海建设知识产权强县。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产出一批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增计划,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搭建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2023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争突破200亿元。支持开平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助推开平水暖卫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下沉到县镇一级,在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促进科、知识产权保护与广告科、市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二、构建良好市场秩序,全面建设美丽城镇
7.开展农贸市场提升行动。办好食品安全民生实事,对300名以上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人员开展免费培训上岗,每年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不少于55万批次,不合格产品处置率达100%。全面推进农贸市场监管信息化,利用“邑食安-阳光市场”APP、“互联网+智慧市场监管”全程一体化平台对农贸市场开展智慧监管,指导农批市场开办者和入场销售者100%应用省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系统落实食品安全查验等管理责任和主体责任。加强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深化诚信经营管理,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推进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推动市场亮出新颜值、管出新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场实施“互联网+农贸市场”模式,推动“智慧农贸市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农贸市场,植入本土特色农产品、特色美食、文旅、电商元素,推动市场多元业态发展,激活市场消费新动能。(责任单位:食品市场科、执法监督科、协调应急科、质量监督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8.开展放心消费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放心消费粤行动”,推动放心消费承诺活动向乡镇拓展、向农贸市场延伸,2023年新增放心消费“双承诺单位”超800家、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24家。紧盯食品、药品、保健品、农资产品等重点消费领域,强化消费安全风险预警,建立完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披露制度,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推进消费教育“五进”活动,建立一批以县域为中心、辐射乡镇的消费教育基地。加大网络交易行为监管监测力度,净化网络消费环境。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处理各类涉农消费投诉举报事项,实现投诉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均超过95%,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责任科室:网监科、市消委会,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9.推动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总结推广台山市水步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建设经验,支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助力台山建设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开展能效、水效、污染物排放、一次性用品使用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标达标工作,推广节能节水、绿色采购、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绿色生活标准,以绿色标准带动低碳生活。推动强县促镇带村,强化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等城乡融合项目标准化建设,加快对村容村貌、农房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为重点的标准化工作,推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责任单位:标准化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10.强化市场综合治理。加强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开展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行动,强化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零售药店监督检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在用药械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村级工业园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进村镇企业宣传活动。强化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电动自行车、燃气具等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开展照明光源及灯具、消防应急灯具等区域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帮扶产业集聚区集中解决一批制约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以及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补齐区域性质量短板。强化粮食购销领域价格、计量等监督检查,维护粮食市场安全秩序。(责任单位:协调应急科、执法监督科、价监竞争科、质量监督科、计量认证科、食品和药品相关科室,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三、聚力兴业富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1.实施登记兴农工程。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告知承诺等改革,放宽农村市场主体准入准营条件,支持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允许农村自建房、闲置住宅依法用作经营场所,仅通过互联网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可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经营场所作为经营场所。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企业,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联合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主体。支持迁入城镇居住但仍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居民以农民身份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身份证明等材料作为农民身份证明。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或企业,指导家庭农场以资产、资金、技术、手艺等入股创办企业,允许使用“家庭农场”作为企业名称行业表述。(责任单位:登记注册科、食品生产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12.实施标准强农工程。以产地环境、种质资源、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采收与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追溯等为重点,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遴选本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展标准体系研究,推进地方特色产业标准化。研究建立循环型生态农业、适度规模养殖等绿色农业发展标准。全面加强江深两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合作,强化江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项目成果运用,开展“圳品评价”工作,带动提升江门本地优势农产品质量,2023年推动至少2个产品获得圳品认证。组织举办深圳大宗农产品采购主体和江门重点农产品企业线下大型产销推荐对接会,发动至少15类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加速江门农产品进入深圳市场,助力农产品企业稳步发展。(责任单位:标准化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13.实施知识产权富农工程。围绕地方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支持布局建设一批商标品牌指导站,加强指导“杜阮凉瓜”“大沙天露茶”“潭碧冬瓜”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规范使用,培育“马冈肉鹅”等更多地理标志商标。建立“地理标志+基地+龙头企业+产业链”多品牌培育模式,引导地理标志资源、企业资源、农户资源整合,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地理标志企业积极参加国家重点展会和知识产权大型展会,拓展品牌营销渠道,支持地理标志产品“上网触电”。支持新会区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清源”“护航—2023”等地理标志专项行动,加大新会陈皮、新会柑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广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累计核准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数突破450家,把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商标品牌和市场竞争优势。推动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涉农知识产权服务,引导高等院校涉农专利技术向县镇村转移转化。发挥江门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网点的作用,持续向县镇村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推送。(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促进科、知识产权保护与广告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14.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统筹落实省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31条,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对符合“个转企”奖补条件的,每户一次性给予1万元资助。允许“个转企”企业依法继续使用原字号并保留行业特点,支持个体工商户将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转移至“个转企”企业名下。发挥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资源优势,打造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服务品牌,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提供开业指导、品牌创建、金融服务、权益保护等服务。分型分类、精准培育“名特优新”市场主体,支持和培育知名小店,打造民俗旅游接待、土特产品销售、特色餐饮服务等领域的经营样板,培养以弘扬民间传统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老工匠”“老艺人”,参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形态。支持广告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指导广告行业协会开展广告产业精准帮扶、培训交流等活动,组织中小广告企业与区域品牌主动对接,助力拓展市场、创造商机。(责任单位:登记注册科、知识产权促进科、知识产权保护与广告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15.开展农村食品提质行动。开展食品小作坊提升行动,支持蓬江、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至少各建成1个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或集聚区,完善江海区食品小作坊集聚区建设。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对食品小作坊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加强食品小作坊食品抽检,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生产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开展“清洁厨房”行动,农村小餐饮许可(登记)率达100%,提升农村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开展质量认证服务下乡活动,鼓励支持认证机构积极拓展农业农村认证市场,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业互助合作社提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服务。(责任单位:食品生产科、食品餐饮科、计量认证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全面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16.推动市场监管职能事权下放。全面梳理市场监管领域市级管理事权,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原则,厘清下放事权,及时按程序调整下放,激发基层市场监管政策活力。(责任单位:法规科)
17.用好用活上级补助资金。实施标准化战略资助,依据《江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当年度申报指南,对标准制定企业或组织进行资金资助。对获得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的企业或组织,每家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质量工作资金资助。加大对各县(市、区)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工作等资金保障,2023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保障药品抽检和农产品快检等工作,安排不少于550万元保障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保护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责任单位:财务科)
18.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监察等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完善市场监管人才体系。探索高校、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员、药师、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首席质量官等社会人才培训,年培训人员不少于5000人次。(责任单位:人事科、计量认证科、食品相关科室、药品科、特种设备科、质量发展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19.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工作机制,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组织部门自查、交叉检查、第三方核查等多种形式对涉及县域重点领域的政策制定机关出台的相关措施文件进行存量清理、增量审查。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强对水电气等重点领域涉企收费治理,严厉查处电价和电力工程安装等方面价格违法行为,推动国家降费减负政策红利直达企业。(责任单位:价监竞争科,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
20.强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共同研究驻镇帮镇扶村有关工作,提出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协调相关部门、镇街、优质企业开展帮扶工作,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讨论工作推进重大问题,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责任单位:人事科)
市市场监管局建立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措施责任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研究推进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困难。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要结合工作实际,细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对县、镇、村各层级的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一体化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政策执行跟踪督促检查,及时把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确保措施落地见效。